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方法、混凝土材料及建筑物技术

技术编号:3607402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方法、混凝土材料及建筑物,涉及建筑技术领域。钢管混凝土结构包括:外管体、内管体、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内管体的外径小于外管体的内径,内管体套设于外管体内;第一填充体位于内管体内,第二填充体位于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采用混凝土材料浇筑形成。本公开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填充体的抗裂能力、抗收缩能力好,能够提高整体稳定性,改善管柱的承载能力,克服应力集中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提升管柱的局部抗屈曲性能。一步提升管柱的局部抗屈曲性能。一步提升管柱的局部抗屈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方法、混凝土材料及建筑物


[0001]本公开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方法、混凝土材料及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钢管混凝土也称作为钢管套箍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Concrete,或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它是在钢管内灌入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按截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矩形截面、圆形截面和多边形截面,其中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最为广泛。
[0003]钢管混凝土的基本原理是依靠内填混凝土的支撑作用,使得钢管的稳定性增强,同时核心混凝土受到钢管的“约束”作用或称之为“套箍”作用,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延缓混凝土内部纵向微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从而使得核心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压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
[0004]但是相关技术通常采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连续振捣的方式,防止钢管混凝土出现气泡、下沉等问题,但效果较差,且混凝土需提前在搅拌站预拌,不利于在偏远地区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方法、混凝土材料及建筑物,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钢管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
[0006]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钢管混凝土结构,所述钢管混凝土结构包括:外管体、内管体、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
[0008]所述内管体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体的内径,所述内管体套设于所述外管体内;
[0009]所述第一填充体位于所述内管体内,所述第二填充体位于所述内管体和所述外管体之间;
[0010]所述第一填充体和所述第二填充体采用混凝土材料浇筑形成。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内管体中每个所述内管体分别与相邻所述内管体外壁相切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内管体中至少之一与所述外管体的内壁相切连接。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体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内管体阵列布置,每个所述内管体的外壁分别与两个所述内管体的外壁以及所述外管体的内壁相切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所述内管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内管体外壁焊接连接;相邻所述内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外管体的内壁焊接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体的底部设有第一灌浆孔,所述外管体的顶部设有溢
浆孔;
[0016]所述内管体的底部设有第二灌浆孔,所述第二灌浆孔与所述第一灌浆孔连通,所述混凝土材料通过所述第一灌浆孔和所述第二灌浆孔灌注至所述内管体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填充体;
[0017]所述混凝土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填充体后多余部分通过所述溢浆孔溢出。
[0018]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浇筑方法,适用于本公开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
[0019]所述浇筑方法包括:
[0020]将内管体套装至所述外管体内,使所述内管体的第二灌浆孔和所述外管体的第一灌浆孔连通;
[0021]将所述内管体和所述外管体焊接连接;
[0022]通过所述第一灌浆孔和所述第二灌浆孔向所述内管体灌注所述混凝土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填充体;
[0023]继续通过所述第一灌浆孔和所述第二灌浆孔灌注所述混凝土材料,所述混凝土材料由所述内管体的顶部溢出进入所述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填充体;
[0024]直至所述外管体顶部的溢浆孔有所述混凝土材料溢出,完成浇筑。
[0025]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材料,所述混凝土材料适用于本公开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
[0026]所述混凝土材料包括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细骨料、膨胀剂、减水剂和减水剂;
[0027]所述胶凝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0%~50%,胶砂比为1:0.8

1:1.0;
[0028]所述矿物掺合料的质量百分比为40%~60%;
[0029]所述膨胀剂的质量百分比为5.0%~10.0%;
[0030]所述减水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5%~1.0%。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胶凝材料为按照70%~80%硫铝酸盐水泥、15%~20%的硅酸盐水泥、5%~10%的脱硫石膏均匀混合所形成的复合三元体系;
[0032]和/或,
[0033]所述矿物掺合料为炉渣超细灰、硅灰和铁尾矿粉按照1:1:1的比例混合制成;其中,所述炉渣超细灰为低品质高炉矿渣经过超细粉磨、化学激发复合活化制备得到;
[0034]和/或,
[0035]所述细骨料为炉渣超细灰免烧陶砂,利用炉渣超细灰、激发剂、助溶剂与发气剂材料经造粒、养护、蒸压工艺制备而成。
[0036]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物,采用本公开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或本公开所述的浇筑方法,或本公开所述的混凝土材料。
[0037]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38]本公开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包括外管体、内管体、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内管体套设于外管体内,第一填充体位于内管体内,第二填充体位于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采用混凝土材料浇筑形成,内管体和外管体对两个填充体具有较好的约束力,使得填充体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填充体的抗裂能力、抗收缩能力不易受到影响,同时内管体的支撑和外管体的约束可提高填充体的强度,而填充体又反过来很大程度的防止管柱的屈曲变形,二者的相互作用提高整体稳定性,改善管柱的承载能力,克服应力集中的
缺陷,从而进一步提升管柱的局部抗屈曲性能。
附图说明
[00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是图1中所示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42]图3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4是图3中所示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44]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浇筑示意图;
[0045]图6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浇筑示意图。
[0046]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0047]1、外管体;11、第一灌浆孔;12、溢浆孔;
[0048]2、内管体;21、第二灌浆孔;
[0049]3、第一填充体;
[0050]4、第二填充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5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土结构包括:外管体(1)、内管体(2)、第一填充体(3)和第二填充体(4);所述内管体(2)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体(1)的内径,所述内管体(2)套设于所述外管体(1)内;所述第一填充体(3)位于所述内管体(2)内,所述第二填充体(4)位于所述内管体(2)和所述外管体(1)之间;所述第一填充体(3)和所述第二填充体(4)采用混凝土材料浇筑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内管体(2)中每个所述内管体(2)分别与相邻所述内管体(2)外壁相切连接,且至少两个所述内管体(2)中至少之一与所述外管体(1)的内壁相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内管体(2)阵列布置,每个所述内管体(2)的外壁分别与两个所述内管体(2)的外壁以及所述外管体(1)的内壁相切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所述内管体(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内管体(2)外壁焊接连接;相邻所述内管体(2)的外壁与所述外管体(1)的内壁焊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底部设有第一灌浆孔(11),所述外管体(1)的顶部设有溢浆孔(12);所述内管体(2)的底部设有第二灌浆孔(21),所述第二灌浆孔(21)与所述第一灌浆孔(11)连通,所述混凝土材料通过所述第一灌浆孔(11)和所述第二灌浆孔(21)灌注至所述内管体(2)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填充体(4);所述混凝土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填充体(3)后多余部分通过所述溢浆孔(12)溢出。7.一种浇筑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传明田野刘玉亭张光红孙思文姚华彦徐兴雅涂劲松李中辉章卫东高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