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0806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54
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涉及固态电解质制备技术领域。包括:1)将高空间位阻单体和交联剂混合,经分子筛除水后,再加入锂盐,混合均匀,得到的混合液A在2~8℃下存放;2)将引发剂和增塑剂混合,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3)混合液A和混合液B混合,得到固化前驱液;4)在带多孔骨架膜的电芯中注入固化前驱液,原位固化,得到固态聚合物快离子导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高空间位阻单体与高活性交联剂共聚,利用空间位阻体积效应拓宽离子迁移通道,使得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输运路径变短,离子电导率大幅度提高;高空间位阻单体与高活性交联剂协同构建的三维网络结构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质。有高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质。有高的机械强度和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固态电解质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一次能源逐渐面临枯竭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显得尤为必要。然而上述能源大多属于间歇性能源,需要高能量密度、低损耗的新型储能系统进行能源调度。锂二次电池凭借其丰富的锂矿资源和高效的储能与释放能力而受到广泛地应用,但目前已成功商业化的锂离子液态电池存在漏液和爆炸等严重安全问题,同时也不足以满足目前产品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因此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高效率的固态电解质电池成为锂二次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
[0003]固态电解质电池分为无机固态电池和聚合物固态电池。无机固态电解质尽管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的锂枝晶抑制能力,但因其脆性大、不易大规模生产、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又分为原位和非原位,其中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ISPE)凭借简单的生产工艺、环境友好的制备过程、超低的界面阻抗、优异的界面相容性和长的循环能力而具有更优于非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ESPE)的应用前景。
[0004]尽管目前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技术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难以兼顾高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和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能。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通过高分子链段运动进行离子输运,高柔性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离子电导率高,但其机械强度低,刚性不足,同时电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导致其固态电池循环库伦效率低、循环寿命短。而结晶程度高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高分子规整程度高,因而机械强度高,界面性质稳定,但是其高分子链段运动弱,并且离子迁移通道窄,离子电导率相当低(10
‑5~10
‑7S/cm),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因此,兼具高离子电导率、高机械强度和界面性质稳定是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一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存在的目前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存在难以兼顾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和界面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1.将15~30份(质量)的高空间位阻单体和5~10份(质量)的交联剂混合,经分子筛除水后,向其中加入5~10份(质量)锂盐,混合均匀,得到的混合液A在2~8℃条件下存放;
[0009]步骤2.将0.04~0.12份(质量)的引发剂和49.96~79.88份(质量)的增塑剂混合,搅拌30~120min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
[0010]步骤3.将步骤1的混合液A和步骤2的混合液B混合,搅拌均匀,得到固化前驱液;
[0011]步骤4.在带多孔骨架膜的电芯中注入步骤3配制的固化前驱液,每1cm2中加入10~35μL,在30~80℃温度下原位固化0.5h~48h,得到固态聚合物快离子导体。
[0012]进一步的,所述高空间位阻单体为如下结构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0014]其中,R1为H或者

CH3,R2为碳原子个数小于4的碳链,X为F、Cl、Br或I。
[0015]优选地,所述高空间位阻单体为马来酸酐、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氯维酮、4,5

二甲基

1,3

二氧杂环戊烯
‑2‑
酮、4

氯甲基
‑5‑
甲基

1,3

二氧杂环戊烯
‑2‑
酮、4

甲酰基
‑5‑
甲基

1,3

间二氧杂环戊烯
‑2‑
酮、奥美沙坦酯杂质83、4

溴代甲烷

1,3

二氧戊环

2酮、4

叔丁基
‑5‑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进一步的,所述交联剂为丙烯酸类或甲基丙烯酸类交联剂,优选为2

甲基

丙烯酸
‑2‑
环氧乙烷

乙基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乙氧基化物二甲基丙烯酸酯、2

甲基

丙烯酸
‑2‑
环氧乙烷

乙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氟化磷基交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进一步的,所述锂盐为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高氯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聚硼酸酯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进一步的,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二异庚腈、过氧化苯甲酰、Al(OTf)3、碘化锂、六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9]进一步的,所述增塑剂为0.8~2mol/L的锂盐溶液,锂盐溶液的溶质为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高氯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聚硼酸酯锂中的一种或几种,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1,3

二氧戊烷(DOL)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0]进一步的,步骤4所述带多孔骨架膜的电芯是通过将正极极片、多孔骨架膜和负极极片依次层叠后,铝塑膜封装得到的。其中,正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磷酸铁锂、镍酸锂、钴酸锂、磷酸锰铁锂、锰酸锂、镍锰酸锂、镍钴锰三元正极、硫正极中的一种;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金属锂片、金属锂合金、石墨、硬碳、二硫化钼、钛酸锂、石墨烯、硅碳负极中的一种;多孔骨架膜为聚乙烯膜、聚丙烯膜、木质纤维素膜、玻璃纤维膜、聚酰亚胺电纺膜、聚偏氟乙烯电纺膜、聚丙烯腈电纺膜中的一种。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固态聚合物快离子导体的结构特征和锂离子输运机理如下:
[0022][0023]锂离子在COO

和X

基团位点上进行跳跃传输,连续的COO

和X

基团位点使得锂离子路径连贯。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高空间位阻单体与高活性交联剂共聚,利用空间位阻体积效应拓宽离子迁移通道,使得原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输运路径变短,离子电导率大幅度提高;同时,高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15~30质量份的高空间位阻单体和5~10质量份的交联剂混合,经分子筛除水后,加入5~10质量份锂盐,混合均匀,得到的混合液A在2~8℃条件下存放;步骤2.将0.04~0.12质量份的引发剂和49.96~79.88质量份的增塑剂混合,搅拌30~120min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步骤3.将步骤1的混合液A和步骤2的混合液B混合,搅拌均匀,得到固化前驱液;步骤4.在带多孔骨架膜的电芯中注入步骤3配制的固化前驱液,每1cm2中加入10~35μL,在30~80℃温度下原位固化0.5h~48h,得到固态聚合物快离子导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空间位阻单体为以下结构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R1为H或者

CH3,R2为碳原子个数小于4的碳链,X为F、Cl、Br或I。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原位固化的快离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空间位阻单体为马来酸酐、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氯维酮、4,5

二甲基

1,3

二氧杂环戊烯
‑2‑
酮、4

氯甲基
‑5‑
甲基

1,3

二氧杂环戊烯
‑2‑
酮、4

甲酰基
‑5‑
甲基

1,3

间二氧杂环戊烯
‑2‑
酮、奥美沙坦酯杂质83、4

溴代甲烷

1,3

二氧戊环

2酮、4

叔丁基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梓烜张兴伟徐自强吴津田吴孟强周海平张庶冯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