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5468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它包括用于避让机械臂的避让机构、锭罐和上纱机器人;所述的避让机构的摆动座与捻线机机架固定连接,摆动座与摆臂可转动的连接,在摆臂的自由端设有匀捻器,避让机构使匀捻器在与锭罐轴线对齐和离开锭罐外缘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的锭罐与捻线机机架连接,锭罐位于匀捻器一个极限位置的下方,锭罐的顶部开放以便于能够放入内纱卷装;所述的上纱机器人设有AVG小车,AVG小车的顶部设有机械臂,机械臂用于抓取内纱卷装,在避让机构使匀捻器离开锭罐外缘时,将内纱卷装放入到锭罐内。通过设置的避让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匀捻器和内纱张紧器安装在锭罐顶部给内纱上纱带来的技术难题。锭罐顶部给内纱上纱带来的技术难题。锭罐顶部给内纱上纱带来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捻线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轮胎帘子线或地毯线以及工业线绳等加捻操作通常采用直捻机来完成。但喂入原丝卷装很大,通常有10公斤左右,使得现有直捻设备的外纱,即纱架纱和内纱,即锭子纱的上纱和下纱工作强度很高。拟改进现有加捻设备,使其适宜于由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上纱、下纱等之类的高强度、重复性劳动,成为当前直捻机设计改进的一个重要任务。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12223191U公开了直捻机外纱(纱架纱)上纱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上纱操作,大幅提高操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操作。但该直捻机结构对于内纱(锭子纱)上纱工作仍需由人工手工完成。如CN102212905A公开的现有直捻机,其锭子纱位于锭罐内,锭罐通常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内纱张力器固定在上罐盖内。锭子纱上纱时,需手工移走锭罐、再把原丝卷装放到锭子上。显然,内纱上纱工作很繁琐,并且因为直捻机锭子安装位置很低,需要人工搬纱弯腰完成上纱工作,对于多工位的加捻设备挡车工而言,劳动强度相当大。现有技术中尚未见内纱的自动上纱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内纱的自动上纱,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智能化水平。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它包括用于避让机械臂的避让机构、锭罐和上纱机器人;所述的避让机构的摆动座与捻线机机架固定连接,摆动座与摆臂可转动的连接,在摆臂的自由端设有匀捻器,避让机构使匀捻器在与锭罐轴线对齐和离开锭罐外缘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的锭罐与捻线机机架连接,锭罐位于匀捻器一个极限位置的下方,锭罐的顶部开放以便于能够放入内纱卷装;所述的上纱机器人设有AVG小车,AVG小车的顶部设有机械臂,机械臂用于抓取内纱卷装,在避让机构使匀捻器离开锭罐外缘时,将内纱卷装放入到锭罐内。
[0006]优选的方案中,匀捻器的结构为:第一并捻座与摆臂固定连接,第一并捻架与第一并捻座可转动的连接,第一并捻座上设有第一并捻盘,在第一并捻盘的外缘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外纱的第一外纱瓷眼,在第一并捻盘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内纱的第一内纱瓷眼,在第一并捻架的顶部位置设有用于合捻的导纱管;内纱张力座与第一并捻盘可转动的连接,内纱张力器与内纱张力座固定连接,在内纱张力座上设有第二磁吸块;在摆臂上通过固定架设有第一磁吸块,第一磁吸块与第二磁吸块构成具有间隙的
磁吸固定结构。
[0007]优选的方案中,匀捻器的结构为:第二并捻座与摆臂固定连接,第二并捻架与第二并捻座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并捻架的底部设有第二并捻盘,在第二并捻盘的外缘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外纱的第二外纱瓷眼,在第二并捻盘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内纱的第二内纱瓷眼;在第二并捻盘的上方设有第二并捻立柱,第二并捻立柱的上方设有导纱管;在第二并捻立柱设有可转动的内纱绕线轮和可转动的外纱绕线轮。
[0008]优选的方案中,在内纱绕线轮内设有阻尼结构,所述的阻尼结构包括毛毡轴套结构,滑动轴套结构或磁阻尼结构;或者第二内纱瓷眼为单向阀式内纱张力器。
[0009]优选的方案中,在内纱绕线轮内设有阻尼结构,销与第二并捻立柱连接,在销上设有第一轴套,在内纱绕线轮内设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与第一轴套套接并设有间隙,在第二轴套上设有磁吸组,在第一轴套上设有磁吸层,磁吸组与磁吸层之间构成磁阻尼结构。
[0010]优选的方案中,在摆臂旋转极限位置附近的捻线机机架上设有电磁擒纵机构,电磁擒纵机构用于暂时的吸附摆臂或匀捻器,并在一段时间后释放摆臂或匀捻器;摆臂通过转轴与摆动座连接,在转轴设有复位弹簧,用于使摆臂自由端的匀捻器复位至锭罐的正上方;还设有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摆臂的旋转位置。
[0011]优选的方案中,在摆动座上还设有限位块,限位块用于将匀捻器的摆动位置限定在锭罐的正上方;在摆动座上还设有缓冲气弹簧,用于缓冲摆臂的转动冲击。
[0012]优选的方案中,摆臂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与摆动座可转动的连接,在摆动座或捻线机机架上设有电机,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转轴连接,以驱动摆臂旋转;还设有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上纱机器人、机械臂或内纱卷装的接近;或者还设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用于检测内纱卷装的重量,当低于预设值,则用于启动电机,驱动摆臂旋转。
