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85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两组对称设置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底盘本体连接,所述行走机构均包括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前行走单元包括前从动轮和支架,所述前从动轮与所述支架连接;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和驱动所述驱动轮运动的动力件;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之间设有纵摆臂,所述纵摆臂的中部与所述底盘本体活动连接,纵摆臂的一端与前行走单元连接,所述纵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前行走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随纵摆臂向上或向下摆动;两组前行走单元中的前从动轮均设有两个,两个前从动轮一前一后依次连接在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底盘具有较强的越障及跨沟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驱动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需要对轨道列车进行日常保养及检修,而对轨道列车进行保养和检修的工作通常都是通过工作人员在地沟里,呈半站立状态对车底部件进行检查,巡检时间长且强度大,效率较低。
[0003]因此,针对上述场景我司设计了一款用于列车车底巡检的移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人工劳动成本。但该移动机器人的移动底盘须满足大角度爬坡,同时需要满足对于较宽的地沟及地面台阶或者障碍物,能够顺利通过,能够适用于野外特殊环境,且避免在越障爬坡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目的在于能够使底盘具有较强的越障及跨沟能力。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两组对称设置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底盘本体连接,所述行走机构均包括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
[0006]所述前行走单元包括前从动轮和支架,所述前从动轮与所述支架连接;
[0007]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和驱动所述驱动轮运动的动力件;
[0008]所述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之间设有纵摆臂,所述纵摆臂的中部与所述底盘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前行走单元连接,所述纵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前行走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随纵摆臂向上或向下摆动;
[0009]两组所述前行走单元中的前从动轮均设有两个,两个前从动轮一前一后依次连接在支架上。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1]专利技术人在面对解决底盘能够满足野外工作环境中能够具备越障跨沟的功能时,最初设计了的结构为两组驱动轮和两组前从动轮,且每组前从动轮的数量只设置了一个,驱动轮与前从动轮之间连接有摆臂,驱动轮和前从动轮能够沿着摆臂前后摆动,这样当前从动轮爬坡越障的过程中,前从动轮会向上抬起,同时在摆臂的作用下将会使驱动轮向下压,从而使驱动轮与地面的压力增大,起到防止驱动轮打滑的目的,这样在爬坡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出现打滑的现象。
[0012]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实现越障爬坡的功能,但是在对于有地沟等凹陷地方的时候,这种结构中前从动轮在遇到凹陷处时,常常出现前从动轮卡在凹陷沟渠处,导致前从动轮卡死不能正常且顺利的继续前行。
[0013]对此,专利技术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而设计了本申请的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位于前方的前行走单元与位于后方的驱动单元之间通过纵摆臂形成“跷跷板”结构,纵摆臂可绕底盘本体上下摆动,在爬坡及越障时,前面的前从动轮向上抬起而使纵摆臂受力逆向转动,驱动轮受纵摆臂压力,从而与地面之间具有更大的附着力,保证驱动轮不易打滑。
[0014]同时,本方案中的前从动轮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前从动轮一前一后设置,因前从动轮均布连接在支架上,受到支架以及底盘本体的约束,两个前从动轮能够始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在跨沟时,两个前从动轮中,至少有一个前从动轮会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而另一个前从动轮会悬空在地沟上方,从而避免单个轮子陷入地沟,造成卡死的现象,其跨沟能力强,能够确保对轨道检查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0015]进一步,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
[0016]有益效果:如此设置更加的实用,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转换调节,当需要满足越障、越沟等特殊环境时,使纵摆臂与支架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实现在特殊环境下使用,满足越障、越沟的使用要求,同时当在常规路面进行使用时,此时即可将纵摆臂的一端与支架进行拆卸,从而使得前从动轮和驱动轮形成独立悬挂的形式,具有更好的减震作用。
[0017]进一步,所述支架上连接有摆臂铰耳,所述摆臂铰耳上连接有叉臂轴,所述纵摆臂的一端设有呈U型的U型开口,所述纵摆臂的U型开口插在所述叉臂轴上。
