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227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一遮光部,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和第二遮光部,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沿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排列,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柱,在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支撑柱与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连接设置,并且使支撑柱与第一遮光部或者第二遮光部中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增大了支撑柱的设置空间,可以保证支撑柱的直径尺寸,从而保证支撑柱的支撑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缩小支撑柱的直径尺寸所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柱的直径尺寸所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柱的直径尺寸所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0002]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对微型显示屏幕的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分辨率能降低VR设备的易眩晕程度,提升沉浸感。随着屏幕分辨率大幅提升,现有的像素结构难以满足制造工艺要求。
[0003]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例,随着分辨率提升,像素之间的非透光区域的面积减小,不足以设置支撑柱,通常通过减小支撑柱的直径来匹配空间,或者牺牲透光区。支撑柱的直径减小一方面导致其支撑效果变差,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盒厚稳定性;另一方面导致支撑柱的工艺难度增加,品质稳定性变差。而牺牲透光区则会导致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下降。如何优化高分辨率显示面板的像素的空间布局,为支撑柱提供足够的空间,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解决高分辨率显示面板的支撑柱的设置空间不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0007]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遮光部;
[0008]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沿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相邻设置,以及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连接;<br/>[0009]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中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
[0010]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具有第一源极接触部和第一漏极接触部的第一有源部,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有源部的两端,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具有第二源极接触部和第二漏极接触部的第二有源部,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部的两端;
[0011]其中,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关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对称,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关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对称。
[0012]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源
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均重叠。
[0013]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均重叠。
[0014]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连接,以及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0015]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柱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
[0016]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0017]绝缘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上,所述绝缘膜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凹槽和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二凹槽;
[0018]像素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绝缘膜层上,所述像素电极层包括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像素电极和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极通过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电连接;
[0019]其中,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所述绝缘膜层上。
[0020]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
[0021]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支撑柱的直径尺寸为4微米至8微米。
[002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0023]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遮光部;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沿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相邻设置,以及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中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连接设置,并且使支撑柱与第一遮光部或者第二遮光部中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增大了支撑柱的设置空间,可以保证支撑柱的直径尺寸,从而保证支撑柱的支撑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缩小支撑柱的直径尺寸所造成的工艺难度增加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25]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2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0027]图3为图2中的显示面板的C位置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4为图2中的显示面板的C位置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图5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的A

A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图4中的显示面板的B

B截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显示面板100、第一子像素10、第一薄膜晶体管11、第一遮光部31、第二子像素20、第二薄膜晶体管21、第二遮光部32、数据线40、支撑柱30、第一有源部110、第一源极接触部111、第一漏极接触部112、第一栅极113、第二有源部210、第二源极接触部211、第二漏极接触部212、第二栅极213、第一扫描线51、第二扫描线52、第一过孔60、第一基板71、第二基板72、第一凹槽721、第二凹槽722、第一漏极110D、第二漏极210D、第一像素电极730A、第二像素电极730B、交界面80。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遮光部;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和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至少部分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沿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相邻设置,以及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中的至少一者重叠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具有第一源极接触部和第一漏极接触部的第一有源部,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有源部的两端,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具有第二源极接触部和第二漏极接触部的第二有源部,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部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关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对称,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关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漏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源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的交界面的一侧,所述支撑柱与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均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极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漏极接触部靠近所述第一子像素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文强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