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物调节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189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效生物调节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连通有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活性泥的进泥管和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污水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2/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生物调节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高效生物调节池。

技术介绍

[0002]污水预处理是污水进入传统的沉淀处理和生物处理等之前、根据后续处理流程对水质的要求而设置的预处理设施,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温度调节、水质水量调节、预曝气、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大颗粒污染物质(包括油脂类物质)等。预处理设备及构筑物一般有:格栅机、刮油刮渣机、调节池(罐)、沉砂池、初沉池等。调节池(罐)是污水预处理的必要设施之一,主要作用是克服污水排放的不均匀性(来自上游的污水成分组成、污水量等不稳定)。调节池(罐)可以均衡和调节污水的水质、水量、水温等,储存盈余、补充短缺,使进入后续处理设施的待处理污水的进水量以及水质均一,从而降低污水的不一致性对后续生物处理设施的冲击性影响。
[0003]目前,废水进入到调节池(罐)后,为了除去部分氧化性有机物(COD),往往采用如下的操作方式:延长废水在池(罐)中的停留时间,留给有机物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然降解;或者通过搅拌、水泵强制循环等方式使废水水质均匀,并增加废水中溶氧量,进而促进有机物自然降解;或通过预曝气使得废水中的有机物自然降解。虽然这样的调节池可以将废水中的一部分氧化性有机物去除,达到一定均质均量的效果,但是均质效果有限,氧化性有机物(COD)去除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意在提供高效生物调节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生物调节池对氧化性有机物去除率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高效生物调节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连通有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活性泥的进泥管和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污水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2/10

3/10,所述进泥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7/10

8/10。
[0007]本方案的使用方法、原理及优点是:本技术方案在现有的生物调节池的基础上设置了进泥管,利用活性泥中的菌胶团及微生物来分解来自于进水管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增加了污水中氧化性有机物(COD)去除率。进水管的进水位置低于进泥管的进泥位置,从进水管排入池体的污水用于悬浮从进泥管排入池体的活性泥,使得活性泥与污水混合形成活性泥悬浮层,利用活性泥吸附功能,可对污水中微粒悬浮物及大分子及高浓度有机物能起到较好的截留作用,减缓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向出水口运动的速度,有更多的时间来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处理,从而提高悬浮物及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污水在本调节池中,经过活性泥中微生物的适当调节,对废水生化性能有一定的调节改善作用。在本方案中,活性泥是指现有技术中用于污水处理的试剂,其含有菌胶团及微生物,在兼氧条件下可以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000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头伸入池体内。
[0009]进水和进泥方式和搅拌器的共同作用,不同浓度废水混合更为均匀,调节池出水水质更加稳定。通过搅拌器的搅拌将活性泥和污水混合充分,进一步提高均衡水质的效果,降低污水的不一致性对后续生物处理设施的冲击性影响。同时,由于实现了活性泥和污水混合均匀,活性泥中的菌胶团及微生物可在兼氧条件下,更好地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进水和进泥方式和搅拌器使池体中物质始终处于混合悬浮状态,破坏了污泥及其他杂物沉淀过程,减少了池底物质的大量淤积。
[001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还连通有出水管。出水管用于排出经处理后的污水。
[0011]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出水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6/10

7/10。位于中上部的出水管更适合于本方案活性泥和污水形成悬浮物的情况,便于排出经过活性泥处理过的污水,这样排出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量更少,水质更好。
[001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池体内设有挡水溢流板,所述挡水溢流板用于将池体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挡流板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活性泥与污水的混合效果,增加两者的混合时间,增强活性泥吸附和降解能力。
[0013]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竖直设置的所述挡水溢流板的高度为池体高度的8/10。上述高度的挡水溢流板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活性泥与污水的混合,增加两者的接触时间,使得活性泥对污水中的颗粒物的吸收更为充分。
[001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池体为长方体型或圆柱体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池体设计为任意形状,其中长方体型和圆柱体型为最常见的方式。
[0015]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池体的底壁上连通有排空管。如遇调节池检修等特殊情况,通过排空管将池体内全部液体排出即可。
[0016]进一步,所述挡水溢流板靠近所述排空管的一侧设有连通孔。该连通孔用于连通混合区域和出水区域,方便排空的时候,混合区域和出水区域中的物料从排空管中排出。
[0017]进一步,所述进泥管的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进泥管与水平面的夹角≤10
°
。这样更便于从进泥管中向池体中输出活性泥。
[0018]综上所述,本方案提供了一种高效生物调节池,可提高废水均质效果和提高预处理阶段氧化性有机物及悬浮类物质去除率,适用于悬浮微粒含量多、COD高,后续生物处理阶段对均质效果要求高的生产废水的预处理,能够满足废水水质波动大或生化段对水质稳定要求高的企业或工业园区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高效生物调节池的纵向剖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高效生物调节池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池体1、进泥管2、进水管3、出水管4、搅拌器5、排空管6、挡水溢流板7。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所示,高效生物调节池包括池体1,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为长方体型,且上部开口,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池体1设计为圆柱形,或者根据实际需求将池体1设计成横截面为菱形、梯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柱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的左侧壁上连通有用于向池体1内输送活性泥的进泥管2和用于向池体1内输送污水的进水管3,进泥管2位于进水管3上方,从进水管3排入池体1的污水可使得从进泥管2排入池体1的活性泥呈悬浮状态。进泥管2位于池体1的液面下方。进泥管2、进水管3、出水管4上均设有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阀门,用以对流量进行适应性调整。进泥、进水、出水同步进行,本高效生物调节池为连续运行的设备。进水管3的距池底距离为池体1高度的2/10

3/10;进泥管2的距池底距离为池体1高度的7/10

8/10。在本方案中,活性泥是指现有技术中用于污水处理的试剂,其含有菌胶团及微生物,在兼氧条件下可以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污染物。池体1的右侧壁连通有出水管4,出水管4的距池底距离为池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生物调节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连通有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活性泥的进泥管和用于向池体内输送污水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2/10

3/10,所述进泥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7/10

8/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生物调节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头伸入池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生物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还连通有出水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生物调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到池体的底壁的距离为池体高度的6/10

7/10。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萍唐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