[0018]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纵摆臂的U型开口与叉臂轴的配合使纵摆臂与支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快速和方便,且结构非常的简单,另外,当需要将纵摆臂从支架上解除脱离与支架的连接时,无需将驱动轮和前从动轮相互拉开,只需要将叉臂轴从摆臂铰耳上取出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且操作时更加的便捷、省力。
[0019]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上悬挂板和下悬挂板,所述上悬挂板与所述底盘本体连接,所述前从动轮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上悬挂板和所述下悬挂板之间连接有缓冲弹簧。
[0020]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的支架包括了上悬挂板和下悬挂板,上悬挂板和下悬挂板之间通过缓冲弹簧连接起来,上悬挂板与底盘本体连接,上悬挂板能够增强与底盘本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而缓冲弹簧的设置能够保证前从动轮稳定的接触地面,且能够在越障后使前从动轮复位,进而保证前从动轮再次与地面稳定的接触。且缓冲弹簧的设置能够使两个前从动轮同升同降,在爬坡越障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使整个底盘运行更稳定。
[0021]并且当在越障的过程中位于前方的前从动轮被向上抬起时,位于后方的前从动轮也会同时向上,这样能够减小位于前方的前从动轮的摩擦力,从而能够使两个前从动轮快速的越过障碍。
[0022]另外,本方案中在越障的过程中,当前从动轮受到向上抬的过程中,会使缓冲弹簧受到压缩,两个前从动轮以及下悬挂板会同时向上抬起,该过程中相比于将支架设置成一个整体与底盘本体连接时,前从动轮向上抬的过程中将会使底盘本体也具有向上抬的状态,而本方案中下悬挂板和上悬挂板分离,两者之间通过缓冲弹簧连接,当两个前从动轮遇到障碍物时将和下悬挂板向上抬,而不会使底盘本体一同向上抬,从而确保底盘本体运行的平稳性。
[0023]进一步,所述上悬挂板上螺纹连接有缓冲弹簧调节螺母,所述缓冲弹簧的顶端与
所述缓冲弹簧调节螺母的底端相抵,所述支架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缓冲弹簧调节螺母且伸出上悬挂板。
[0024]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的缓冲弹簧调节螺母能够调节缓冲弹簧的弹力,而导向柱的设置能够对缓冲弹簧的伸缩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缓冲弹簧的运动更加的平稳,从而使底盘本体平稳。
[0025]进一步,所述上悬挂板和所述下悬挂板之间连接有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能够与下悬挂板同时升高或降低。
[0026]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升降单元的设置能够对底盘本体起到承载的作用,且能够随着前从动轮同升同降。
[0027]进一步,所述升降单元为剪叉机构,所述剪叉机构包括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所述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的中部相互铰接,所述上悬挂板和所述下悬挂板上均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剪叉臂和所述第二剪叉臂的一端分别与上悬挂板和下悬挂板铰接,所述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的另一端均铰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的滑块分别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包括底盘本体和两组对称设置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与所述底盘本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均包括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前行走单元包括前从动轮和支架,所述前从动轮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和驱动所述驱动轮运动的动力件;所述前行走单元和驱动单元之间设有纵摆臂,所述纵摆臂的中部与所述底盘本体活动连接,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前行走单元连接,所述纵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前行走单元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随纵摆臂向上或向下摆动;两组所述前行走单元中的前从动轮均设有两个,两个前从动轮一前一后依次连接在支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连接有摆臂铰耳,所述摆臂铰耳上连接有叉臂轴,所述纵摆臂的一端设有呈U型的U型开口,所述纵摆臂的U型开口插在所述叉臂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上悬挂板和下悬挂板,所述上悬挂板与所述底盘本体连接,所述前从动轮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纵摆臂的一端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上悬挂板和所述下悬挂板之间连接有缓冲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悬挂驱动车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悬挂板上螺纹连接有缓冲弹簧调节螺母,所述缓冲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缓冲弹簧调节螺母的底端相抵,所述支架上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下悬挂板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缓冲弹簧调节螺母且伸出上悬挂板。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雪卜显利谢飞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