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7885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底辊和轴承座、门架梁柱、外压轮大梁、外液压油缸组、两组外压轮组、内压轮大梁、两组内液压油缸组、四组内压轮组和钢圈组;所述轴承座固定在门架梁柱上;所述底辊由所述轴承座支撑,所述外液压油缸组设于外压轮大梁上,外压轮组对应设于外液压油缸组的输出端,所述内液压油缸组设于内压轮大梁两侧上,内压轮组对应设于内液压油缸组的输出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增宽压榨区域钢圈组与底辊接触的面积,实现了纸层中的水分能够快速有效地排出,大大地提高压榨的效率。高压榨的效率。高压榨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造纸机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造纸机一般分为网部、压榨部和烘干部,一般纸浆纤维稀释后分布在网部,经脱水箱初步脱水后,转入压榨部压榨脱水,最后再进入烘干部进行烘干。其中,造纸机的压榨部是关键的脱水部分。压榨部通常为一个压榨装置进行一次脱水,简称“一压”,但脱水效率不高,为了更好的压榨脱水效果,也有一压加设二压三压来脱水,这种压榨装置的重复叠加,又增加了使用成本。
[0003]随着造纸技术的迅猛发展,国产造纸机从九十年代的1092mm、1575mm、1760mm的纸幅宽,到21世纪初的2640mm、3200mm、4150mm,再到如今的5800mm、6000mm纸幅的抄造,抄造车速从100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0米到如今1000米
‑‑
2000米。越来越宽的纸幅需求也就要求对造纸机中压榨装置的脱水效率进行提高,要提高脱水效率就要从源头的压榨装置中的上下压榨辊的结构上去解决根本问题。虽然国内外对上下压榨辊的结构不断的改进优化,但大多数还是沿用了辊对辊的挤压,其压榨区域理论上是线状接触挤压,线状接触挤压,压区小,效果差,而且对压榨辊的制作精度、中高、强度、耐用度诸多的考量。
[0004]近年来,国内很小规模地引进了国外的靴式压榨形式来实现压榨脱水,如附图1,其压榨装置采用底棍为可以调整中高的可控中高辊,上辊为靴式压辊。所谓的中高辊就是具有中凹形状的辊筒,普通的压辊发生挠曲变形前,其辊体圆柱面的母线是一条直线,变形后靠近压区的一侧便会有中凹的情况。为了在压榨辊的幅宽上有均匀的脱水,就需要使辊筒的表面有中凹的形状补偿受压后的变形。在现代化的造纸机上,经常使用到可控中高辊,以便在不同的压榨负荷下获得均一的压线压力。而引进的靴式压辊因其靴套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与底辊进行挤压脱水时,与底辊接触的压榨区会因鞋套的变形而增大了挤压面,也就是能实现较宽压区,改变了传统辊与辊的线状接触面,但这种靴式压辊制造成本非常昂贵,操作繁琐,靴式压辊的靴套也易损,维护成本高,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从而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较宽压区,能够将线压接触改进为面压接触,提高压榨区域的压力,提高脱水效率。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包括底辊和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架梁柱、外压轮大梁、外液压油缸组、第一外压轮组、第二外压轮组、内压轮大梁、和钢圈组;
[0007]所述轴承座固定在所述门架梁柱上;
[0008]所述底辊设置于所述门架梁柱的底部,所述底辊两端由所述轴承座支撑,;
[0009]所述外压轮大梁设置于所述门架梁柱的顶部;
[0010]所述外液压油缸组设置于所述外压轮大梁上,所述外液压油缸组由多个外液压油缸组成;
[0011]所述第一外压轮组由多个第一外压轮构成,每个所述第一外压轮对应设置于所述外液压油缸的输出端;
[0012]所述第二外压轮组由多个第二外压轮构成,每个所述第二外压轮对应设置于所述外液压油缸的输出端;
[0013]所述内压轮大梁设于所述钢圈组内,并固定在所述底辊两端的轴承座上;
[0014]所述内压轮大梁的一侧设有第一内液压油缸组、第一内压轮组、第二内压轮组,所述内压轮大梁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内液压油缸组、第三内压轮组、第四内压轮组;
[0015]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组由多个第一内液压油缸构成,所述第一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一内压轮构成,所述每个第一内压轮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二内压轮构成,所述每个第二内压轮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的输出端;
[0016]所述第二内液压油缸组由多个第二内液压油缸构成,所述第三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三内压轮构成,所述每个第三内压轮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内液压油缸的输出端,所述第四内压轮组由多个第四内压轮构成,所述每个第四内压轮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内液压油缸的输出端;
