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25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所述上模具的一侧壁上设有两组固定块;两组所述固定块之间铰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下模具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远离连接块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铰接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外部,且与第一传动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所述空腔的顶部内壁边缘处设有限位桶;所述限位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桶内活动贯穿有退料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退料的同时又能够提高了物品成型的效率,丰富了退料结构的功能性。丰富了退料结构的功能性。丰富了退料结构的功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物品在成型后,需要利用相关的退料结构将成型的物品取出。
[0003]经检索,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22852637.1,申请日:2021

11

21,公开了一种可自动退料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所述下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凸模,所述下模的上端接触有上模,所述上模上固定连接有注塑嘴,所述上模的底部边缘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压杆,所述压杆与下模滑动连接,所述下模内滑动连接有退料板,所述退料板与凸模和上模均接触。本技术通过在下模内设计空腔、退料板、连接杆、对接板、容置腔、导杆、弹簧等部件,当上模和下模合模时,上模上的压杆会带动对接板、连接杆和退料板向下移动,而上模和下模分离时,退料板等又会被弹簧的回弹力所复位,将凸模上成型的物料顶起,达到自动退料脱模的目的,十分方便。
[0004]但该装置仍存在以下缺陷:
[0005]该模具在上模和下模合模时,上模上的压杆会带动对接板、连接杆和退料板向下移动,而上模和下模分离时,退料板等又会被弹簧的回弹力所复位,将凸模上成型的物料顶起,达到自动退料脱模的目的,该模具的退料结构过于简单,功能性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的一侧壁上设有两组固定块;两组所述固定块之间铰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下模具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远离连接块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内铰接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外部,且与第一传动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铰接;所述空腔的顶部内壁边缘处设有限位桶;所述限位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桶内活动贯穿有退料组件;
[0007]所述退料组件包括传动管;所述传动管活动贯穿在限位桶内;所述传动管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的外部,且传动连接有退料板;所述传动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三传动杆;所述退料板的底部设有激振器。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的底部和下模具的顶部活动抵触在一起。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一端的贴合处设有合页;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远离合页的一端的贴合处设有连接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的顶部中心处设有注塑口;所述上模具的顶部靠近连接块的一侧边缘处设有把手。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具的顶部设有顶模;所述顶模活动贯穿至上模具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顶模与上模具之间设有注塑腔体;所述退料板位于注塑腔体的下方。
[0013]进一步的,所述顶模内设有冷却腔。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的内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设有若干组加热块。
[0015]进一步的,所述空腔的顶部内壁上设有制冷器;所述制冷器的输出端连通至冷却腔内。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传动杆活动贯穿通过限位槽延伸至空腔内,且与第二传动杆活动抵触。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通过将上模具和下模具一端铰接,另一端活动连接,使得合模的过程更加的简单快捷,提高了合模的便利性,同时在物品成型后打开上模具通过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和第三传动杆的传动使得退料板能够快速的将成型后的物品退料脱模,且在退料板的底部还设置有激振器,利用震动使得注入的原料在注塑腔体内快速的分散,提高物品成型的效率,丰富了退料结构的功能性。
[0019]2、通过在顶模内设置冷却腔,并通过制冷器将冷风吹入冷却腔内,使得原料在充分注入注塑腔体后能够快速的冷却,进一步提高了物品成型的效率。
[0020]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合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合模组件的右视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合模组件的右视剖视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退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注塑口;4、把手;5、合页;6、固定块;7、第一传动杆;8、第二传动杆;9、传动槽;10、连接块;11、顶模;12、冷却腔;13、制冷器;14、限位桶;15、限位槽;16、退料组件;17、空腔;18、注塑腔体;19、加热块;1601、退料板;1602、传动管;1603、第三传动杆;1604、激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包括上模具1 和下模具2。示例性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和下模具2的顶部活动抵触在一起;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一端的贴合处设有合页5,另一端的贴合处设有连接块10;所述上模具1的顶部中心处设有注塑口3;所述上模具1的内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设有若干组加热块 19;所述上模具1的顶部靠近连接块10的一侧边缘处设有把手4;所述上模具1远离连接块10的一侧壁上设有两组固定块6;两组所述固定块6之间铰接有第一传动杆7。所述下模具2内设有空腔17;所述空腔17远离连接块10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传动槽9;所述传动槽9内铰接有第二传动杆 8;所述第二传动杆8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2外部,且与第一传动杆7远离固定块6的一端铰接。所述下模具2的顶部设有顶模11;所述顶模11活动贯穿至上模具1内,且与上模具1之间设有注塑腔体18;所述顶模11内设有冷却腔12;所述空腔17的顶部内壁上设有制冷器13;所述制冷器13的输出端连通至冷却腔12内。所述空腔17的顶部内壁边缘处设有限位桶14;所述限位桶14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15;所述限位桶14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的一侧壁上设有两组固定块(6);两组所述固定块(6)之间铰接有第一传动杆(7);所述下模具(2)内设有空腔(17);所述空腔(17)远离连接块(10)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传动槽(9);所述传动槽(9)内铰接有第二传动杆(8);所述第二传动杆(8)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2)外部,且与第一传动杆(7)远离固定块(6)的一端铰接;所述空腔(17)的顶部内壁边缘处设有限位桶(14);所述限位桶(14)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15);所述限位桶(14)内活动贯穿有退料组件(16);所述退料组件(16)包括传动管(1602);所述传动管(1602)活动贯穿在限位桶(14)内;所述传动管(1602)的一端延伸至下模具(2)的外部,且传动连接有退料板(1601);所述传动管(1602)的外壁上设有第三传动杆(1603);所述退料板(1601)的底部设有激振器(16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和下模具(2)的顶部活动抵触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合模组件的退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一端的贴合处设有合页(5);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德林杨媚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逸铭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