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061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包括引流槽,还包括自引流槽底部依次自下而上铺设的pvc管,在pvc管上铺设碎石层、土工布层、排水板层和混凝土层;其中,在pvc管上开设滤水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示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混凝土破凿量少,施工过程方便,修复质量有保证,能够采用少量的修复材料实现高质量、快速的后浇带渗、漏水修复作业。修复作业。修复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是一种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常用后浇带渗、漏水处理中,需将后浇带剔凿至止水钢板深度,止水钢板清理干净后重新浇筑混凝土,此方法凿除量大、清理废工且还不能更有效的解决渗、漏水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比常规后浇带渗、漏水处理方便,凿除量有明显的减少,且不需更多的浪费人力去进行清理,也可以节约混凝土工程量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包括引流槽,还包括自引流槽底部依次自下而上铺设的pvc管,在pvc管上铺设碎石层、土工布层、排水板层和混凝土层。
[0005]所述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在pvc管上开设滤水孔。
[0006]所述修复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包括步骤1、找出大致的渗水点,根据集水井位置确定出引流路线;步骤2、按照引流路线开槽,开槽深度为10公分;步骤3、清理沟槽内混凝土;步骤4、制作引流管,引流管为DN50的PVC管,PVC管上设置一圈为6个Φ6的滤水孔,每间距1米设置一圈,用纱布包裹,防止泥浆堵塞滤水孔;步骤5、在沟槽内PVC管上铺设碎石,碎石上铺设排水板,接缝处设置止水条,阻隔水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步骤6、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需高标号微膨胀防水混凝土。
[0007]本专利技术所示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混凝土破凿量少,施工过程方便,修复质量有保证,能够采用少量的修复材料实现高质量、快速的后浇带渗、漏水修复作业。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示修复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0010]如图1所示,一种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包括引流槽,还包括自引流槽底部依次自下而上铺设的pvc管,在pvc管上铺设碎石层、土工布层、排水板层和混凝土层。
[0011]所述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在pvc管上开设滤水孔。
[0012]所述修复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包括
步骤1、找出大致的渗水点,根据集水井位置确定出引流路线;步骤2、按照引流路线开槽,开槽深度为10公分;步骤3、清理沟槽内混凝土;步骤4、制作引流管,引流管为DN50的PVC管,PVC管上设置每圈为6个Φ6的滤水孔,每间距1米设置一圈,用纱布包裹,防止泥浆堵塞滤水孔;步骤5、在沟槽内PVC管上铺设碎石,碎石上铺设排水板,接缝处设置止水条,阻隔水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步骤6、浇筑混凝土,混凝土需高标号微膨胀防水混凝土。
[0013]本专利技术所示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混凝土破凿量少,施工过程方便,修复质量有保证,能够采用少量的修复材料实现高质量、快速的后浇带渗、漏水修复作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引流槽,还包括自引流槽底部依次自下而上铺设的pvc管,在pvc管上铺设碎石层、土工布层、排水板层和混凝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结构,其特征是:在pvc管上开设滤水孔。3.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修复结构的地下室后浇带渗、漏水的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步骤1、找出大致的渗水点,根据集水井位置确定出引流路线;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魏巍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