[0017]所述钢圈组由大钢圈组和小钢圈组构成,所述第一外压轮组设置于所述大钢圈组的外顶部,所述第二外压轮组设置于所述小钢圈组的外顶部;所述第一内压轮组和所述第三内压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压轮大梁两侧的所述大钢圈组的内底部,所述第二内压轮组和所述第四内压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压轮大梁两侧的所述小钢圈组的内底部。
[0018]优选的:所述大钢圈组和所述小钢圈组(10)间隔轴向排列构成所述钢圈组。
[0019]优选的:所述门架梁柱为框式门架梁柱。
[0020]优选的:所述内压轮大梁为锚式大梁。
[0021]优选的:所述底辊为真空辊或甩水辊,所述甩水辊包括辊体、沟槽和甩水孔;所述沟槽设置于所述辊体的外壁面上;所述甩水孔设置于所述沟槽上;所述甩水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沟槽的宽度。
[002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甩水孔为盲孔,所述沟槽径向均匀分布于所述辊体的外壁圆周面上。
[0023]再一步优选的:所述辊体采用不锈钢制成。
[0024]本专利技术的压榨装置采用钢圈组构成柔性上辊的辊面,代替传统的刚性上压辊,挤压过程中钢圈组的变形能将传统的线状接触挤压改进为较宽的面压,增大了压榨区域,提高了压榨脱水效率;还进一步采用了外压轮组对钢圈组进行施压使得钢圈组与底辊接触的钢圈组底部变形,使得压榨区域增宽;在增宽压榨区域的同时还设置了内压轮组对钢圈组施加压力,内压轮还具有为钢圈组转动的作用,多方面作用下使得纸层中的水分能够有效快速地排出,最大程度提高了压榨脱水的效率。
[0025]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钢圈组的制造成本小,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
技术介绍
中靴式压榨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0029]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钢圈组排列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实施例中甩水辊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图6甩水辊的展开放大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1、底辊;2、轴承座;3、门架梁柱;4、外压轮大梁;5、外液压油缸;51、第一外压轮;52、第二外压轮;6、内压轮大梁;7、第一内液压油缸;71、第一内压轮;72、第二内压轮;8、第二内液压油缸;83、第三内压轮;84、第四内压轮;9、大钢圈组;10、小钢圈组;100、甩水辊;101、辊体;102、沟槽;103、甩水孔;20、靴式压辊;21、可控中高辊;22、纸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5]参照附图2至附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一种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造纸机的压榨装置,包括底辊(1)和轴承座(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架梁柱(3)、外压轮大梁(4)、外液压油缸组、第一外压轮组、第二外压轮组、内压轮大梁(6)、和钢圈组;所述轴承座固定在所述门架梁柱(3)上;所述底辊(1)设置于所述门架梁柱(3)的底部,所述底辊(1)两端由所述轴承座(2)支撑,;所述外压轮大梁(4)设置于所述门架梁柱(3)的顶部;所述外液压油缸组设置于所述外压轮大梁(4)上,所述外液压油缸组由多个外液压油缸(5)组成;所述第一外压轮组由多个第一外压轮(51)构成,每个所述第一外压轮(51)对应设置于所述外液压油缸(5)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外压轮组由多个第二外压轮(52)构成,每个所述第二外压轮(52)对应设置于所述外液压油缸(5)的输出端;所述内压轮大梁(6)设于所述钢圈组内,并固定在所述底辊(1)两端的轴承座(2)上;所述内压轮大梁(6)的一侧设有第一内液压油缸组、第一内压轮组、第二内压轮组,所述内压轮大梁(6)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内液压油缸组、第三内压轮组、第四内压轮组;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组由多个第一内液压油缸(7)构成,所述第一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一内压轮(71)构成,所述每个第一内压轮(71)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7)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二内压轮(72)构成,所述每个第二内压轮(72)对应设于所述第一内液压油缸(7)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内液压油缸组由多个第二内液压油缸(8)构成,所述第三内压轮组由多个第三内压轮(83)构成,所述每个第三内压轮(83)对应设于所述第二内液压油缸(8)的输出端,所述第四内压轮组由多个第四内压轮(84)构成,所述每个第四内压轮(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远圆杨碧荣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正杨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