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引流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16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风引流罩,罩体有进风口A,自进风口A处分设有引流支路将冷风引流到电机端盖设置的入风口处,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由进风口A处进入的环境冷风施加约束并给予引导,将冷风引流到电机需要冷却的部位,解决电机定子的下部区域集热度高、散热难的困局。散热难的困局。散热难的困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风引流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冷却技术,具体讲就是电机的冷却气流流向路径施加引导的外罩。

技术介绍

[0002]考虑到电机工作过程中的散热问题,技术人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如名称为“风扇罩及电机”(文献号CN211481059U)不仅考虑了电机的散热问题,还改进设计了风罩的结构以消除可能伴随出现的噪音问题;又如“一种新型管道泵专用电机”(文献号CN 108075595A),再兼顾了管道泵专用电机的结构特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冷却回路的改进设计。
[0003]上述文献及申请人普遍知晓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凤罩所起的作用仅限于普通的防护作用和进风作用,由于单纯的进风作用无法实现对冷流的路径加以约束与引导,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风引流罩,既具备常规凤罩的安全防护作用,又对气流施加约束并将冷流引导至各需要冷却的换热部位。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冷风引流罩,其特征在于:罩体的上部有进风口A,自进风口A处分设有引流支路将冷风引流到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处。
[0006]上述方案提供了对由进风口A处进入的环境冷风施加约束并给予引导,将冷风引流到电机需要冷却的部位,尤其是将冷风引导至电机定子的下部位置处,改观了电机定子下部位置的换热环境,相当于为电机定子下部位置配置了独立冷风风流通道,解决电机定子的下部区域集热度高、散热难的困局。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图1中拆卸了滤网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专利技术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图3所示的背面的正视图;
[0011]图5是图4中的A

