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抑制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及它们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7096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抑制ENPP1的化合物、用于抑制ENPP1的组合物以及与用于抑制ENPP1的方法相关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其水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抑制外核苷酸焦磷酸酶

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及它们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选自具有抑制外核苷酸焦磷酸酶

磷酸二酯酶(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

phosphodiesterase,ENPP)的活性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制备所述化合物的方法以及包含所述化合物的用于预防、减轻或治疗癌症的药学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癌症是一种与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相关的疾病,并且是可以侵入或扩散到身体的其它部分而降低生活质量并最终导致死亡的疾病。虽然遗传异常(genetic aberrations)是癌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的直接原因,但是免疫监视的失败和/或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缺乏适当的免疫反击也是癌细胞增殖的原因,并且导致形成抗癌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用于治疗如上所述的致命疾病的治疗剂主要发展为两类。第一类是将癌细胞本身作为直接目标,第二类是将肿瘤微环境(TME)的构成要素作为目标,防止癌细胞进一步增殖或存活。
[0003]癌症免疫疗法是靶向TME中存在的免疫因子以诱导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一些情况下,癌症免疫疗法的目的是通过在TME中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来促进肿瘤细胞的识别(例如,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s))。在其它情况下,癌症免疫疗法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先天性和/或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活性来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0004]微生物感染可以在全世界引起各种疾病。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霉菌及原生动物。在一些情况下,治疗剂是直接防止微生物增殖的化学物质。在其它情况下,治疗剂是用于提高或刺激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的治疗物质。
[0005]肿瘤微环境(TME)由恶性肿瘤细胞以及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例如,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周细胞(pericyte)、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脂肪细胞)组成。另外,据报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存在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对各种途径的免疫疗法作出反应,从而引起积极的临床结果。据报道,淋巴细胞之外的其它种类的免疫细胞,特别是先天性免疫细胞的调节或上升在临床前研究中调节抗癌疗法对肿瘤的反应性。先天性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中的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两种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先天性免疫的主要功能为如下:1)识别并去除体内组织中的异物(例如,细菌、病毒),2)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并促进适应性免疫反应,将免疫细胞募集到特定部位,以及3)激活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如上所述的先天性免疫通过识别源自微生物病原体(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或受破坏细胞的残留物(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的分子模式而被激活。
[0006]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是主要通过先天性免疫
细胞表达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受体,并且可以根据其配体特异性识别特定的PAMP或DAMP。细胞质DNA是通过细胞质DNA传感器(一种PRR)识别的分子模式的类型,并且诱发先天性免疫反应。cGAS

STING途径(cGAS,环状GMP

AMP合酶(cyclic GMP

AMP synthase);STING,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参与:1)由于微生物感染或自身DNA损伤而产生的细胞质DNA识别,以及2)化学因子的形成,主要是通过IRE3转录因子的激活的Ⅰ型干扰素(IFNs)。
[0007]由于转化的癌细胞,TME中产生的Ⅰ型IFN在肿瘤部位募集并激活包括NK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并诱导产生促进肿瘤细胞死亡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化学诱导物。
[0008]通过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的IFN

β的全身注射显示出肿瘤消退和改善的生存率,Ⅰ型IFN的全身施用表现出在癌症环境中验证的功效。然而,Ⅰ型IFN的全身施用具有需要高剂量以达到显示治疗功效的治疗有效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据报道具有耐受性问题。
[0009]最近发表的报道中公开了外源性STING激动剂(变形的环状二核苷酸)的临床结果,尽管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明显增加,但显示出低于预期的疾病控制率结果。
[0010]因此,需要研究可激活cGAS

STING途径的新型治疗方法。
[0011][现有技术文献][0012][专利文献][0013](专利文献1)中国公开专利CN110575458A
[0014](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公报WO2019/233300A1
[0015](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公报WO2018/119325A1
[0016](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公报WO2018/119328A1
[0017](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公报WO2019/046778A1
[0018](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公报WO2019/177971A1
[0019](专利文献7)日本公开公报JP2020

15670
[0020](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公报WO2019/051269A1
[0021](专利文献9)美国公开公报US2020/0039979A1
[0022](专利文献10)国际公开公报WO2019/023635A1
[0023](专利文献11)国际公开公报WO2019/051269A1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24]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cGAS

