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6993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0
一种散热结构总成,应用于装设于电路载板上的热源,包含弹性限位件、膏状散热墙、密合件、相变化金属及组装板件。弹性限位件设置于电路载板上,位于热源的周缘,弹性限位件具有第一高度。膏状散热墙设置于电路载板上,位于热源与弹性限位件之间,与热源的周缘及弹性限位件接触。膏状散热墙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且第二高度大于热源的高度。密合件与膏状散热墙的顶端接触,并卡接于弹性限位件的侧边。相变化金属填充于密合件、膏状散热墙与热源之间的区域,相变化金属在超过一临界温度后转变为液态。组装板件与密合件连接,且组装板件的一部分接触弹性限位件的顶端。端。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装设于电路载板上的热源的散热结构总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效能越来越高,其产生的热能也越来越大,若不能有效地将热源导出,可能使得内部的电子组件热崩溃、失效,甚至使得电子装置整体的损毁。
[0003]以计算机为例,目前主要的热源在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是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在其表面上,通常会以液态金属与散热的壳体接触,来将热源产生的热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快速导出。然而,由于液态金属具有流动的特性,可能因为携行的角度、震动,而导致液态金属外流到其他的位置,这可能导致原先的散热效果不佳,也可能因为液态金属与其他的组件接触,导致短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主要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总成,应用于装设于电路载板上的热源。散热结构总成包含弹性限位件、膏状散热墙、密合件、相变化金属及组装板件。弹性限位件设置于电路载板上,位于热源的周缘,弹性限位件具有第一高度。膏状散热墙设置于电路载板上,位于热源与弹性限位件之间,与热源的周缘接触,且邻近弹性限位件。膏状散热墙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且第二高度大于热源的高度。密合件与膏状散热墙的顶端接触,并卡接于弹性限位件的侧边。相变化金属填充于密合件、膏状散热墙与热源之间的区域,相变化金属在超过一临界温度后转变为液态。组装板件与密合件连接,且组装板件的一部分接触弹性限位件的顶端。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是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化金属的临界温度范围是摄氏50至65度。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化金属的临界温度范围是摄氏54至60度。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限位件是弹性泡棉。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合件是铜块。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组装板件是金属板件。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组装板件的固定于电路载板。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合件与组装板件焊接为一体。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组装板件的厚度大于密合件。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总成更包含第二弹性限位件,设置于电路载板上,且围绕弹性限位件。在前述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选择相变化金属,使得在具有热源电子装置未使用或冷却时,维持流动较低的状态,并通过弹性限位件的弹性与组装板件,限制相变化金属可能流动的区域,并避免其溢出而影响整体的电性。
[001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散热结构总成的剖视图;
[0016]图2为散热结构总成的爆炸图;
[0017]图3为散热结构总成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附图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其具体比例可依照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文中所描述的图形中相对元件的上下关系,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是指构件的相对位置而言,对应的,以元件在上一面为正面、在下一面为背面以便于理解,因此皆可以翻转而呈现相同的构件,此皆应同属本说明书所揭露的范围。
[0019]图1为散热结构总成的剖视图。图2为散热结构总成的爆炸图。如图1及图2所示,散热结构总成1应用于装设于电路载板500上的热源510。散热结构总成1包含弹性限位件10、膏状散热墙20、密合件30、相变化金属40及组装板件50。
[0020]弹性限位件10设置于电路载板500上,位于热源510的周缘,弹性限位件10具有第一高度。膏状散热墙20设置于电路载板500上,位于热源510与弹性限位件10之间,与热源510的周缘接触,且邻近弹性限位件10。即,膏状散热墙20可与弹性限位件10接触,也可以保留有间隙。膏状散热墙20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且第二高度大于热源510的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是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膏状散热墙20可以通过一般的散热膏,或其他富含陶瓷粒子的绝缘导热膏来实验,直接涂布于热源510的周缘,或者可以在完成弹性限位件10的设置后,直接填入于弹性限位件10之间的空间。
[0021]密合件30与膏状散热墙20的顶端接触,并卡接于弹性限位件10的侧边。相变化金属40填充于密合件30、膏状散热墙20与热源510之间的区域,相变化金属40在超过一临界温度后转变为液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化金属40是在完成弹性限位件10及膏状散热墙20的设置后,涂布于热源510的表面,之后再将密合件30与膏状散热墙20接触固定,而限制了相变化金属40的位置。
[0022]组装板件50与密合件30连接,且组装板件50的一部分接触弹性限位件10的顶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合件30是铜块、组装板件50是金属板件。热源510产生的热量,通过紧密相连的相变化金属40、密合件30、组装板件50快速地导到外部,再通过热管或是风扇(图中未示出)将热能移除。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合件30与组装板件40焊接为一体。换言之,密合件30与组装板件40可以做为一个外盖,再完成完成弹性限位件10、膏状散热墙20及相变化金属40,直接以盖体的方式组装。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组装板件50还可以通过螺丝等方式固定于电路载板500。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化金属40的临界温度范围是摄氏50至65度。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变化金属40的临界温度范围是摄氏54至60度。更优选地,相变化金属的临界温度为摄氏58度+/

0.5度。换言之,若将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等电子装置,在未开机、或关机冷却一定时间的状态,相变化金属40将由液态转变回固态,从而在在移动、或受震动时,相变化金属40不会流动,而能有效地避免溢出,或是脱离热源510表面。
[0025]一般而言,热源510可能表面有凹凸、热源510也可能因为制程公差有高度差,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限位件10是弹性泡棉。组装板件50的厚度大于密合件30。换言之,组装板件50提供较大的重量来产生压力,无论热源510的高度较高或较低,都能通过弹性限位件10的弹性来调整,避免产生空隙,而使得相变化金属40尽量贴附热源510的表面、避免溢出。即便膏状散热墙20有空隙造成相变化金属40渗漏时,弹性泡棉也具有吸收的效果,能避免相变化金属40跑到外部,而造成其他电路载板500上的组件电气连接受到影响。
[0026]图3为散热结构总成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如图3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总成1更包含第二弹性限位件15。第二弹性限位件15设置于电路载板500上,且围绕弹性限位件10。第二弹性限位件15可以与弹性限位件10都以弹性泡棉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总成,应用于装设于电路载板上的热源,其特征在于,包含:弹性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电路载板上,位于所述热源的周缘,所述弹性限位件具有第一高度;膏状散热墙,设置于所述电路载板上,位于所述热源与所述弹性限位件之间,与所述热源的周缘接触,且邻近所述弹性限位件,所述膏状散热墙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度,且所述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热源的高度;密合件,与所述膏状散热墙的顶端接触,并卡接于所述弹性限位件的侧边;相变化金属,填充于所述密合件、所述膏状散热墙与所述热源之间的区域,其中所述相变化金属在超过一临界温度后转变为液态;及组装板件,与所述密合件连接,且所述组装板件的一部分接触所述弹性限位件的顶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是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隆张家铭
申请(专利权)人: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