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3853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内分别开设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还包括: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机构的两端均延伸至器体外;换热液组件,所述换热液组件包括排放管和排出管,所述排放管和排出管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组合式换热器,通过第一换热腔与第一换热组件的配合以及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组件的配合,可以实现换热器中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同时进行换热处理,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和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
[0003]现有换热器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一侧设有换热器柜体,所述机箱内安装有进气风机,所述进气风机内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内部设置有扇叶,所述换热器柜体内安装有换热管,通过设置的换热管,实现换热器的换热功能;但现有换热器仅设置有一组换热管,只能单独对液体或气体进行单一换热处理,并不能同时实现对液体和气体的换热,导致换热器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换热器并不实用。
[0004]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组合式换热器,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内分别开设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还包括:
[0008]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机构的两端均延伸至器体外,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对器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处理;
[0009]换热液组件,所述换热液组件包括排放管和排出管,所述排放管和排出管均安装在器体上,所述排放管和排出管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液组件用于将换热液体排放和排出第二换热腔内外。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内,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一换热腔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在第二换热腔内,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外。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进液管、换热管和排液管,所述换热管螺旋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内,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安装在第一换热腔的侧壁上,且所述进液管和排液管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换热腔内并且与换热管相连通。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主流管、副流管、连接管和导热片,所述主流管的一端依次贯穿器体、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副流管围绕主流
管轴向设置在第二换热腔内,且所述副流管的两端均与主流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分布设置在主流管上,且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主流管和副流管相连通,所述导热片分别与主流管、副流管和连接管的外壁固定相连。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热片上分布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第二换热腔内的换热液体进行流通。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换热腔内填充有保温棉,所述保温棉与换热管的外壁贴合,所述保温棉用于对第一换热腔内温度进行保温。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的组合式换热器,通过第一换热腔与第一换热组件的配合以及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组件的配合,可以实现换热器的气液同时进行换热处理,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且第二换热组件中设置的副流管、连接管、导热片以及导热片上开设的通孔,可以增大第二换热组件与换热液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二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降低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式换热器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2为图1中A

A结构剖视的侧视图。
[0019]图中:1-器体,11-第一换热腔,12-第二换热腔,2-第一换热组件,21-进液管,22-换热管,23-排液管,3-第二换热组件,31-主流管,32-副流管,33-连接管,34-导热片,35-通孔,4-换热液组件,41-排放管,42-排出管,5-保温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2]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包括器体1,所述器体1内分别开设有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还包括:
[0023]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内,所述换热机构的两端均延伸至器体1外,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对器体1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处理;
[0024]换热液组件4,所述换热液组件4包括排放管41和排出管42,所述排放管41和排出管42均安装在器体1上,所述排放管41和排出管42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12内,所述换热液组件4用于将换热液体排放和排出第二换热腔12内外。
[002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换热腔11与第一换热组件2的配合以及第二换热腔12与第二换热组件3的配合,可以实现换热器中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同时进行换热处理,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
[0026]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2和第二换热组件3,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内,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
2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一换热腔11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3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内,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3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12外。
[0027]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包括进液管21、换热管22和排液管23,所述换热管22螺旋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内,所述进液管21和排液管23安装在第一换热腔11的侧壁上,且所述进液管21和排液管23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换热腔11内并且与换热管2相连通。
[0028]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组件3包括主流管31、副流管32、连接管33和导热片34,所述主流管31的一端依次贯穿器体1、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所述副流管32围绕主流管31轴向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内,且所述副流管32的两端均与主流管31相连通,所述连接管33分布设置在主流管31上,且所述连接管33的两端分别与主流管31和副流管32相连通,所述导热片34分别与主流管31、副流管32和连接管33的外壁固定相连。
[0029]如图1和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导热片34上分布开设有通孔35,所述通孔35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换热器,包括器体,所述器体内分别开设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机构的两端均延伸至器体外,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对器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处理;换热液组件,所述换热液组件包括排放管和排出管,所述排放管和排出管均安装在器体上,所述排放管和排出管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液组件用于将换热液体排放和排出第二换热腔内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在第一换热腔内,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一换热腔外,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在第二换热腔内,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两端均延伸至第二换热腔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进液管、换热管和排液管,所述换热管螺旋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勇冯育周江广华周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捷玛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