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及其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95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电芯技术领域一种电芯及其电池模组,包括第一电芯极柱、第二电芯极柱以及电芯壳,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壳上,且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为相反极性设置;所述电芯壳内设有卷绕卷芯,所述电芯壳上设有第一电芯侧面,所述第一电芯侧面开设有第一侧面凹槽,所述第一侧面凹槽对应所述卷绕卷芯的间隙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电芯侧面设置凹槽特征增加防呆功能,使其在成组后通过侧面不同的凹槽特征配合对应的工装进行防呆,保证电芯极柱正负极的正确性,避免出错电芯报废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也可避免正负极错误导致短路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发生。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及其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芯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及其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场所开始使用电能作为驱动能源,而二次电池作为一种能量密度较高且寿命较长的电池,其使用广泛。
[0003]由于单个电芯的容量、电压等是固定的,当需要较高输出功率时,需要将多个电芯装入支架中组成为电芯组。在电池模组生产过程中,电芯通过工人或机器人堆放到工装或箱体内,堆叠成组的电芯通过肉眼或视觉识别系统去区分电芯正负极位置是否正确,这种识别方式容易出错。错误排序的电芯连接后无法正常工作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0004]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技术专利公告号为CN216698595U,公开了一种新型正反防呆结构支架,包括用于固定电芯的上支架与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上设有若干固定螺柱;所述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与固定螺柱配合的支撑柱;其中一个位于非对称中心的所述固定螺柱上设有限位凸块;其中一个位于非对称中心的所述支撑柱上设有与限位凸块相卡合的限位凹槽。该专利技术就存在上述相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芯及其电池模组。
[000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包括第一电芯极柱、第二电芯极柱以及电芯壳,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壳上,且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为相反极性设置;
[0007]所述电芯壳内设有卷绕卷芯,所述电芯壳上设有第一电芯侧面,所述第一电芯侧面开设有第一侧面凹槽,所述第一侧面凹槽对应所述卷绕卷芯的间隙设置。
[0008]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壳上设有第二电芯侧面,所述第二电芯侧面与所述第一电芯侧面相互平行设置;
[0009]所述第一电芯极柱和所述第二电芯极柱设置在所述电芯壳的上端面,所述第一电芯极柱靠近所述第一电芯侧面设置,所述第二电芯极柱靠近所述第二电芯侧面设置。
[0010]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芯侧面上开设有第二侧面凹槽一,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与所述第一侧面凹槽沿所述电芯壳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与所述第一侧面凹槽错位设置。
[0011]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卷芯两侧设有卷绕侧边圆弧,所述卷绕侧边圆弧设有多个。
[0012]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芯侧面上还开设有第二侧面凹槽二,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二与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相互平行。
[0013]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凹槽、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二的截面形状为与相邻所述卷绕卷芯之间形成的弧状结构相匹配的U型结构。
[0014]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凹槽从从所述电芯壳的下端面沿所述电芯壳的高度方向向上延伸至所述电芯壳的预设高度,所述预设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电芯壳的高度。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所述的电芯,电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电芯堆叠串联和/或并联。
[0016]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电芯堆叠串联,所述第一电芯侧面与所述第二电芯侧面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0017]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堆叠并联和串联时,所述第一电芯侧面与所述第二电芯侧面根据所述电芯的并联数相互排序。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电芯侧面设置凹槽特征增加防呆功能,使其在成组后通过侧面不同的凹槽特征配合对应的工装进行防呆,保证电芯极柱正负极的正确性,避免出错电芯报废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也可避免正负极错误导致短路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0]图1为本技术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电芯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电芯的主视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电芯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电芯堆叠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9为本技术电芯堆叠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9]附图标记:
[0030][0031]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1所示为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电芯的爆炸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电芯的主视示意图,包括第一电芯极柱1、第二电芯极柱2以及电芯壳6,第一电芯极柱1和第二电芯极柱2分别设置在电芯壳6上,且第一电芯极柱1和第二电芯极柱2为相反极性设置。
[0035]第一电芯侧面3开设有第一侧面凹槽31,第一侧面凹槽31对应卷绕卷芯5的间隙设置,卷绕卷芯5的间隙可以是相邻的卷绕卷芯5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卷绕卷芯5与相邻的电芯壳6的第三电芯侧面或第四电芯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过在电芯侧面设置凹槽特征增加防呆功能,使其在成组后通过侧面不同的凹槽特征配合对应的工装进行防呆,保证电芯极柱正负极的正确性,避免出错电芯报废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也可避免正负极错误导致短路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通过将第一侧面凹槽设置于卷绕卷芯5的间隙,还可以合理利用电芯壳6的空间,避免由于增设凹槽而增大电芯壳6的内部空间,从而影响电芯本身的能量密度。
[0036]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电芯极柱与第二电芯极柱的具体设置位置以及极性不做限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芯壳6包括顶盖(上端面)和底板(下端面),第一电芯极柱与第二电芯极柱均设置在电芯壳6的顶盖上,如图1所示;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芯壳6包括上顶盖(上端面) 和下顶盖(下端面),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可以分别设置在上顶盖和下顶盖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另外,第一电芯极柱和第二电芯极柱仅为了区分不同电芯极柱进行命名,若第一电芯极柱为正极极柱,则第二电芯极柱为负极极柱,相反,若第一电芯极柱为负极极柱,则第二电芯极柱为正极极柱,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003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电芯极柱1和第二电芯极柱2设置在电芯壳6的上端面,第一电芯极柱1靠近第一电芯侧面3设置,第二电芯极柱2靠近第二电芯侧面4设置。第一侧面凹槽31对应设置在相邻卷绕侧边圆弧51之间。第一侧面凹槽31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卷绕卷芯5堆叠后的侧面两圆弧之间的间隙去自由设置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侧面凹槽的具体形状和数量不做限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芯极柱(1)、第二电芯极柱(2)以及电芯壳(6),所述第一电芯极柱(1)和第二电芯极柱(2)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芯壳(6)上,且所述第一电芯极柱(1)和第二电芯极柱(2)为相反极性设置;所述电芯壳(6)内设有卷绕卷芯(5),所述电芯壳(6)上设有第一电芯侧面(3),所述第一电芯侧面(3)开设有第一侧面凹槽(31),所述第一侧面凹槽(31)对应所述卷绕卷芯(5)的间隙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壳(6)上设有第二电芯侧面(4),所述第二电芯侧面(4)与所述第一电芯侧面(3)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电芯极柱(1)和所述第二电芯极柱(2)设置在所述电芯壳(6)的上端面,所述第一电芯极柱(1)靠近所述第一电芯侧面(3)设置,所述第二电芯极柱(2)靠近所述第二电芯侧面(4)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芯侧面(4)上开设有第二侧面凹槽一(41),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41)与所述第一侧面凹槽(31)沿所述电芯壳(6)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侧面凹槽一(41)与所述第一侧面凹槽(31)错位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卷芯(5)两侧设有卷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枫曹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