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303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其包括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第一纤维部包围在第二纤维部的部分外周面上;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这样能够使得第一纤维部在其自身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延展收缩性,“U”形结构保证第一纤维部的高蓬松与收缩性;而第二纤维部作为主体制成结构,能够对外界外用力进行有效的抗形变作用,从而使得超高收缩聚酯纤维能够快速进行收缩恢复。收缩聚酯纤维能够快速进行收缩恢复。收缩聚酯纤维能够快速进行收缩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高收缩聚酯纤维


[0001]本技术涉及聚酯纤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聚酯纤维通常都是实心圆柱体形状纤维,这种聚酯纤维在外界拉伸作用下容易发生不可逆的松弛情况,从而无法回弹收缩到原来的状态。现有的聚酯纤维的收缩性较差,无法保证后续利用聚酯纤维形成的面料的高形状保持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现有的聚酯纤维由于具有实心圆柱体形状,其在外界作用下容易发生不可逆的松弛形变,无法重新收缩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从而使得聚酯纤维容易断裂,不利于聚酯纤维的长期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超高收缩聚酯纤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其包括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所述第一纤维部包围在所述第二纤维部的部分外周面上,
[0006]所述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在所述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上,所述“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所述“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
[0007]所述第二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椭圆形结构,所述第二纤维部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部的内部;
[0008]所述第一纤维部与所述第二纤维部之间填充有抗菌纤维层;
[0009]所述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均由PET材料制成。
[0010]本技术中的超高收缩聚酯纤维进一步设置为:
[0011]所述第一纤维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消光材料层;所述消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6μm。r/>[0012]所述消光材料层由二氧化钛微粒形成,所述二氧化钛微粒的平均粒径为60nm

80nm。
[0013]在所述第二纤维部的椭圆形横截面中,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间的比值为6

8:1

2。
[0014]在所述第一纤维部中,所述“U”形结构两侧的顶端均呈圆弧形状。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的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包括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第一纤维部包围在第二纤维部的部分外周面上;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这样能够使得第一纤维部在其自身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延展收缩性,“U”形结构保证第一纤维部的高蓬松与收缩性;而第二纤维部作为主体制成结构,能够对外界外用力进行有效的抗形变作用,从而使得超高收缩聚酯纤维能够快速进行收缩恢复。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纤维部,2、第二纤维部,3、抗菌纤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超高收缩聚酯纤维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9]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该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包括第一纤维部1和第二纤维部2,该第一纤维部1包围在该第二纤维部2的部分外周面上。
[0020]该第一纤维部1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在该第一纤维部1的横截面上,该“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该“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
[0021]该第二纤维部2的横截面整体呈椭圆形结构,该第二纤维部2放置在该第一纤维部1的内部;
[0022]该第一纤维部1与该第二纤维部2之间填充有抗菌纤维层3;
[0023]该第一纤维部1和第二纤维部2均由PET材料制成。
[002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该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包括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第一纤维部包围在第二纤维部的部分外周面上;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这样能够使得第一纤维部在其自身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延展收缩性,“U”形结构保证第一纤维部的高蓬松与收缩性;而第二纤维部作为主体制成结构,能够对外界外用力进行有效的抗形变作用,将第二纤维部放置在第一纤维部的内部,使得第一纤维部能够包覆第二纤维部,当聚酯纤维受到外界的拉伸作用时,聚酯纤维能够充分抵抗上述拉伸作用,从而使得超高收缩聚酯纤维能够快速进行收缩恢复。此外,在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之间填充有抗菌纤维层,能够有效避免细菌在第一纤维部与第二纤维部之间滋生繁殖,提高聚酯纤维的抗菌性,其中该抗菌纤维层可为但不限于是掺杂有机硅季胺盐的涤纶纤维层。
[0025]优选地,该第一纤维部1的外表面形成有消光材料层;该消光材料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6μm。
[002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实际生产中,可将聚酯纤维浸泡在消光材料溶液中,使得消光材料能够附着在第一纤维部的外表面,提高聚酯纤维的消光性能。
[0027]优选地,该消光材料层由二氧化钛微粒形成,该二氧化钛微粒的平均粒径为60nm

80nm。
[002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二氧化钛微粒形成消光材料层,能够保证消光材料层在第一纤维部外表面的致密性。
[0029]优选地,在该第二纤维部2的椭圆形横截面中,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间的比值为6

8:1

2。
[003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第二纤维部的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比值设为6

8:1

2,这样能够提高第二纤维部的抗挤压性和回弹恢复性。
[0031]优选地,在该第一纤维部1中,该“U”形结构两侧的顶端均呈圆弧形状。
[003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该第一纤维部的“U”形结构两侧的顶端均设为圆弧形状,能够避免后续不同聚酯纤维编织接触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摩擦,而导致聚酯纤维磨损。
[0033]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收缩聚酯纤维,其包括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所述第一纤维部包围在所述第二纤维部的部分外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U”形结构;在所述第一纤维部的横截面上,所述“U”形结构两侧的厚度均大于所述“U”形结构底部的厚度;所述第二纤维部的横截面整体呈椭圆形结构,所述第二纤维部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部的内部;所述第一纤维部与所述第二纤维部之间填充有抗菌纤维层;所述第一纤维部和第二纤维部均由PET材料制成。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汉兴马长华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锦亿化纤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