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575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0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澄清器本体,还包括:进水管和排空管,所述进水管依次连接有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和第二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的外部设置有分离室;设置于分离室下方的伞形罩,且所述澄清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排污槽;环形集水槽,所述环形集水槽连接有出水管;以及设置于澄清器本体底部的排泥管,且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排污槽连通,所述排泥管远离排污槽的一端与澄清器本体外部连通。该装置可减少药剂的使用量,节约泥水分离成本,还可避免环境温度过低导致这些药剂难以发挥理想效果,从而有利于药剂稳定的发挥作用,提高活性泥渣的利用率以及泥水分离效率。提高活性泥渣的利用率以及泥水分离效率。提高活性泥渣的利用率以及泥水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澄清池是集混凝、沉淀于一体的水处理装置,主要用于给水、废水处理。水力循环澄清池作为泥渣循环型澄清池的一种形式, 其利用水力在射流器的作用下,将池中的活性泥渣和原水(投加药剂后)充分混合,从而加强水中固体颗粒间的接触和吸附作用,形成良好的絮凝使泥水分离。水力循环澄清池没有机械搅拌机等设备,因此构造简单,施工、维护方便。
[0003]但是,传统的水力循环澄清池往往存在泥渣(或药剂)和原水不能很充分混合的情况,从而导致泥水分离效果不理想。另外,水力循环澄清池对泥水的分离效果往往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低温容易导致絮凝剂、混凝剂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从而降低泥水分离效率。此外,很多水力循环澄清池的伞形罩是亲水性的,这容易导致分离区的泥渣在伞形罩上聚集,从而不利于活性泥渣及时参与后续的泥水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旨在解决传统的水力循环澄清池往往存在泥渣(或药剂)和原水不能很充分混合,且水力循环澄清池对泥水的分离效果往往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低温容易导致絮凝剂、混凝剂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从而降低泥水分离效率的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澄清器本体,还包括:
[0006]设置于澄清器本体底部的进水管和排空管,所述进水管位于澄清器本体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喷嘴,所述喷嘴远离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喉管,所述喉管远离喷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反应室,所述第一反应室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的外部设置有分离室;
[0007]设置于分离室下方的伞形罩,所述伞形罩呈圆弧形设置,且所述澄清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与伞形罩配合的排污槽;
[0008]设置于分离室顶部的环形集水槽,所述环形集水槽连接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贯穿澄清器本体侧壁;以及
[0009]设置于澄清器本体底部的排泥管,且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排污槽连通,所述排泥管远离排污槽的一端与澄清器本体外部连通。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反应室中安装有用于加热的加热管。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反应室的截面形状呈葫芦状。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澄清器本体上还设置有取样口和视镜。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伞形罩由疏水性的聚乙烯材料制成。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处都设有浊度计,用于实时监测和判断泥水分离效果。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其有益效果如下:
[0016](1)由于第一反应室的空间呈类似糖葫芦形状,因此,当原水、药剂、活化泥渣的混合物通过喉管进入第一反应室时,反应室尺寸的缩小会导致部分混合物沿相反方向流动,从而有利于原水、药剂、活化泥渣的充分混合,提高泥水分离效率。同时,这也有利于减少药剂的使用量,节约泥水分离成本;
[0017](2)由于混凝剂、絮凝剂的性能与水温密切相关,并且水温的降低会导致混凝剂、絮凝剂效果的减弱,因此,本技术在第一反应室设置了加热管。这样,就可以避免环境温度过低导致这些药剂难以发挥理想效果,从而有利于药剂稳定的发挥作用。这既有利于将水力循环澄清池应用于室外、室内等多种环境,也有利于水力循环澄清池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发挥较好的泥水分离作用;
[0018](3)由于疏水性的表面不利于亲水性物质的附着,因此,本技术采用疏水性的聚乙烯材料来制作伞形罩。这样,降落在伞形罩表面的泥渣可以快速从伞形罩表面脱离,从而导致较多的活性泥渣可以进入喉管和第一反应室,提高活性泥渣的利用率以及泥水分离效率。另外,将伞形罩设计为圆弧形,也有利于泥渣在伞形罩表面的脱离;
[0019](4)在进水管和出水管处都设有浊度计,这样可以实时监测和判断泥水分离效果,从而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药剂使用量,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中:进水管1;澄清器本体2;喷嘴3;喉管4;第一反应室5;加热管6;第二反应室7;分离室8;伞形罩9;环形集水槽10;浊度计11;出水管12;排污槽13;排泥管14;排空管15;取样口16; 视镜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24]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澄清器本体2,还包括:
[0025]设置于澄清器本体2底部的进水管1和排空管15,所述进水管1位于澄清器本体2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喷嘴3,所述喷嘴3远离进水管1的一端设置有喉管4,所述喉管4远离喷嘴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反应室5,所述第一反应室5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反应室7,所述第二反应室7的外部设置有分离室8;
[0026]设置于分离室8下方的伞形罩9,所述伞形罩9呈圆弧形设置,且所述澄清器本体2
的内部设置有与伞形罩9配合的排污槽13;
[0027]设置于分离室8顶部的环形集水槽10,所述环形集水槽10连接有出水管12,且所述出水管12贯穿澄清器本体2侧壁;以及
[0028]设置于澄清器本体2底部的排泥管14,且所述排泥管14的一端与排污槽13连通,所述排泥管14远离排污槽13的一端与澄清器本体2外部连通。
[00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废水经水泵加压后,由澄清器本体2底部的进水管1进入池内。在进水管1同时加入化学药剂。废水经喷嘴3喷出来,喷嘴3的上面依次为混合室、喉管4和第第一反应室5。喷嘴3和混合室组成一个水射器,利用喷嘴3形成的高速水流将澄清器本体2内含有大量活性泥渣的水吸进混合室进而与经喷嘴3喷出来的水混合,流入第一反应室5。第一反应室5的空间呈类似糖葫芦形状,空间尺寸的减小会导致部分混合液反向流动,从而促进活性泥渣、药剂的充分混合。此外,第一反应室5内设有加热管6,因此,可以避免低温对混凝、絮凝反应的不利影响。然后,废水由第一反应室5溢出流入第二反应室7,再进入分离室8。在分离室8,水中的絮凝物沉降在伞形罩9表面。由于伞形罩9由疏水性的聚乙烯材料组成,并且伞形罩9是一种圆弧形结构,因此,沉降在伞形罩9表面的絮凝物可以容易地滑下进入排污槽13,而澄清的水则利用环形集水槽10进行回收,由出水管12排出。
[0030]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澄清器本体2上还设置有取样口16和视镜17,设置视镜17可便于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水力循环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澄清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澄清器本体底部的进水管和排空管,所述进水管位于澄清器本体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喷嘴,所述喷嘴远离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喉管,所述喉管远离喷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反应室,所述第一反应室的两侧设置有第二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的外部设置有分离室;设置于分离室下方的伞形罩,所述伞形罩呈圆弧形设置,且所述澄清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与伞形罩配合的排污槽;设置于分离室顶部的环形集水槽,所述环形集水槽连接有出水管,且所述出水管贯穿澄清器本体侧壁;以及设置于澄清器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勇宋扬田烔亚李佳泽赵相龙刘兵冯育周欧戈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捷玛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