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596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包括壳体、定子、转子、主轴、端盖,端部绕组朝向外侧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外圈空间,所述端部绕组朝向内侧与主轴之间具有内圈空间;喷液接头从端盖穿过后伸入到壳体内部,所述喷液接头上具有朝向外侧且对准外圈空间的外喷射出口及朝向内侧且对准内圈空间的内喷射出口,所述外喷射出口位于所述内喷射出口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管路喷液能够同时用于定子端部绕组的外圈与内圈的冷却,可以快速降低端电机壳体端部和电机主轴温度,同时气化降低电机定子端部温度,换热降温效果更佳,解决了端部散热降温问题,此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成本较低,效率也更高。效率也更高。效率也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离心压缩机中电机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离心压缩机用于需要压缩流体的设备中,压缩机具有叶轮及电机,电机用于驱动叶轮旋转,叶轮旋转时能够作用于流体从而增大流体的压力,现有的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定子、转子、电机轴,电机壳体内固定设置有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的两端设置有端部绕组,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的端部绕组会发热,因此需要对端部绕组进行冷却,特别是离心压缩机的转速可达10000 至70000 r/min,因此对电机的冷却效果要求十分高。
[0003]现有的冷油电机中,是通过对端部绕组的外圈进行直接喷油的方式进行冷却的。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电机定子冷却方式至少存在有以下问题:
[0004]1、由于冷媒喷射冷却有较强的力,在直接对定子的端部进行喷射冷却时会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会对定子的端部绕组造成损坏,从而有损害电机的风险;
[0005]2、现有的冷却结构在对定子端部冷却时是从上部喷淋外圈,不能对内圈进行有效冷却,冷却效果不佳。
[0006]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离心压缩机所使用的电机中冷媒喷射冷却存在的会对定子的端部绕组造成损坏、冷却效果不佳等问题,便成为本技术所需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其目的是要用于解决现有离心压缩机所使用的电机中冷媒喷射冷却存在的会对定子的端部绕组造成损坏、冷却效果不佳等问题。<br/>[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用于离心压缩机中电机的定子端部喷液冷却,所述电机包括壳体、定子、转子、主轴、端盖,所述定子固定在电机壳体上,在定子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绕组,所述端部绕组朝向外侧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外圈空间,所述端部绕组朝向内侧与主轴之间具有内圈空间,其创新点在于:
[0009]所述冷却结构包括与离心压缩机的冷媒联通的喷液接头,所述喷液接头从端盖穿过后伸入到壳体内部,所述喷液接头上具有朝向外侧且对准外圈空间的外喷射出口及朝向内侧且对准内圈空间的内喷射出口,所述外喷射出口位于所述内喷射出口的上方;
[0010]所述冷却结构被配置成:从所述外喷射出口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外侧喷向外圈空间并形成外圈喷射路径,外圈喷射路径上的冷媒再经由壳体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外圈;从所述内喷射出口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内侧喷向内圈空间并形成内圈喷射路径,内圈喷射路径上的冷媒再经由主轴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内圈。
[0011]本技术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2]1. 在本技术中,通过对电机的使用工况、电机定子端部发热情况及电机结构特征的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用于离心压缩机中电机的定子端部喷液冷却,将喷液接头上的外喷射口设置成朝向外侧且对准外圈空间喷射,将喷液接头上的内喷射口设置成朝向内侧且对准内圈空间喷射,而且从所述外喷射出口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外侧喷向外圈空间,并经由壳体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外圈的外圈喷射路径,从所述内喷射出口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内侧喷向内圈空间,并经由主轴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内圈的内圈喷射路径,位于上方的外喷射出口处的喷液喷射到电机壳体上,喷射到电机壳体后会被反射形成喷液发散现象,发散喷液散发到定子的端部绕组外圈进行冷却,而位于下方的内喷射出口喷液喷射在高速旋转的主轴上,主轴高速在旋转时,转动会形成离心力,带动喷液甩到电机定子端部内圈进行冷却,因此该喷液冷却结构能够同时用于定子端部绕组的外圈与内圈的冷却,冷却效果好,同时也都是采用碰到壳体、主轴后再反射发散到定子。冷媒喷射冷却时,会形气化现象,气化后通过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流动,还可以对定子和转子进行再次冷却。从而在不会对电机造成损坏的情况下,提升了电机的冷却效果,从而满足离心压缩机的使用工况。
[0013]2.在本技术中,所述外喷射出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外喷射出口的外圈喷射路径位于所述外圈空间的近端区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外喷射出口的外圈喷射路径位于所述外圈空间的远端区域,从而使得从壳体反射并散发到定子端部绕组的外圈范围更广,提升冷却效果。
[0014]3. 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喷射出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喷射出口的内圈喷射路径位于所述内圈空间的近端区域,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喷射出口的内圈喷射路径位于所述内圈空间的远端区域,从而使得从主轴反射并散发到定子端部绕组的内圈范围更广,提升冷却效果。
[0015]4.在本技术中,所述壳体内壁上具有一外圈正投影长度L,该外圈正投影长度L为所述端部绕组在轴向剖面下正投影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的长度,所述外喷射出口喷射到壳体的外圈喷射路径所覆盖的范围为从近端到远端的1/2L至3/4L,从而使得从壳体反射并散发到定子端部绕组的外圈范围更广,提升冷却效果。
[0016]5.在本技术中,所述内喷射出口朝向内侧倾斜角度为15
°
至35
°

[0017]6.在本技术中,所述外喷射出口朝向外侧倾斜角度为15
°
至30
°

[0018]7.在本技术中,所述喷液接头平行于所述主轴中心轴线从电机的后端的端盖伸入到壳体内。
[0019]8.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近端为端部绕组靠近喷液接头的一端,所述远端为端部绕组远离喷液接头的一端。
[0020]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10.在本技术中,术语“中心”、“上”、“下”、“轴向”、“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装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
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2]1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由于上述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0024]1.本技术的上述方案通过对电机的使用工况、电机定子端部发热情况及电机结构特征的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机定子端部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用于离心压缩机中电机(1)的定子(12)端部喷液冷却,所述电机(1)包括壳体(11)、定子(12)、转子(13)、主轴(14)、端盖(15),所述定子(12)固定在电机(1)壳体(11)上,在定子(12)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绕组(121),所述端部绕组(121)朝向外侧与所述壳体(11)之间具有外圈空间(101),所述端部绕组(121)朝向内侧与主轴(14)之间具有内圈空间(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2)包括与离心压缩机的冷媒联通的喷液接头(21),所述喷液接头(21)从端盖(15)穿过后伸入到壳体(11)内部,所述喷液接头(21)上具有朝向外侧且对准外圈空间(101)的外喷射出口(22)及朝向内侧且对准内圈空间(102)的内喷射出口(23),所述外喷射出口(22)位于所述内喷射出口的上方;所述冷却结构(2)被配置成:从所述外喷射出口(22)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外侧喷向外圈空间(101)并形成外圈喷射路径(220),外圈喷射路径(220)上的冷媒再经由壳体(11)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121)外圈;从所述内喷射出口(23)喷射出的冷媒朝向内侧喷向内圈空间(102)并形成内圈喷射路径(230),内圈喷射路径(230)上的冷媒再经由主轴(14)反射形成喷射向所述端部绕组(121)内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定子端部喷液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喷射出口(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外喷射出口(22)的外圈喷射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伟张文静李琳
申请(专利权)人:麦克维尔空调制冷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