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1881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涉及模具生产加工技术领域。该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包括安装框,安装框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安装框内部底面设置有收集机构。该模具配件打孔装置,通过设置双向螺纹杆、滑槽、转把的配合带动支撑杆进行移动,根据模具零件的大小调整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便于对不用大小的模具零件进行底部支撑,支撑杆移动的同时会带动固定柱、伸缩杆和连接杆进行移动,从而达到对模具零件的前后侧进行夹持,使模具零件在钻孔时更加稳定,避免模具零件在加工时移位,影响加工效果,设置收集盒方便对钻孔时产生的废屑进行收集,设置滑轨和把手方便将收集盒取下,方便对收集盒中的垃圾进行清理。对收集盒中的垃圾进行清理。对收集盒中的垃圾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生产加工
,具体为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模具配件指的是模具行业专有的用于冲压模具、塑胶模具或FA自动化设备上的金属配件的总称,包含有:冲针、冲头、导柱、导套、顶针、司筒、钢珠套、无给油导套、无给油滑板、导柱组件等。
[0003]模具配件的制造中有很多种类的模具配件为了便于固定安装,模具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安装的需要将材料进行打孔。
[0004]现有的打孔装置中,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两块夹持板对模具零件进行夹持然后在对其进行打孔,在打孔的过程中由于模具零件仅靠两块夹持板夹持容易导致模具零件的移位,影响加工的效果和效率,并且在加工时产生的废屑没有专门的放置场所,经常都是直接掉落在加工台上,造成清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到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安装框内部底面设置有收集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
[0009]右夹持板,所述右夹持板设置在安装框内部,所述右夹持板的左侧表面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的外侧以双向螺纹杆正面中心轴中心对称螺纹连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右夹持板的左侧表面中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柱;
[0010]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接在固定柱的外侧,所述固定套的正面内壁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套的左侧通过铰链铰接有伸缩杆,所述固定套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连接杆;
[0011]左夹持板,所述左夹持板设置在右夹持板的左侧,所述左夹持板的右侧表面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左夹持板的右侧表面中部设置有转动杆;
[0012]所述收集机构包括滑轨,所述滑轨开设在安装框内部底面,所述滑轨内部滑动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拉把。
[0013]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内部顶面固定安装有钻孔机构,所述左夹持板的左侧和右夹持板的右侧均设置有移动机构。
[0014]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大小与通孔的大小相同,所述固定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套呈线性阵列套接在固定柱外侧,所述固定柱的正面呈线性阵列固定安装有四个限位块,
所述固定柱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板。
[0015]优选的,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一端与滑槽的内部前侧转动连接,所述双向螺纹杆远离滑槽的内部前侧的一端贯穿右夹持板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把手。
[0016]优选的,所述右夹持板和左夹持板上设置的转动杆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转动杆呈线性阵列设置在左夹持板的右侧表面中部和右夹持板的左侧表面中部,所述转动杆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与左夹持板的右侧表面和右夹持板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伸缩杆的左端与左夹持板上设置的转动杆外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右端与右夹持板上设置的转动杆外侧转动连接。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0](1)、该模具配件打孔装置,通过设置双向螺纹杆、滑槽、转把的配合带动支撑杆进行移动,根据模具零件的大小调整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便于对不用大小的模具零件进行底部支撑,支撑杆移动的同时会带动固定柱、伸缩杆和连接杆进行移动,从而达到对模具零件的前后侧进行夹持,使模具零件在钻孔时更加稳定,避免模具零件在加工时移位,影响加工效果。
[0021](2)、该模具配件打孔装置,设置收集盒方便对钻孔时产生的废屑进行收集,设置滑轨和把手方便将收集盒取下,方便对收集盒中的垃圾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正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右夹持板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左夹持板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固定套和固定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安装框;2、钻孔机构;3、移动机构;4、夹持机构;401、右夹持板;402、滑槽;403、双向螺纹杆;404、支撑杆;405、把手;406、固定柱;407、转动杆;408、左夹持板;409、通孔;410、固定套;411、凹槽;412、连接杆;413、伸缩杆;414、限位板;415、限位块;416、固定板;5、收集机构;501、滑轨;502、收集盒;503、拉把。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请参阅图1

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包括安装框1,安装框1的内部顶面固定安装有钻孔机构2,钻孔机构2包括:电机、气缸和钻头,当需要进行钻孔时,打开电机带动钻头进行转动,然后打开气缸带动钻头下降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本文中提到的钻孔机构2和移动机构3与公开号为CN213795303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中提到的钻孔机构和移动机构工作原理相似,实现的效果相同,是本领域内现有公开技术手段,在此不多做赘述,安装框1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4,安装框1内部底面设置有收集机构5。
[0032]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4包括:右夹持板401、固定套410和左夹持板408,左夹持板408的左侧和右夹持板401的右侧均设置有移动机构3,移动机构3包括:螺纹杆、转动板、转把、导向板和导杆,螺纹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转把固定连接,螺纹杆的左端贯穿导向板,转动板与右夹持板401和左夹持板408的内部转动连接,右夹持板401的右侧底面和左夹持板408的左侧底面均与导杆固定连接,转动转把通过螺纹杆和转动板的配合会使右夹持板401和左夹持板408向相反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现对模具零件的夹持和释放,右夹持板401设置在安装框1内部,右夹持板401的左侧表面底部开设有滑槽402,滑槽402内部设置有双向螺纹杆403,双向螺纹杆403的一端与滑槽402的内部前侧转动连接,双向螺纹杆403远离滑槽402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包括安装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1)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4),所述安装框(1)内部底面设置有收集机构(5),所述夹持机构(4)包括:右夹持板(401),所述右夹持板(401)设置在安装框(1)内部,所述右夹持板(401)的左侧表面底部开设有滑槽(402),所述滑槽(402)内部设置有双向螺纹杆(403),所述双向螺纹杆(403)的外侧以双向螺纹杆(403)正面中心轴中心对称螺纹连接有两个支撑杆(404),所述右夹持板(401)的左侧表面中部设置有转动杆(407),所述支撑杆(40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柱(406);固定套(410),所述固定套(410)套接在固定柱(406)的外侧,所述固定套(410)的正面内壁表面开设有凹槽(411),所述固定套(410)的左侧通过铰链铰接有伸缩杆(413),所述固定套(410)的右侧通过铰链铰接有连接杆(412);左夹持板(408),所述左夹持板(408)设置在右夹持板(401)的左侧,所述左夹持板(408)的右侧表面底部开设有通孔(409),所述左夹持板(408)的右侧表面中部设置有转动杆(407);所述收集机构(5)包括滑轨(501),所述滑轨(501)开设在安装框(1)内部底面,所述滑轨(501)内部滑动连接有收集盒(502),所述收集盒(502)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拉把(5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配件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1)的内部顶面固定安装有钻孔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必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宸荣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