STING途径的活性的方法。
[002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抑制ENPP1的活性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化合物。此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和/或调节体内Ⅰ型干扰素(IFNs)的产生的新型酞嗪衍生物化合物。
[0026]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学组合物,所述药学组合物含有新型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其溶剂化物或其立体异构体作为有效成分,并且对治疗、预防和减轻癌症有效。
[0027]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防、减轻或治疗癌症的方法,所述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选自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化学式1]所述化学式1中,Y1和Y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卤素基团;C1‑
C
13
烷基;C3‑
C
10
环基;C1‑
C6烷氧基;C3‑
C
10
环基;或C3‑
C
10
杂环基;R1或R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卤素基团;C1‑
C
13
烷基;C1‑
C6烷氧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环基;C3‑
C
10
杂芳基;C3‑
C
10
杂环基;

C(O)

(C1‑
C
13
烷基);或者R1与连接在R2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四元至七元饱和、不饱和或芳香族环,所述环可以任选地包含N、O、S、NH、C=N、C=O、

NHC(O)



NHC(O)NH



NHS(O)2‑
或SO2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以任选地被C1‑
C
13
烷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羟基、卤化物基团及氰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R3为氢;羟基;卤素基团;C1‑
C
13
烷基;C1‑
C6烷氧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环基;C3‑
C
10
杂芳基;C3‑
C
10
杂环基;或

C(O)

(C1‑
C
13
烷基);R4为氢;羟基;卤素基团;C1‑
C
13
烷基;C1‑
C6烷氧基;C1‑
C6烯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环基;C3‑
C
10
杂芳基;C3‑
C
10
杂环基;氨基;硝基;酰胺基;羧酸基;腈基;脲基;磺酰胺基;硫醚基;砜基;或氧膦基;所述C1‑
C6烷基、C1‑
C
13
烷基或C3‑
C
10
环基包含选自氢;羟基;卤素基团;C1‑
C
13
烷基;C1‑
C6烷氧基;氨基(

NR5R6);硝基(

N(O)2);酰胺基(

(C=O)NR5R6);羧酸基(

C(O)OH);腈基(

CN);脲基(

NR5(C=O)NR6‑
);磺酰胺基(

NHS(O)2‑
);硫醚基(

S

);砜基(

S(O)2‑
);氧膦基(

P(O)R5R6);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及C3‑
C
10
杂环基中的一种以上的取代基,所述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或C3‑
C
10
杂环基包含选自氢;羟基;卤素基团;羰基(

(C=O)R5R6);被卤素或C3‑
C
10
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3烷基;被卤素或C3‑
C
10
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3烷氧基;C6‑
C
10
苯氧基;氨基(

NR5R6);硝基(

N(O)2);酰胺基(

(C=O)NR5R6);羧酸基(

C(O)OH);腈基(

CN);脲基(

NR5(C=O)NR6‑
);磺酰胺基(

NHS(O)2‑
);硫醚基(

S

);砜基(

S(O)2‑
);氧膦基(

P(O)R5R6);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及C3‑
C
10
杂环基中的一种以上的取代基,所述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C1‑
C6烷基;C1‑
C6烯基;C1‑
C6炔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C3‑
C
10
杂环基;或者R5与连接在R6的氮原子或碳原子一起形成三元至七元饱和环,所述环可以任选地包含N、O、S、NH、C=N、C=O、

NHC(O)



NHC(O)NH



NHS(O)2‑
或SO2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可以任选地被氢、C1‑
C
13
烷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杂芳基、羟基、卤化物基团及氰基中的至少一种取代,所述C3‑
C
10
杂芳基和C3‑
C
10
杂环基包含选自N、O及S中的一种以上的杂原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自由化学式1表示的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其中,Y1和Y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
C
13
烷基;R1或R2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C1‑
C
13
烷基;或C1‑
C6烷氧基;R3为氢;C1‑
C
13
烷基;或C6‑
C
10
芳基;R4为C1‑
C
13
烷基;C6‑
C
10
芳基;C3‑
C
10
环基;C3‑
C
10
杂芳基;C3‑
C
10
杂环基;氨基;硝基;酰胺基;羧酸基;腈基;脲基;磺酰胺基;硫醚基;砜基;或氧膦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自由化学式1表示的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其中,Y1和Y2各自为氢,R1或R2各自独立地为氢;C1‑
C4烷基;或C1‑
C4烷氧基;R3为氢;C1‑
C4烷基;或C6‑
C
10
芳基;R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取代或未取代的己烷;取代或未取代的呋喃;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取代或未取代的哒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吗啉;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唑;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取代或未取代的嘌呤;取代或未取代的环丙烷;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环丁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自由化学式1表示的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其中,Y1和Y2各自为氢,R1或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甲氧基;R3为氢;C1‑
C4烷基;苯基;或苄基;R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苄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自由化学式1表示的酞嗪衍生物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水合物及其立体异构体中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是选自以下化合物编号1至化合物编号203中的任一种:化合物编号1:4