A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便于说明,对本申请中涉及的方位定义如下:电机为卧式布置的状态,且电机安装在其底部的安装座上,沿轴向面对电机端面观察时所看到是板面正面,使用状态下其板面内侧或称背面是不可见的。
[001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冷风引流罩,罩体的上部有进风口A,自进风口A处分设有引流支路
将冷风引流到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处。上述方案就是将冷风约束于特定的引流支路中由引流支路引导至需要冷却的部位,在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对应设置有入风口,由入风口进入电机内部实施换热冷却,这样就克服了尤其是电机底部位置处换热冷却缓慢、困难问题。
[0014]所述的罩体包括板面垂直于电机轴轴向的外壁板10,外壁板10包括周边轮廓与电机端盖周边轮廓相符的圆形下部且该下部板面区域的中部开设有空域11,外壁板10的内侧板面的外边沿13处、空域11的内孔边沿14及其间的板面上分别设置板带且板带的板面立置于外壁板10板面布置,板带、外壁板10构造成槽型区域,槽型区域的槽长方向呈上下走向且槽型区域的上端与进风口A相衔接、下端与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分别衔接。
[0015]电机端盖的常规形状为圆形,本专利技术中的外壁板10的下部选择为圆形轮廓就是为了与端盖的常规形状相符,空域11的作用是容置电机轴,在保证冷风能够送达目的地的同时减少引流支路的路径长度、减少风阻以提高换热效率,本专利技术将板带部件布置在外壁板10上构造成槽型区域,槽型区域的槽口处由电机端盖盖置,由此构成各引流支路,引流支路互不干涉、各自独立的实现送风任务。
[0016]结合图2具体说明引流支路的构成方案,即第一板带20的下段20a沿外壁板10下部的外边沿13布置,外壁板10中部的空域11的内孔边沿14处布置有第二板带30,第一板带20与第二板带30之间的外壁板10上布置有间隔板带40,第一板带20、间隔板带40与其间的外壁板10以及间隔板带40、第二板带30与其间的外壁板10围置成槽型区域,位于外壁板10下部的圆形区域处的槽型区域的槽长走向为对应的弧形,电机端盖的盖面贴置在槽型区域的槽口处并由此围合成引流支路。如图2所示,空域11左、右侧的第一板带20、第二板带30及间隔板带40的布置走向为弧形,由此构成的槽腔也是弧形走向,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阻并缩短路径。
[0017]如图2、3、5所示,外壁板10的上部为水平向板边12,与下段20a顺延构第一板带20的上段20b布置在水平向板边12与圆周边沿13之间的直边131位置处,两侧的上段20b向上顺延布置进风口左、右侧板51、52,进风口左、右侧板51、52的上边和后边部位处盖置后顶板53,所述的外壁板10上部的水平向板边12与进风口左、右侧板51、52及后顶板53的前侧边沿围置成进风口A。上述方案构成的进风口A的口域面位于铅锤面内,即进风口A处的风流方向是平行于轴向的水平向,这样可以避免杂物掉落至进风口A,在进风口A处设置滤网60的网面同样是位于铅锤面内,网面上不会集存杂物且也便于清理,滤网60可以设置为左右抽拉式的插板网结构,图1、3、4中,滤网左端连接有拉手以方便清洁与更换。
[0018]如图1、2、3、5所示,所述的进风口左、右侧板51、52的轮廓为四分之一圆的伞形,其圆弧边位于后上方部位,分流板50横置在进风口A处且两端连接至左、右侧板51、52上,分流板50和后顶板53为同曲率中芯的弧形板,分流板50的前上板边50a将进风口A分隔为上进风口A1、下进风口A2两个进风口,分流板50的后下板边50b位于槽型区域的槽端的槽口处。
[0019]分流板50的作用是将进风口A处进入的风强制性的分配成两部分即上进风口A1、下进风口A2,其中的上进风口A1内的风在分流板50、后顶板53以及左、右侧板51、52的围置成的通路的约束自前向后并向下首先抵达电机端盖的上部的入风口,由此处进入电机内的上部区域实施冷却;由于分流板50的后下板边50b位于槽型区域的槽端的槽口处,所以由下
进风口A2进入的冷风自前向后并向下直接抵达槽型区域的上槽端处,由于槽口边沿处与电机端盖盖合,所以只能沿由第一板带20、第二板带30及间隔板带40构成的引流支路向下流动,在各引流支路的下端接入电机端盖的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
[0020]上述方案解决了电机内的中、下部的冷却问题,具体到尤其是电机内的下部区域的可靠冷却,就必须为电机内的侧下部位、下部区域独立的提供冷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方案,即间隔板带40包括第一间隔板带41、位于第一间隔板带41内侧的第二间隔板带42,第一间隔板带下端411、第二间隔板带下端421延伸到第一板带20上且第一间隔板带下端411高于第二间隔板带下端421,第一间隔板带41、第二间隔板带42的上端延伸到分流板50的后下板边50b处。
[0021]第二板带30的顶部有立置于外壁板10板面上板带状的隔板31,隔板31向上延伸,隔板31的板边与第二板带30自由边平齐。
[0022]如图3、4、5所示,由于第一间隔板带下端411延伸到第一板带20上且两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风引流罩,其特征在于:罩体的上部有进风口A,自进风口A处分设有引流支路将冷风引流到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引流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体包括板面垂直于电机轴轴向的外壁板(10),外壁板(10)包括周边轮廓与电机端盖周边轮廓相符的圆形下部且该下部板面区域的中部开设有空域(11),外壁板(10)的内侧板面的外边沿(13)处、空域(11)的内孔边沿(14)及其间的板面上分别设置板带且板带的板面立置于外壁板(10)板面布置,板带、外壁板(10)构造成槽型区域,槽型区域的槽长方向呈上下走向且槽型区域的上端与进风口A相衔接、下端与电机端盖的上部、侧部、下部位置处设置的入风口分别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风引流罩,其特征在于:第一板带(20)的下段(20a)沿外壁板(10)下部的外边沿(13)布置,外壁板(10)中部的空域(11)的内孔边沿(14)处布置有第二板带(30),第一板带(20)与第二板带(30)之间的外壁板(10)上布置有间隔板带(40),第一板带(20)、间隔板带(40)与其间的外壁板(10)以及间隔板带(40)、第二板带(30)与其间的外壁板(10)围置成槽型区域,位于外壁板(10)下部的圆形区域处的槽型区域的槽长走向为对应的弧形,电机端盖的盖面贴置在槽型区域的槽口处并由此围合成引流支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引流罩,其特征在于:外壁板(10)的上部为水平向板边(12),与下段(20a)顺延构第一板带(20)的上段(20b)布置在水平向板边(12)与圆周边沿(13)之间的直边(131)位置处,两侧的上段(20b)向上顺延布置进风口左、右侧板(51、52),进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李志平孙子晏陈童鑫赵诚王屹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