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18602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建模UAV模型;S2:建模SN模型;S3:建模信道模型;S4:基于亲和力传播算法确定SN聚类策略;S5:建模网络效用函数;S6:建模资源调度、带宽分配限制条件;S7:建模系统状态、动作和输出奖励;S8:建模并训练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网络;S9:基于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确定UAV数据收集策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综合考虑SN的带宽分配及资源调度限制的情况下,联合优化无人机轨迹及传感器节点关联策略,实现网络效用最大化。实现网络效用最大化。实现网络效用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通信
,涉及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由于UAV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UAV已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商业领域。在部分物联网数据收集应用中,无线传感器节点需采集环境数据并传输至汇聚节点,由于SN能量有限且与汇聚节点之间距离较远,难以高效完成数据收集,使用UAV进行数据收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地面通信系统相比,通过对UAV轨迹及关联策略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相关研究表明,UAV的轨迹及关联策略将对系统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0003]目前已有文献针对UAV数据收集问题进行研究,如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化时间年龄的UAV数据收集策略;但现有研究较少联合考虑SN成簇、SN发送能耗及UAV收集数据所需能耗对网络效用的影响问题,难以实现高效的数据收集性能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针对包含一个UAV以及多个SN的UAV辅助的物联网数据收集系统,建模网络效用函数为SN发送能耗及UAV收集数据所需能耗的相反数,以最大化网络效用为目标,实现UAV轨迹及用户关联策略的联合优化。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建模UAV模型;
[0008]S2:建模SN模型;
[0009]S3:建模信道模型;
[0010]S4:基于亲和力传播算法确定SN聚类策略;
[0011]S5:建模网络效用函数;
[0012]S6:建模资源调度、带宽分配限制条件;
[0013]S7:建模系统状态、动作和输出奖励;
[0014]S8:建模并训练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网络;
[0015]S9:基于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确定UAV数据收集策略。
[0016]进一步,步骤S1中所述建模UAV模型具体包括:将系统时间划分为大小相等的时隙,令T表示时隙总数,τ表示时隙长度,并假设在一个时隙内UAV的位置固定不变;UAV从初始位置出发对所有SN进行数据收集后返回初始位置,令H为UAV的飞行高度,UAV在时隙t的位置为UAV的最大速度为v
max
;v
t
∈[0,v
max
]表示UAV在时隙t的飞行速度;令B0表示UAV的可用带宽。
[0017]进一步,步骤S2中所述建模SN模型具体包括:SN
m
表示第m个SN,χ
m
表示SN
m
的数据包
大小,SN
m
的位置为1≤m≤M,M为SN数量,SNs从环境中采集数据并通过正交频分多址技术传输至UAV,时隙t内,最多可支持m0个SN同时上传数据至UAV。
[0018]进一步,步骤S3中所述建模信道模型具体包括:建模时隙t,SN
m
与UAV之间信道模型,具体为:其中a为路径损耗系数,ρ0为距离为1m时的参考信道增益,表示时隙t,UAV与SN
m
之间的距离;建模为高斯随机变量,e∈{LoS,NLoS}为传播参数。
[0019]进一步,步骤S4中所述基于亲和力传播算法确定SN聚类策略,具体包括:利用SN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划分为K个簇;令二元指标矩阵ρ=[ρ
m,k
]M
×
M
,其中ρ
m,k
∈{0,1},若ρ
m,k
=1,表示SN
k
为SN
m
的聚类中心,反之,ρ
m,k
=0;
[0020]基于优化问题对聚类中心进行优化,其中κ是非负常数,表示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能力;
[0021]建模SNs成簇限制条件为:
[0022]①
表示一个SN只能与一个聚类中心关联;
[0023]②
表示一个簇最多包含m0个SN;
[0024]令S=(s
m,k
)
M
×
M
为相似度矩阵,其中s
m,k
表示SN
m
和SN
k
之间的相似性,建模为:
[0025][0026]令Ψ=(ψ
m,k
)
M
×
M
