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535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处理池,包括底板单元、边框单元和立板单元。边框单元,包括沿底板单元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边框单体,边框单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立板单元包括多个转角立板和过渡立板,转角立板和过渡立板的底部分别设于对应的第一容纳槽内,并与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间隔预设距离形成第一灌浆空间,转角立板和过渡立板彼此对合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容纳槽,两个第二容纳槽对合形成第二灌浆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底板单元、边框单元和立板单元均为预制件,预先在工厂制作并养护完成,运送到施工现场便可进行现场组装,降低了施工的的复杂程度,有助于加快施工作业效率,节省了人员和设备成本,同时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同时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同时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处理池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池建造
,具体涉及一种水处理池。

技术介绍

[0002]在城镇建设改造中,交通、医疗、用水等基础设置的建设至关重要。污水处理作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建造的需要也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大量增加。污水处理是将城镇水体(如工业废水、雨水、生活用水等)中的有害物质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分解等一系列处理工艺,使其达到排放或再利用的标准,同时对处理时产生的污泥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置,避免污染环境。在污水处理工艺中,不同处理工序需要在不同的池中进行,按其功能可以细分为沉淀池、曝气池、储水池等,也可以统称为水处理池。
[0003]现有技术中水处理池的建造方式为现浇混凝土施工,在建造场地安装模板,形成浇筑模具,将混凝土倒入浇筑模具内,经过一段时间,待其固化后便可拆除模具。此方式施工周期长,建设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因此需要较高的设备和人员成本。同时由于现浇混凝土一般要四天到五天才可以进行拆模,期间的不良天气(如暴雨)也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需要额外采取防护措施,进一步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处理池,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水处理池施工周期长,建设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因此需要较高的设备和人员成本。同时由于现浇混凝土一般要四天到五天才可以进行拆模,期间的不良天气(如暴雨)也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需要额外采取防护措施,进一步增加了施工成本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处理池,包括:<br/>[0006]底板单元;
[0007]边框单元,包括沿所述底板单元周向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边框单体,所述边框单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相邻所述边框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容纳槽彼此贯通;以及
[0008]立板单元,包括沿所述立板单元周向交替对合的多个转角立板,以及过渡立板,所述转角立板和所述过渡立板的底部分别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转角立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所述转角立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所述过渡立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及所述过渡立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第一灌浆空间,所述转角立板的对合端和所述过渡立板的对合端分别形成上下贯通的第二容纳槽,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容纳槽对合形成第二灌浆空间。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水处理池还包括隔板单元,所述隔板单元设于所述底板单元上方,且所述隔板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板。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板单元朝向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三容纳槽与对应的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
板围合形成第三灌浆空间。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单元由多个底板单体在水平面上拼接而成。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单体的底部沿第一水平方向排列设有多个支撑体,所述底板单体还开设有多个灌浆孔,多个所述灌浆孔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所述灌浆孔贯穿对应的所述底板单体的顶面以及所述支撑体底面或侧面。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体的竖向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多个所述灌浆孔均沿上下方向设置,并分别贯通于所述支撑体的顶面和其中一侧面。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角立板包括彼此垂直设置的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彼此远离的一端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转角立板和所述过渡立板拼接成矩形结构。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角立板和所述过渡立板彼此连接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凸块,所述水处理池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凸块之间的锁紧件。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凸块沿对合方向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所述锁紧件为与所述安装孔螺纹配合的螺栓。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角立板和所述过渡立板之内分别设有水平延伸的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的自由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水处理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提供的水处理池由底板单元、边框单元和立板单元拼装形成,底板单元、边框单元和立板单元均为预制件,预先在工厂制作并养护完成,运送到施工现场便可进行现场组装,降低了施工的的复杂程度,有助于加快施工作业效率,节省了人员和设备成本,同时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边框单元通过第一容纳槽形成第一灌浆空间,立板单元通过第二容纳槽形成第二灌浆空间,当各个预制件的位置固定后,可以向第一灌浆空间和第二灌浆空间内灌注混凝土浆液,使间隙密封,无需搭设模板,能够改善制作时的施工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水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中转角立板和过渡立板的连接部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中底板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中底板单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水处理池中底板单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水处理池中底板单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水处理池;
[0031]10、底板单元;11、底板单体;111、灌浆孔;12、支撑体;
[0032]20、边框单元;21、边框单体;211、第一容纳槽;
[0033]30、立板单元;31、转角立板;311、连接板;32、过渡立板;321、第二容纳槽;322、预埋钢筋;323、连接凸块;
[0034]40、隔板单元;41、第三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固定”、“固设”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于”、“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元件。“多个”指两个及以上数量。“至少一个”指一个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单元;边框单元,包括沿所述底板单元周向依次首尾相连的多个边框单体,所述边框单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相邻所述边框单体上的所述第一容纳槽彼此贯通;以及立板单元,包括沿所述立板单元周向交替对合的多个转角立板,以及过渡立板,所述转角立板和所述过渡立板的底部分别插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转角立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所述转角立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所述过渡立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及所述过渡立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第一灌浆空间,所述转角立板的对合端和所述过渡立板的对合端分别形成上下贯通的第二容纳槽,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二容纳槽对合形成第二灌浆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池还包括隔板单元,所述隔板单元设于所述底板单元上方,且所述隔板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单元朝向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三容纳槽与对应的所述过渡立板或所述转角立板围合形成第三灌浆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单元由多个底板单体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哲兰建超周建锋姚国瑞牛献兵阮剑青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两山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