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517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驱动总成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包括设置在机壳上的进油口一、出油口一和出水口一,进油口一、出油口一与机壳内部油路连通,出水口一与机壳的水冷流道连通,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二、进油口二和进水口二,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在机壳上,所述进油口一与出油口二、出油口一与进油口二、出水口一与进水口二之间相贴并对应连通;水冷流道与换热器直接连接,取消了水冷流道与换热器之间的连接水管等零件,降低电驱动总成成本,减小电驱动总成的外围尺寸,从而减小电驱动总成安装所需的占用空间,利于实现电驱动总成的低成本、小空间的目标。小空间的目标。小空间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电驱动总成
,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追求电驱动总成低质量、低成本、小空间、高效率等已成为整车厂的首要目标。电驱动总成中,电机的冷却方式有纯水冷和油水混冷以及纯油冷三种方式,其中的油水混冷是通过油液和冷却水共同作用对电机进行冷却,油水混冷结构一般包括油路、水冷流道和换热器(或者叫冷却器)等结构,油路一般是通向电机内部,油路的两端与换热器上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一个油路循环结构,水冷流道则是设置在电机壳体上,其进水口一端外部冷却水管道连通,另一端则是与换热器上第二换热通道连通,而该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则与车辆的冷却水系统连接,由于油液温度较高,流经电机壳体的冷却水在换热器内与油液进行换热,降低油液温度后再流回至车辆的冷却水系统中。在目前的油水混冷结构中,换热器和电机机壳冷却水路连接通常采用外置水管方式进行连接,即冷却水路的出水口与水管的一端连接,水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中冷却水入口连接,该种外置水管连接的方式,增加了管道等零部件,不仅导致电驱动总成的成本增加,还导致电驱动总成的外围尺寸增加,从而导致安装所占的空间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降低电驱动总成成本、减小电驱动总成空间尺寸的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水混冷结构,包括设置在机壳上的进油口一、出油口一和出水口一,进油口一、出油口一与机壳内部油路连通,出水口一与机壳的水冷流道连通,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二、进油口二和进水口二,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在机壳上,所述进油口一与出油口二、出油口一与进油口二、出水口一与进水口二之间相贴并对应连通。
[0005]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与机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设置有三个环形凹槽,三个环形凹槽分别对应位于进油口一、出油口一和出水口一边缘外侧,所述密封圈有三个,对应设置在三个环形凹槽内。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设置有安装台,进油口一、出油口一和出水口一设置在安装台表面,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在安装台上,且换热器设置有出油口二、进油口二和进水口二的一侧与安装台表面相贴。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边缘设置有安装块,固定件穿过安装块与安装台连接。
[0009]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水套,所述水套设置在机壳内壁上,水冷流道设置在水套与机壳之间。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水套外壁上设置有过水槽道,过水槽道与机壳内壁之间形成水
冷流道。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上还设置有连接通道,出水口一连通与水冷流道之间通过连接通道连通。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设置有上述的油水混冷结构。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设置有上述的电驱动总成。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出油口二、进油口二和进水口二设置在换热器的同一侧上,将换热器固定在机壳上时,进油口一与出油口二、出油口一与进油口二、出水口一与进水口二之间可以直接相贴并对应连通,从而使水冷流道与换热器直接连接,取消了水冷流道与换热器之间的连接水管等零件,降低电驱动总成成本,减小电驱动总成的外围尺寸,从而减小电驱动总成安装所需的占用空间,利于实现电驱动总成的低成本、小空间的目标。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为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2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3为本技术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4为本技术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5为本技术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6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1]在图中,1

机壳;11

进油口一;12

出油口一;13

出水口一;14

进水口一;15

水冷流道;16

环形凹槽;17

安装台;18

连接通道;2

换热器;21

出油口二;22

进油口二;23

进水口二;24

出水口二;3

水套;31

过水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附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水换混冷结构,包括设置在机壳1上的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出水口一13和进水口一14,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与机壳1内部油路连通,出水口一13与机壳1的水冷流道15一端连接,进水口一14与水冷流道15的另一端连通,其中机壳1为电驱动总成中电机的主壳体。
[0023]本技术还包括换热器2,换热器2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二21、进油口二22和进水口二23,即出油口二21、进油口二22和进水口二23设置在换热器2的同一侧上,位于换热器2的另一侧上设置有出水口二24,在本技术中,换热器2为翅片换热器,内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出油口二21和进油口二22为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进水口二23和出水口二24为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所述换热器2固定设置在机壳1上,且换热器2设置有出油口二21、进油口二22和进水口二23的一侧朝向机壳1设有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和出水口一13的区域,并与该区域相贴,使得进油口一11与出油口二21之间相贴对齐并连通、出油口一12与进油口二22之间相贴对齐并连通、出水口一13与进水口二23之间相贴对齐并连通。
[0024]流经机壳1内部油路的油液从出油口一12沿进油口二22进入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通道内,外部冷却水通过进水口一14进入机壳1上的水冷流道15,带走机壳1的热量,从水冷
流道15流出的冷却水则通过出水口一13沿进水口二23进入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通道内,由于油液的温度高于冷却水温度,油液和冷却水在换热器2内进行热交换,冷却水带走油液热量,对其进行降温。经换热后的油液通过出油口二21沿进油口一11再次进入机壳1内部油路,经换热后的冷却水则通过出水口24流回车辆的冷却水系统中。
[0025]本技术通过将出油口二21、进油口二22和进水口二23设置在换热器2的同一侧上,将换热器2固定在机壳1上时,进油口一11与出油口二21、出油口一12与进油口二22、出水口一13与进水口二23之间可以直接相贴并对应连通,从而使水冷流道15与换热器2直接连接,取消了水冷流道15与换热器2之间的连接水管等零件,降低电驱动总成成本,减小电驱动总成的外围尺寸,从而减小电驱动总成安装所需的占用空间,利于实现电驱动总成的低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混冷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机壳(1)上的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和出水口一(13),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与机壳(1)内部油路连通,出水口一(13)与机壳(1)的水冷流道(15)连通,还包括换热器(2),换热器(2)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二(21)、进油口二(22)和进水口二(23),所述换热器(2)固定设置在机壳(1)上,所述进油口一(11)与出油口二(21)、出油口一(12)与进油口二(22)、出水口一(13)与进水口二(23)之间相贴并对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混冷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2)与机壳(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混冷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机壳(1)上设置有三个环形凹槽(16),三个环形凹槽(16)分别对应位于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和出水口一(13)边缘外侧,所述密封圈有三个,对应设置在三个环形凹槽(16)内。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油水混冷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机壳(1)上设置有安装台(17),进油口一(11)、出油口一(12)和出水口一(13)设置在安装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增强吴佐来李俊彪魏广宇王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中车浩夫尔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