苯基酞嗪

1(2H)

酮;化合物编号2:(3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3:(3(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4:(3(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5:(3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3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3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9:(4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0:(4

(3

乙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1:4

(3

异丙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
化合物编号12:(4

(4

氧代
‑3‑
苯基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3:(4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4:(4

(3

(4

氟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5:(4

(7z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6:4

(7

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7:4

(6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8:(4

(6

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19:(4

(6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0:(4

(6,7

二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1:(1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2:(R)

(1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3:(2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丙烷
‑2‑
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4: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2‑
(三氟甲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5:甲基(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6:6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羧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7:6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羧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8:6

(6,7

二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羧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29:6

(6,7

二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羧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30:4

(3

氨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1:4

(3

氨基苯基)
‑2‑
甲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2:4

(3

氨基苯基)
‑2‑
苄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3:4

(3

(氨基甲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4:4

(3

(氨基甲基)苯基)
‑2‑
甲基酞嗪
‑1‑
(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5:4

(3

(氨基甲基)苯基)
‑2‑
苄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6:4

(4

(氨基甲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7: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甲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8: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乙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39: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异丙基酞嗪
‑1‑
(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0: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
化合物编号41: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苄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2:4

(4

(氨基甲基)苯基)
‑2‑
(4

氟苄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3:4

(4

(氨基甲基)苯基)
‑6‑
甲氧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4:(4

(7

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甲基氯化铵;化合物编号45:(4

(6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甲基氯化铵;化合物编号46:4

(4

(氨基甲基)苯基)
‑7‑
甲氧基
‑2‑
甲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7:4

(4

(氨基甲基)

苯基)
‑7‑
甲氧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8:4

(4

(氨基甲基)苯基)

6,7

二甲氧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49:4

(4

(氨基甲基)苯基)

6,7

二甲氧基
‑2‑
甲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0:4

(4

(1

氨基乙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1:(R)
‑4‑
(4

(1

氨基乙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2:4

(4

(2

氨基丙烷
‑2‑
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3:4

(4

(氨基甲基)
‑3‑
(三氟甲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4:4

(4

((甲基氨基)甲基)苯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5:4

(1,2,3,4

四氢异喹啉
‑6‑
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6:2

甲基
‑4‑
(1,2,3,4

四氢异喹啉
‑6‑
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7:6,7

二甲氧基
‑4‑
(1,2,3,4

四氢异喹啉
‑6‑
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8:6,7

二甲氧基
‑2‑
甲基
‑4‑
(1,2,3,4

四氢异喹啉
‑6‑
基)酞嗪

1(2H)

酮盐酸盐;化合物编号59:6,7

二甲氧基
‑4‑
(1,2,3,4

四氢喹啉
‑7‑
基)酞嗪

1(2H)

酮;化合物编号60:(N

(3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1:(N

(3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2:(N

(3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3:(N

(3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4:N

(3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5:(N

(3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6:(N

(4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7:(N

(4

(3

乙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68:N

(4

(3

异丙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
化合物编号69:(N

(4

(4

氧代
‑3‑
苯基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0:(N

(4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1:(N

(4

(3

(4

氟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2:(4

(7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3:N

(4

(7

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4:N

(4

(6

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5:(N

(4

(6

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6:(N

(4

(6,7

二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7:(N

(4

(6,7

二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8:(N

(1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乙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79:(R)

(N

(1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乙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0:(N

(2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丙烷
‑2‑
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1:N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2‑
(三氟甲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2:(N

甲基

N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氨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3:((6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4:((6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5:((6

(6,7

二甲氧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6:((6

(6,7

二甲氧基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

3,4

二氢异喹啉

2(1H)

基)磺酰基)氨基甲酸叔丁酯;化合物编号87:N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化合物编号88:N

(3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盐酸盐;化合物编号89:N

(3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盐酸盐;
化合物编号90:N

(3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磺酰胺盐酸盐;化合物编号91:N

(4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化合物编号92:N

(4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化合物编号93:N

(4

(3

苄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苯基)磺酰胺;化合物编号94:N

(3

(3

甲基
‑4‑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磺酰胺三氟乙酸盐;化合物编号95:N

(3

(3

氧代

3,4

二氢酞嗪
‑1‑
基)苄基)磺酰胺盐酸盐;化合物编号96: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曙汀崔准原李相禧朴赞善金圣俊郑在恩丁熙珍吴度熹
申请(专利权)人:谛希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