为吸引度矩阵,其中ψ
m,k
表示SN
k
成为覆盖SN
m
的聚类中心的适合度;令为归属度矩阵,其中为SN
m
选择SN
k
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度;给定SN
k
,初始化ψ
m,k
=0,假设n是当前迭代次数,分别为ψ
m,k
,的第n次迭代值,则ψ
m,k
及的更新公式如下:
[0027][0028][0029]重复执行更新步骤直至算法收敛,得到聚类中心,集合进而确定SN的聚类策略为:
[0030]进一步,在步骤S5中所述建模网络效用函数为:
[0031][0032]其中ζ和ω分别为SN传输能耗和UAV推进能耗的权重系数;为SN在时隙t的传输能耗,E
m,t
表示SN
m
在时隙t的能耗,计算公式为:E
m,t
=α
m,t
p
m,t
D
m,t
,其中α
m,t
∈{0,1},若α
m,t
=1,表示SN
m
在时隙t上传数据至UAV,反之,α
m,t
=0;p
m,t
表示SN
m
在时隙t的传输功率,D
m,t
表示上传数据的时延,建模为:R
m,t
表示SN
m
在时隙t内的传输速率,建模为其中B
m,t
为SN
m
在时隙t分配的带宽,σ2为噪声功率;
[0033]表示UAV在时隙t的能量消耗,建模为其中l0为给定门限值,为UAV的悬停能耗,建模为其中P
h
为悬停能耗;表示UAV在时隙t飞行时的能耗,计算公式为:
[0034][0035]其中P0和P
i
为常数,分别表示叶片剖面功率和悬停状态下的感应功率,U
tip
为转子叶片的叶尖速度,v0为UAV悬停时平均转子诱导速度,d0和s分别为机身阻力比和转子可靠性,ρ和Λ分别为空气密度和转子盘面积。
[0036]进一步,在步骤S6中所述建模资源调度、带宽分配限制条件,具体包括:
[0037][0038][0039]进一步,在步骤S7中所述建模系统状态、动作和输出奖励,具体包括:建模系统在时隙t的状态其中h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建模UAV模型;S2:建模SN模型;S3:建模信道模型;S4:基于亲和力传播算法确定SN聚类策略;S5:建模网络效用函数;S6:建模资源调度、带宽分配限制条件;S7:建模系统状态、动作和输出奖励;S8:建模并训练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网络;S9:基于双时延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确定UAV数据收集策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建模UAV模型具体包括:将系统时间划分为大小相等的时隙,令T表示时隙总数,τ表示时隙长度,并假设在一个时隙内UAV的位置固定不变;UAV从初始位置出发对所有SN进行数据收集后返回初始位置,令H为UAV的飞行高度,UAV在时隙t的位置为UAV的最大速度为v
max
;v
t
∈[0,v
max
]表示UAV在时隙t的飞行速度;令B0表示UAV的可用带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建模SN模型具体包括:SN
m
表示第m个SN,χ
m
表示SN
m
的数据包大小,SN
m
的位置为1≤m≤M,M为SN数量,SNs从环境中采集数据并通过正交频分多址技术传输至UAV,时隙t内,最多可支持m0个SN同时上传数据至UAV。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建模信道模型具体包括:建模时隙t,SN
m
与UAV之间信道模型,具体为:其中a为路径损耗系数,ρ0为距离为1m时的参考信道增益,表示时隙t,UAV与SN
m
之间的距离;建模为高斯随机变量,e∈{LoS,NLoS}为传播参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基于亲和力传播算法确定SN聚类策略,具体包括:利用SN之间的相似性将其划分为K个簇;令二元指标矩阵ρ=[ρ
m,k
]
M
×
M
,其中ρ
m,k
∈{0,1},若ρ
m,k
=1,表示SN
k
为SN
m
的聚类中心,反之,ρ
m,k
=0;基于优化问题对聚类中心进行优化,其中κ是非负常数,表示节点作为聚类中心的能力;建模SNs成簇限制条件为:

表示一个SN只能与一个聚类中心关联;

表示一个簇最多包含m0个SN;
令S=(s
m,k
)
M
×
M
为相似度矩阵,其中s
m,k
表示SN
m
和SN
k
之间的相似性,建模为:令Ψ=(ψ
m,k
)
M
×
M
为吸引度矩阵,其中ψ
m,k
表示SN
k
成为覆盖SN
m
的聚类中心的适合度;令为归属度矩阵,其中为SN
m
选择SN
k
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度;给定SN
k
,初始化ψ
m,k
=0,假设n是当前迭代次数,分别为ψ
m,k
,的第n次迭代值,则ψ
m,k
及的更新公式如下:的更新公式如下:重复执行更新步骤直至算法收敛,得到聚类中心,集合进而确定SN的聚类策略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建模网络效用函数为:其中ζ和ω分别为SN传输能耗和UAV推进能耗的权重系数;为SN在时隙t的传输能耗,E
m,t
表示SN
m
在时隙t的能耗,计算公式为:E
m,t
=α
m,t
p
m,t
D
m,t
,其中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蓉唐柔枝李沛欣陈前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