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式集装箱及其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695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罐式集装箱及其框架。该框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端框以及连接两端框的侧梁;端框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角柱以及连接两角柱的端上梁和端下梁,各角柱竖向延伸;角柱的材质为高强度耐候钢,高强度耐候钢的耐候性指数I≥6,且耐候性指数I满足如下关系:I=26.01(%Cu)+3.88(%Ni)+1.20(%Cr)+1.49(%Si)+17.28(%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罐式集装箱及其框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罐式集装箱及其框架体。

技术介绍

[0002]在储运装备领域,罐式集装箱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输化工介质和原料的装备。它通常采用框架加罐体结构,通过框架承受在储存和运输情况下受到的各种工况载荷,如堆码、栓固、冲击等载荷。因此,需要框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为保证框架较高的强度,目前通常是增加框架主体结构的厚度,因此,使得框架的重量较大,提高了运输耗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耗能较低的框架以及具有该框架的罐式集装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端框以及连接两端框的侧梁;
[0005]所述端框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角柱以及连接两所述角柱的端上梁和端下梁,各所述角柱竖向延伸;
[0006]所述角柱的材质为高强度耐候钢,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耐候性指数I≥6,且耐候性指数I满足如下关系:
[0007]I=26.01(%Cu)+3.88(%Ni)+1.20(%Cr)+1.49(%Si)+17.28(%P)

7.29(%Cu%Ni)

9.10(%Ni%P)

33.39(%Cu)2;
[0008]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室温抗拉强度≥600MPa,屈服强度≥550MPa,伸长率≥18。
[0009]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角柱的壁厚≤5mm。
[0010]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180℃弯芯直径d=2a。
[0011]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2%、Cr:0.3~1.25%、Ni:0.1~0.65%、Cu:0.1~0.55%、Si:≤0.75%、Mn≤2%、P≤0.15%、S≤0.01%,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2]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0%、Cr:0.3~1.00%、Ni:0.1~0.2%、Cu:0.2~0.4%、Si:≤0.5%、Mn≤1%、P≤0.05%、S≤0.008%,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3]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框还包括倾斜连接于各所述角柱和所述端上梁之间的顶斜撑板,以及倾斜连接于各所述角柱和所述端下梁之间的底斜撑板;
[0014]所述底斜撑板的材质为所述高强度耐候钢。
[0015]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端上梁底部的顶连接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端下梁顶部的底连接板,所述顶连接板连接两所述顶斜撑板,所述底连接板连接两所述底斜撑板,且所述顶斜撑板、所述顶连接板、所述底斜撑板以及所述底连接板位于同一平面;
[0016]所述底连接板的材质为所述高强度耐候钢。
[0017]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端框还包括支撑圈;所述支撑圈的轴向一端与所述角柱、所述顶斜撑板以及所述底斜撑板连接,所述支撑圈的另一端用于与罐体连接。
[0018]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还包括设置于各所述端框底部与所述侧梁之间的斜撑;
[0019]所述斜撑的材质为所述高强度耐候钢。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包括罐体和如上所述的框架。
[0021]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22]本专利技术中的框架的角柱采用强度较高、耐候性较好的高强度耐候钢作为材质,因此角柱的强度较高,可以降低壁厚,并且可以取消角柱的内菱形支撑。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罐式集装箱,本申请中的框架的重量较低,进而使罐式集装箱的整体重量降低,从而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运输能耗,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并且采用高强耐候钢的框架由于降低了材料重量使制造成本也降低,达到了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罐式集装箱其中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罐式集装箱其中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罐式集装箱其中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罐式集装箱;11、罐体;111、筒体;112、封头;12、框架;121、端框;1211、角柱;1212、端上梁;1213、端下梁;1214、角件;1215、顶斜撑板;1216、底斜撑板;1217、顶连接板;1218、底连接板;1219、支撑圈;122、侧梁;123、斜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8]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9]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罐式集装箱1,包括罐体11以及支撑罐体11的框架12。其中,框架12的强度较好,重量较轻,提高了该罐式集装箱1的运量,降低了运输耗能,从而提升了罐式集装箱1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0030]罐体11的结构形式为常见结构,主要由筒体111和设置于筒体111两端的封头112形成具有内部存储空间的结构。罐体11的具体地结构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0031]框架12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端框121、连接两端框121的侧梁122以及连接端框121和侧梁122的斜撑123。
[0032]参阅图3,端框121呈方形,其包括两角柱1211、端上梁1212、端下梁1213、四角件1214、顶斜撑板1215、底斜撑板1216、顶连接板1217、底连接板1218以及支撑圈1219。
[0033]两角柱1211平行间隔设置,各角柱1211沿竖向延伸。具体地,角柱1211的材质为高
强度耐候钢。
[0034]具体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2%、Cr:0.3~1.25%、Ni:0.1~0.65%、Cu:0.1~0.55%、Si:≤0.75%、Mn≤2%、P≤0.15%、S≤0.01%,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35]进一步,较优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中:C≤0.10%、Cr:0.3~1.00%、Ni:0.1~0.2%、Cu:0.2~0.4%、Si:≤0.5%、Mn≤1%、P≤0.05%、S≤0.008%,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0036]该高强度耐候钢中,上述各组成成分的限定理由如下:
[0037]C(碳):碳可以提高钢的强度,但是过高的碳含量,会有冷脆以及影响冲压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中高强度耐候钢设计碳含量在0.2%以下。
[0038]Cu(铜):在耐候钢中Cu是关键的合金元素之一,在钢中加入一定量的Cu元素,可以与P(磷)以及其他化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端框以及连接两端框的侧梁;所述端框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角柱以及连接两所述角柱的端上梁和端下梁,各所述角柱竖向延伸;所述角柱的材质为高强度耐候钢,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耐候性指数I≥6,且耐候性指数I满足如下关系:I=26.01(%Cu)+3.88(%Ni)+1.20(%Cr)+1.49(%Si)+17.28(%P)

7.29(%Cu%Ni)

9.10(%Ni%P)

33.39(%Cu)2;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室温抗拉强度≥600MPa,屈服强度≥550MPa,伸长率≥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的壁厚≤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180℃弯芯直径d=2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2%、Cr:0.3~1.25%、Ni:0.1~0.65%、Cu:0.1~0.55%、Si:≤0.75%、Mn≤2%、P≤0.15%、S≤0.01%,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集装箱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耐候钢的化学成分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孟庆国李秀丽沈骏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