[0013]一种采用上述的内纱上纱系统的上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上纱机器人获取上纱指令,移动至捻线机的相应工位;S2、机械臂抓取内纱卷装,移动至工位的锭罐上方;S3、机械臂推动摆臂旋转,直至摆臂被电磁擒纵机构吸附;S4、机械臂将内纱卷装放入到锭罐内;S5、上纱机器人离开当前工位,电磁擒纵机构释放摆臂,直至匀捻器复位至锭罐的正上方;通过以上步骤实现内纱卷装的自动上纱。
[0014]一种采用上述的内纱上纱系统的上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上纱机器人获取上纱指令,移动至捻线机的相应工位;S02、机械臂抓取内纱卷装,移动至工位的锭罐上方;S031、接近传感器检测到上纱机器人、机械臂或内纱卷装的接近,电机驱动摆臂旋转,匀捻器避开锭罐顶部的空间位置;
S032、或者与S31并列的,称重传感器检测内纱卷装的重量,当低于预设值,电机驱动摆臂旋转,匀捻器避开锭罐顶部的空间位置;S04、机械臂将内纱卷装放入到锭罐内;S05、上纱机器人离开当前工位,电机驱动摆臂旋转,直至匀捻器复位至锭罐的正上方;通过以上步骤实现内纱卷装的自动上纱。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及方法,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案,能够实现利用上纱机器人自动上纱,通过设置的避让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匀捻器和内纱张紧器安装在锭罐顶部给内纱上纱带来的技术难题。设置的电磁擒纵机构结构简单方便,大幅降低控制难度。设置的电机驱动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的驱动摆臂摆动。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捻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避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避让机构的另一优选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中匀捻器的侧视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避让机构的另一优选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5的A

A剖视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内纱绕线轮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避让机构的俯视图。
[0026]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避让机构另一优选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中:捻线机机架1,避让机构2,摆动座201,摆臂202,固定架203,第一磁吸块204,复位弹簧205,限位块206,缓冲气弹簧207,转轴208,第一齿轮209,同步带210,第二齿轮211,霍尔电机212,匀捻器3,内纱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用于避让机械臂(8)的避让机构(2)、锭罐(4)和上纱机器人(17);所述的避让机构(2)的摆动座(201)与捻线机机架(1)固定连接,摆动座(201)与摆臂(202)可转动的连接,在摆臂(202)的自由端设有匀捻器(3),避让机构(2)使匀捻器(3)在与锭罐(4)轴线对齐和离开锭罐(4)外缘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的锭罐(4)与捻线机机架(1)连接,锭罐(4)位于匀捻器(3)一个极限位置的下方,锭罐(4)的顶部开放以便于能够放入内纱卷装(9);所述的上纱机器人(17)设有AVG小车(10),AVG小车(10)的顶部设有机械臂(8),机械臂(8)用于抓取内纱卷装(9),在避让机构(2)使匀捻器(3)离开锭罐(4)外缘时,将内纱卷装(9)放入到锭罐(4)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其特征是:匀捻器(3)的结构为:第一并捻座(302)与摆臂(202)固定连接,第一并捻架(31)与第一并捻座(302)可转动的连接,第一并捻座(302)上设有第一并捻盘(305),在第一并捻盘(305)的外缘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外纱(7)的第一外纱瓷眼(313),在第一并捻盘(305)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内纱(6)的第一内纱瓷眼(314),在第一并捻架(31)的顶部位置设有用于合捻的导纱管(303);内纱张力座(306)与第一并捻盘(305)可转动的连接,内纱张力器(301)与内纱张力座(306)固定连接,在内纱张力座(306)上设有第二磁吸块(307);在摆臂(202)上通过固定架(203)设有第一磁吸块(204),第一磁吸块(204)与第二磁吸块(307)构成具有间隙的磁吸固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其特征是:匀捻器(3)的结构为:第二并捻座(308)与摆臂(202)固定连接,第二并捻架(32)与第二并捻座(308)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并捻架(32)的底部设有第二并捻盘(309),在第二并捻盘(309)的外缘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外纱(7)的第二外纱瓷眼(315),在第二并捻盘(309)的中心位置设有用于穿入内纱(6)的第二内纱瓷眼(316);在第二并捻盘(309)的上方设有第二并捻立柱(312),第二并捻立柱(312)的上方设有导纱管(303);在第二并捻立柱(312)设有可转动的内纱绕线轮(310)和可转动的外纱绕线轮(3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其特征是:在内纱绕线轮(310)内设有阻尼结构,所述的阻尼结构包括毛毡轴套结构,滑动轴套结构或磁阻尼结构;或者第二内纱瓷眼(316)为单向阀式内纱张力器(32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内纱上纱系统,其特征是:在内纱绕线轮(310)内设有阻尼结构,销(321)与第二并捻立柱(312)连接,在销(321)上设有第一轴套(317),在内纱绕线轮(310)内设有第二轴套(318),第二轴套(318)与第一轴套(317)套接并设有间隙,在第二轴套(318)上设有磁吸组(319),在第一轴套(317)上设有磁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俭张丕华杨华明张明范红勇潘松冉文
申请(专利权)人: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