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5297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模块,所述末端模块为负载模块;所述负载模块包括腔体外壳,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填充第一冷媒流体,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中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对第一冷媒流体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对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的主发热电子元器件进行换热。腔体外壳内填充第一冷媒流体与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主发热电子元器件作为主发热源采用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冷却,实现采用混合液冷的方式进行换热。的方式进行换热。的方式进行换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液冷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冷装置,尤其是在充电桩与服务器的散热的应用场景中使用的混合液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充电桩与服务器的散热的应用场景中,现有充电桩功率模块散热主要以风冷为主,风冷由于环境和空气质量原因造成功率模块损坏比较多。
[0003]服务器液冷分为两种,一种为间接液冷;一种为浸没液冷。如图1所示,间接液冷主要为单相间接液冷,间接液冷主要解决了大功率部件散热问题,它还需要风冷散热因此必然还需要空调。如图2所示为直接液冷,直接液冷中单相浸没液冷对普通服务器可以很好散热,但对于大功率服务器只能使用相变浸没液冷,但是相变液冷需要蒸发冷却,服务器外壳需要密闭耐压,服务器外形为长方体在一定壁厚下耐压有限。为了保证不变形压力要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服务器加载和减载又很快造成压力异常波动使其控制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液冷装置,采用混合液冷的方式进行换热。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模块,所述末端模块为负载模块;所述负载模块包括腔体外壳,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填充第一冷媒流体,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设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中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对第一冷媒流体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对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的主发热电子元器件进行换热。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媒流体为非相变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流路为:负载进口管路、第一换热器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的内置管路、负载出口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的内置管路中所流的第二冷媒为相变冷媒;所述负载进口管路、负载出口管路伸出至腔体外壳外。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上方。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媒流体封闭在腔体外壳内。
[0009]优选的,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置于第一冷媒流体中。
[0010]优选的,所述腔体外壳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多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每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对应设置一第二换热器。
[0011]优选的,所述末端模块为液冷充电枪缆;所述液冷充电枪缆包括充电枪头与液冷电缆,液冷电缆的冷却流路为:枪缆冷却进口管路、液冷电缆的内腔管路、枪缆冷却出口管路;枪缆冷却进口管路、液冷电缆的内腔管路、枪缆冷却出口管路中流通第二冷媒。
[0012]优选的,所述的混合液冷装置包括散热部分,所述散热部分包括第三换热器、储液罐及泵;所述泵吸取储液罐中过冷的第二冷媒送入各个负载模块的负载进口管路;第二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中吸取热量变成气液两相;第二冷媒经负载出口管路流至第三换热器,经第三换热器冷凝后进入储液罐。
[0013]优选的,所述混合液冷装置包括散热部分,所述散热部分包括第三换热器、储液罐及泵;所述泵吸取储液罐中过冷的第二冷媒送入各个液冷充电枪缆的枪缆冷却进口管路,第二冷媒在液冷电缆的内腔管路中吸取热量变成气液两相,第二冷媒经枪缆冷却出口管路流至第三换热器,经第三换热器冷凝后进入储液罐。
[0014]所述第二冷媒的供液管路上设有供液压力传感器、供液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回液管路上设有回液压力传感器、回液温度传感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腔体外壳内填充第一冷媒流体与第一换热器进行换热;主发热电子元器件作为主发热源采用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换热器进行冷却,实现采用混合液冷的方式进行换热。
[0016]腔体外壳内放置的主发热电子元器件采用部分相变散热效率高;其相变冷却散热能力远高于单相冷板;另外由于散热部分中的泵能够持续连续供液因而散热能力强于浸没液冷。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现有技术中间接液冷的原理架构图;
[0019]图2是现有技术中直接液冷的原理架构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混合液冷的原理架构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单个负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两相流混合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00、负载模块;11、腔体外壳;12、第一冷媒流体;13、第一换热器;14、第二换热器;15、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61、负载进口接口;162、负载出口接口;17、非主要发热部件;18、电路板;191、负载进口管路; 192、负载出口管路;200、液冷充电枪缆;21、充电枪头;22、液冷电缆;23、枪缆冷却进口管路;24、枪缆冷却出口管路;251、枪缆进口接口;252、枪缆出口接口;300、散热部分;31、回液压力传感器;32、回液温度传感器;33、第三换热器;34、储液罐;35、供液温度传感器;36、供液辅助压力传感器;37、泵;38、供液压力传感器;391、供液接口;392、回液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5]如图3、图4所示,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模块,所述末端模块为负载模块100;所述负载模块100包括腔体外壳11,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填充第一冷媒流体12,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设有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中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13用于对第一冷媒流体12进
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14用于对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的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进行换热。
[0026]腔体外壳11内填充第一冷媒流体与第一换热器13进行换热;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作为主发热源采用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换热器14进行冷却,实现采用混合液冷的方式进行换热。
[0027]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媒流体为非相变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的冷却流路为:负载进口管路191、第一换热器13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14的内置管路、负载出口管路 192;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14的内置管路中所流的第二冷媒为相变冷媒;所述负载进口管路191伸出腔体外壳11并与负载进口接口161相接,所述负载出口管路192伸出腔体外壳11并与负载出口接口162相接。
[0028]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13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4上方。所述第一冷媒流体12封闭在腔体外壳11内。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线路板,所述线路板置于第一冷媒流体12中。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多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每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对应设置一第二换热器14。
[0029]第二冷媒选择可相变冷却液,这样第二冷媒在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模块,所述末端模块为负载模块(100);所述负载模块(100)包括腔体外壳(11),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填充第一冷媒流体(12),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设有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中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13)用于对第一冷媒流体(12)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14)用于对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的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进行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流体为非相变冷媒,所述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的冷却流路为:负载进口管路(191)、第一换热器(13)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14)的内置管路、负载出口管路(192);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内置管路、第二换热器(14)的内置管路中所流的第二冷媒为相变冷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3)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4)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流体(12)封闭在腔体外壳(11)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线路板(18),所述线路板(18)置于第一冷媒流体(12)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外壳(11)所形成的内腔中内置多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每个主发热电子元器件(15)对应设置一第二换热器(1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液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杞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分分充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