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15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包括进油空杆以及出油空杆,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之间连通有两个喷油管,喷油管的侧壁上设有喷油孔;喷油管能够连通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以形成输送冷却油液的油液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利用进油空杆、喷油管和出油空杆形成油液通道,冷却油液从机壳油道中流至进油空杆内,并从喷油管的喷油孔内喷出,可对电枢的两端部进行同步喷油以使电枢的两端部位冷却降温,多余的油液则通过出油空杆流回机壳油道中,上述冷却结构利用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进行电枢和机壳的连接,同时配合喷油管将冷却油液向电枢两端的喷淋降温,上述冷却结构的集成度高,有助于减小结构的空间占用。结构的空间占用。结构的空间占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电枢冷却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因为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高于普通汽油汽车,因此逐渐被广泛应用,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的性能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电枢的冷却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水冷架构,在电机机壳内设计水道,水道内部通有冷却液,以便对机壳进行冷却,通过电枢和机壳的热传导达到间接冷却电枢绕组端部的效果。二是采用油冷架构,在机壳内部加工油道,冷却油液在机壳油道的导向作用下直接喷淋在绕组上,达到冷却绕组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单独设计电枢喷油管,将喷油管固定在机壳或端盖上,冷却油液直接喷淋电枢绕组的端部,达到冷却绕组的效果。
[0003]但是在上述方式中,电机采用水冷时,绕组端部的热量传导到机壳再被冷却液带走,间接冷却效果作用较差。电机采用油冷时,需要在机壳内加工复杂油道以便将冷却油液引流到端盖位置后才能进行电枢绕组的喷淋,加工成本较高且工艺复杂。而设计单独的喷油管则需要牺牲进行整车搭载空间,集成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能够满足电枢端部的冷却要求,集成度高且冷却效果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平行于电枢的轴向贯穿电枢设置、且分别与机壳相连的进油空杆以及出油空杆,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之间连通有两个喷油管,两个喷油管分别靠近电枢的轴向两端设置,喷油管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电枢的端部喷冷却油液的喷油孔;
[0006]其中,进油空杆以及出油空杆分别具有与机壳的油道连通的开放端以及远离开放端的封闭端,喷油管能够连通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以形成输送冷却油液的油液通道。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喷油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套设于进油空杆或出油空杆外周的连通套,连通套上设有径向延伸、并与喷油管的内腔连通的连通孔。
[0008]一些实施例中,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的封闭端分别设有限位台,限位台靠近连通套的一端设有向外周凸出并贴合于连通套的端面上增强板。
[0009]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套的截面为多边形,连通套具有与电枢的端面接触配合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与机壳或限位台的端面接触配合的第二接触面。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分别为空心螺杆,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的延伸端分别与机壳螺纹连接,并分别与机壳的油道连通。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喷油管沿电枢的边缘弧形延伸,在电枢的轴向上,喷油管与电枢的端部相对应,喷油孔设置于喷油管的内圈侧壁上。
[0012]一些实施例中,进油空杆的周壁上设有靠近封闭端设置的第一油孔以及靠近开放端设置的第二油孔,出油空杆的周壁上设有靠近封闭端设置的第三油孔和靠近开放端设置的第四油孔。
[001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油孔的数量大于第二油孔的数量,第三油孔的数量大于第四油孔的数量。
[0014]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利用进油空杆、喷油管和出油空杆形成油液通道,冷却油液从机壳油道中流至进油空杆内,并从喷油管的喷油孔内喷出,可对电枢的两端部进行同步喷油以使电枢的两端部位冷却降温,多余的油液则通过出油空杆流回机壳油道中,上述冷却结构利用进油空杆和出油空杆进行电枢和机壳的连接,同时配合喷油管将冷却油液向电枢两端的喷淋降温,无需占用额外空间,上述冷却结构的集成度高,有助于减小结构的空间占用,便于进行整车搭载。
[00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机,上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枢端部冷却结构。上述驱动电机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可对电枢的两端进行冷却油液的有效喷淋,保证了对电枢的冷却效果,冷却结构集成度高,有助于减小驱动电机内部空间的占用,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
[00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上述汽车包括驱动电机。设有上述驱动电机的汽车具有良好的驱动性能,实现了车辆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进油空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喷油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图4中A

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4]1、进油空杆;11、限位台;12、增强板;2、喷油管;21、喷油孔;22、连通套;23、连通孔;24、第一接触面;25、第二接触面;3、出油空杆;4、电枢;41、出线端;42、发卡端;51、第一油孔;52、第二油孔;53、第三油孔;54、第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及汽车进行说明。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平行于电枢4的轴向贯穿电枢 4设置、且分别与机壳相连的进油空杆1以及出油空杆3,进油空杆1和出油空杆3之间连通有两个喷油管2,两个喷油管2分别靠近电枢4的轴向两端设置,喷油管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电枢4的端部喷冷却油液的喷油孔21;
[0028]其中,进油空杆1以及出油空杆3分别具有与机壳的油道连通的开放端以及远离开放端的封闭端,喷油管2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于电枢(4)的轴向贯穿所述电枢(4)设置、且分别与机壳相连的进油空杆(1)以及出油空杆(3),所述进油空杆(1)和所述出油空杆(3)之间连通有两个喷油管(2),两个所述喷油管(2)分别靠近所述电枢(4)的轴向两端设置,所述喷油管(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向所述电枢(4)的端部喷冷却油液的喷油孔(21);其中,所述进油空杆(1)以及出油空杆(3)分别具有与所述机壳的油道连通的开放端以及远离所述开放端的封闭端,所述喷油管(2)能够连通所述进油空杆(1)和所述出油空杆(3)以形成输送冷却油液的油液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于所述进油空杆(1)或所述出油空杆(3)外周的连通套(22),所述连通套(22)上设有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喷油管(2)的内腔连通的连通孔(2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空杆(1)和所述出油空杆(3)的封闭端分别设有限位台(11),所述限位台(11)靠近所述连通套(22)的一端设有向外周凸出并贴合于所述连通套(22)的端面上增强板(1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枢端部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套(22)的截面为多边形,所述连通套(22)具有与所述电枢(4)的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长志孙厚朝李旭田冉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