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842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4
一种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腔的相对侧壁间的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分割成两个腔体;还包括铰设在隔板另一端的转板,转板在垂直于壳体轴线时与壳体另一端内腔结构相匹配,且转板在旋转时不超过壳体另一端口;还包括设在壳体一端两个腔体内的两个背腔调节组件,两个背腔调节组件分别至转板间的空间为第一背腔和第二背腔。通过对部件结构的合理设置,隔板将壳体内腔分为两个腔体,并通过两个腔体内的两个背腔调节组件调整第一背腔和第二背腔的高度,同时转板沿其旋转轴旋转、以调整转板与壳体内壁间的缝隙,使得声抗和结构声阻和在不同的旋转角度均能和空气阻抗相匹配,在噪声频段发生变化后实现可调吸声,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构简单且操作方便。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噪声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吸声技术是噪声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现有的吸声主要是借助传统吸声材料(如多孔材料,共振吸声材料等)来实现。这种吸声材料虽然能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吸声效果,但同时也存在材料及结构一旦确定后,其吸声频带及吸声效果将不法调整等问题。应用场景包括发动机噪声、声共振原位混合噪声等噪声源,当应用场景发生改变后,已有设计的吸声材料及结构将很难继续适用;同时,对于旋转机械如发动机等噪声随转速变化引起噪声频率变化的场景,单独采用传统的吸声材料将很难满足吸声需求。
[0003]可调吸声可以根据噪声频谱的变动,通过结构快速调整来使结构获得新的吸声频谱,赋予了吸声结构新的生命。已有的电/磁调节的可调吸声常利用压电材料和磁流变弹性体制成吸声薄膜,通过电/磁改变薄膜张力实现可调吸声,但所采用的压电材料及磁流变弹性体薄膜加工难度大,电磁主动控制方式也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克服上述不足,有必要研发一种新的可调吸声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且其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结构;还包括设在壳体(1)内腔的相对侧壁间的隔板(2),隔板(2)与所述壳体(1)轴线平行,且隔板(2)将壳体(1)内腔分割成两个腔体,所述隔板(2)一端位于壳体(1)一端口、隔板(2)另一端与壳体(1)另一端口间留有空间;还包括铰设在隔板(2)另一端的转板(6),所述转板(6)的转轴与隔板(2)重合且垂直于壳体(1)轴线,转板(6)在垂直于壳体(1)轴线时与所述壳体(1)另一端内腔结构相匹配,且转板(6)在旋转时不超过壳体(1)另一端口;还包括设在壳体(1)一端两个腔体内的两个背腔调节组件,两个背腔调节组件分别至转板(6)间的空间为第一背腔(9)和第二背腔(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转板(6)连接的转板调节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转板调节单元包括将所述转板(6)铰接在隔板(2)另一端的铰接轴(6

1),铰接轴(6

1)一端由内向外穿出壳体(1)侧壁并连设旋转调节指针(7),所述旋转调节指针(7)的旋转轴与铰接轴(6

1)轴线同轴;转板调节单元还包括位于铰接轴(6

1)穿出壳体(1)所在外侧壁的角度调节齿(8),所述旋转调节指针(7)与角度调节齿(8)机械接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缝型可调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6

1)与转板(6)接触段为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星吴九汇马宁张哲朱士富孙晓朋谢中元陈松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