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049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叉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叉耳,所述转向节本体内开设有升降槽,且升降槽内设有升降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槽顶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且第一支撑弹簧的另一端与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轴颈顶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夹板,所述第一转动夹板上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且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在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设置转动夹板,通过转动夹板的设置使得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进一步固定,使得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不会因压力过大导致断裂产生危险,有效减少了危险的发生,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


[0001]本技术涉及转向节
,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现有的全地形车转向节在使用时往往与全地形车焊接,焊接部分往往不够牢固,从而使得全地形车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现有的转向节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冲击载荷过大从而使得转向节容易损坏。
[0003]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焊接部分往往不够牢固和转向节承受冲击载荷过大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叉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叉耳,所述转向节本体内开设有升降槽,且升降槽内设有升降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槽顶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且第一支撑弹簧的另一端与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轴颈,所述轴颈顶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夹板,所述第一转动夹板上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且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夹板,所述第二转动夹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洞,且固定孔洞内设有滑动的固定限位柱,所述固定限位柱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第二支撑弹簧,且第二支撑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夹板固定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升降板通过升降槽在转向节本体内升降。
[0008]优选地,所述轴颈通过升降板固定。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夹板通过转动轴与第二转动夹板合并。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限位柱通过固定孔洞在第二转动夹板内滑动。
[0011]优选地,所述固定限位柱通过固定孔洞固定第一转动夹板和第二转动夹板。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本技术采用在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设置转动夹板,通过转动夹板的设置使得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进一步固定,使得轴颈与全地形车焊接处不会因压力过大导致断裂产生危险,有效减少了危险的发生,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
[0014]2、本技术采用转向节本体内设有升降槽,升降板在升降槽内升降,通过升降板的升降从而使得转向节受到的压力得到缓冲,同时第一支撑弹簧的设置有效的减少了转向节本体受到的压力,有效的增长了转向节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中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转向节本体、2第一叉耳、3第二叉耳、4升降槽、5升降板、6第一支撑弹簧、7轴颈、8第一转动夹板、9转动轴、10第二转动夹板、11固定孔洞、12固定限位柱、13连接板、14第二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

3,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1,转向节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叉耳2,转向节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叉耳3,转向节本体1内开设有升降槽4,且升降槽4内设有升降的升降板5,升降板5通过升降槽4在转向节本体1内升降,升降槽4顶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6,且第一支撑弹簧6的另一端与升降板5固定连接,转向节本体1通过第一叉耳2和第二叉耳3的设置进行转向,同时升降板5通过升降槽4在转向节本体1内升降,当升降板5受到压力的下降使得第一支撑弹簧6压缩,当升降板5不在受到压力时,升降板5在第一支撑弹簧6的作用下回到原处,通过升降板5的升降从而使得转向节受到的压力得到缓冲,同时第一支撑弹簧6的设置有效的减少了转向节本体1受到的压力,有效的增长了转向节本体1的使用寿命;
[0020]升降板5顶部固定连接有轴颈7,轴颈7顶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夹板8,轴颈7通过升降板5固定,第一转动夹板8上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且转动轴9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夹板10,第一转动夹板8通过转动轴9与第二转动夹板10合并,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0通过转动轴9合并从而夹紧轴颈7,通过转动夹板的设置使得轴颈7与全地形车焊接处进一步固定,使得轴颈7与全地形车焊接处不会因压力过大导致断裂产生危险,有效减少了危险的发生,保证了驾驶者的安全;
[0021]第二转动夹板10上开设有固定孔洞11,且固定孔洞11内设有滑动的固定限位柱12,固定限位柱12通过固定孔洞11在第二转动夹板10内滑动,固定限位柱1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3,固定限位柱12通过固定孔洞11固定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0,连接板13上设有第二支撑弹簧14,且第二支撑弹簧14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夹板8固定连接,拉动连接板13,使得固定限位柱12在连接板13的作用下滑出固定孔洞11,从而使得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0能够合并,松开连接板13,使得固定限位柱12在第二支撑弹簧14的作用下通过固定孔洞11固定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
[0022]本技术工作原理如下:拉动连接板13,使得固定限位柱12在连接板13的作用下滑出固定孔洞11,从而使得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0能够合并,第一转动夹板8通过转动轴9与第二转动夹板10合并,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0通过转动轴9合并从而夹紧轴颈7,使得轴颈7与全地形车的焊接处进一步固定,松开连接板13,使得固定限位柱12在第二支撑弹簧14的作用下通过固定孔洞11固定第一转动夹板8和第二转动夹板1,升降板5通过升降槽4在转向节本体1内升降,当升降板5受到压力的下降使得第一支撑弹簧6压缩,当升降板5不在受到压力时,升降板5在第一支撑弹簧6的作用下回到原处,转向节本体1通过第一叉耳2和第二叉耳3的设置进行转向。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用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叉耳(2),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叉耳(3),所述转向节本体(1)内开设有升降槽(4),且升降槽(4)内设有升降的升降板(5),所述升降槽(4)顶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6),且第一支撑弹簧(6)的另一端与升降板(5)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5)顶部固定连接有轴颈(7),所述轴颈(7)顶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转动夹板(8),所述第一转动夹板(8)上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且转动轴(9)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夹板(10),所述第二转动夹板(10)上开设有固定孔洞(11),且固定孔洞(11)内设有滑动的固定限位柱(12),所述固定限位柱(1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3),所述连接板(13)上设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洪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五龙洪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