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0354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微针内的药物载体是一种聚电解质复合物,它由两种不同电性的聚合物组成,包括聚阳离子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和聚阴离子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直接或间接外伤导致的糖尿病伤口是一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伤口。全球每年有910万至2610万患者罹患糖尿病伤口,其特征为产生持续反复的感染和炎症,严重者会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必须选择截肢作为治疗方式。为了减少炎症的产生并帮助伤口过渡到增殖期,可以在伤口处使用抗炎药物,如成本低、易获取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物直接注射会引起初始突释,造成药物快速释放和清除,因此会大大降低药物的利用率、提高药物使用剂量和产生耐药性。
[0003]近年来,基于微针给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微针给药可以递送一种或多种治疗药物分子,如生长因子、核酸、抗生素等,可以面向靶组织实现跨膜或透皮释放负载药物。此外,其尺寸较小,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可增加与伤口部位生物相互作用。现有的用于递送抗炎药的微针存在制备工艺复杂、载体使用安全性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及载药微针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旨在选用具有较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聚N,N 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和γ

聚谷氨酸,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负载抗炎药水杨酸钠,从而将制备得到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载药颗粒置于微针中,完成糖尿病伤口抗炎方面的应用。
[0005]本专利技术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安全性较高、利于水杨酸钠缓释、提高水杨酸钠稳定性和透皮递送等特点。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
[0008]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包括聚阳离子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聚阴离子γ

聚谷氨酸,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而成,颗粒内负载抗炎药物水杨酸钠。
[0009]所述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的分子式为:
[0010][0011]γ

聚谷氨酸的分子式为:
[0012][0013]二、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制备方法
[0014]包括以下步骤:
[0015]1)按下述质量份数称取以下物质:
[0016][0017]2)将步骤1)称取的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γ

聚谷氨酸、水杨酸钠、微针基质分别和溶剂混合,超声溶解30min,得到各物质的前体溶液。
[0018]3)将步骤2)得到的水杨酸钠和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前体溶液预先混合,然后逐滴加入到γ

聚谷氨酸前体溶液中,同时将总混合液以1000rpm高速搅拌以防止团聚,滴加结束后继续高速搅拌1h,得到负载抗炎水杨酸钠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溶液。
[0019]4)将步骤3)得到的载有抗炎水杨酸钠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溶液以12000rpm高速离心10min,取沉淀并加入相应溶剂洗涤,重复三次,冻干,得到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钠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
[0020]5)将步骤4)得到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载药颗粒加入微针基质溶液中,使混合溶液的固体质量分数在10

30wt%,搅拌混合均匀后将溶液填入微针模具中,然后离心(3500rpm,30min) 以去除气泡,置于干燥器中干燥24h,得到载药微针。
[0021]本专利技术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水杨酸钠负载方法为通过静电作用以及部分被两种聚合物物理包封来负载,可以提高水杨酸钠的负载率,制备简单方便。
[0022]本专利技术的载药微针是通过将载药颗粒和微针基质简单混合后填充模具得到的,工艺流程简单。
[0023]所述步骤2)中的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γ

聚谷氨酸、水杨酸钠的溶剂优选为磷酸盐缓冲液(pH5.0),微针基质溶剂优选为去离子水。
[0024]所述步骤3)中的顺序滴加和高速搅拌步骤可以有效防止颗粒的团聚并提高水杨酸钠负载率。
[0025]所述步骤4)中的三次离心、洗涤可以有效去除上清液中未负载的水杨酸钠,得到负载水杨酸钠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
[0026]所述步骤5)中的搅拌混合可以将药物颗粒均匀分散在微针中,微针基质优选为透明质酸钠、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0027]所述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通过颗粒解构或聚合物降解实现水杨酸钠的释放。
[0028]所述载药微针通过针体溶解实现载药颗粒的释放。
[0029]本专利技术的两种聚合物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γ

聚谷氨酸可分别在水中被质子化和去质子化,因此可作为聚阳离子和聚阴离子,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以及聚合物与药物之间的静电作用来负载负电性的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钠。可以在针体刺入皮下溶解后缓慢释放水杨酸钠药物,完成糖尿病伤口的抗炎治疗。
[003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1]1、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载药微针相对于载有脂质体、胶束等抗炎药物递送载体的微针,具有制备工艺条件简单、安全性高、适合大批量生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抗炎药物透皮递送领域;
[0032]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两种聚合物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和γ

聚谷氨酸,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人体使用无毒无害、安全可靠;
[0033]3、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载药微针,利于抗炎药物水杨酸钠的缓释和透皮递送,从而有效提升药物利用率;
[0034]4、本专利技术所包封的水杨酸钠,相对于游离的水杨酸钠,稳定性更高,不易被体内快速清除,因此可产生优良的抗炎效果。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率。
[0036]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
[0037]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的药物释放情况。
[0038]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聚电解质复合物颗粒的TEM图。
[0039]图5为实施例1制备的载药微针的SEM图。
[0040]图6为实施例1制备的载药微针的机械性能。
[0041]图7为实施例1制备的载药微针的细菌感染伤口治疗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详尽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此,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43]实施例1:
[0044]将20mg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PDAP)、23.2mgγ

聚谷氨酸(γ

PGA)、20mg水杨酸钠(SA)分别溶于8ml、8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聚阳离子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聚阴离子γ

聚谷氨酸、抗炎药物水杨酸钠和微针基质材料,聚阳离子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和聚阴离子γ

聚谷氨酸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负载抗炎药物水杨酸钠得到聚电解质复合物载药颗粒,将载药颗粒与微针基质材料混合后置于微针中得到载药微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的结构单元分子量为219,γ

聚谷氨酸的结构单元分子量为12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基质为透明质酸钠、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基吡咯烷酮。4.基于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用于递送非甾体抗炎药的载药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下述质量份数称取以下物质:2)将步骤1)称取的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γ

聚谷氨酸、水杨酸钠、微针基质分别和溶剂混合,超声溶解30min,得到各物质的前体溶液;3)将步骤2)得到的水杨酸钠和聚N,N二甲基乙二胺磷腈前体溶液预先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豪杰黄宇笛倪志鹏王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