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象解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0413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解码方法,抽取出包含在压缩编码数据中的可变长代码,利用参照可变长代码与参照事件相对应的可变长代码表,求出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根据该事件求出输出变换系数,其中:在所述可变长代码不包含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长代码表获取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2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长代码表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利用预定函数对获取的该事件的Level值进行变换以求出变换事件;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1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可变长代码进行定长译码处理以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对进行通用性高的可变长度编码的图象编码结果的图象解码处理。
技术介绍
为了有效地存储或传送数字图象,需要进行压缩编码。作为这种对数字图象进行压缩编码的方法,有在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即JPEG(Joint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或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group)中作为其中心技术的离散余弦变换(DCT),除此之外,还有子带编码或小波变换、以及分形等波形编码方法。另外,为了消除图象间的冗余信号,基本上是在以一个静止图象内的空间相关关系为依据的画面内进行编码,但除此之外,还根据各静止图象间的时间相关关系,用移动补偿进行图象间预测,来进行对差分信号编码的画面间编码,通过该两者并用,能获得压缩率高的编码数据。在以MPEG标准等为根据的现有技术的图象编码处理方法中,在DCT等的处理后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再进行可变长度编码处理。即,首先对数字图象数据进行DCT变换、子带编码、小波变换等的处理,用规定的量化幅度对通过该处理而获得的变换系数进行量化,生成量化变换系数,再对该量化变换系数进行可变长度编码处理。通过量化处理获得的量化变换系数是构成二维排列的系数,各系数为零或非零中的某一个。在可变长度编码处理中,对呈该二维排列的系数(零或非零)进行按照规定的顺序扫描的锯齿形扫描,变换成一维后,根据该一维系数的排列,生成由先行的零系数的个数的运算(Run)和非零系数值的电平(Level)构成的事件。预先准备出分配了单值可变长代码的可变长代码表,参照该表进行编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分配其它码作为表示系数是否是最后系数的码的方法,或者将在运算和电平的组中增加了表示是否是最后系数的末尾(Last)的(Last,Run,Level)的组作为一个事件,使用将可变长代码分配给这三者的组的表进行编码的方法。图18是表示现有技术中对由(Last,Run,Level)构成的事件进行编码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以下,根据图18中的流程说明现有技术的编码处理方法。如果在步骤1801中开始处理,则在步骤1802中第j个事件作为处理对象的输入事件而被输入。在步骤1803中进行输入事件和可变长代码表中的参照事件的比较。从图19至图22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可变长度编码处理中使用的可变长代码表的例。如图所示,该表是由(Last,Run,Level)构成的事件和码对应的表。图中“VLC CODE”栏中的“s”在电平为正时为0,电平为负时为1。另外,Last为0时,表示该系数不是最后的系数。在图18所示的步骤1803中,参照该可变长代码表,进行输入事件和该表中含有的由(Last,Run,Level)构成的各参照事件的比较,在步骤1804中判断在上述比较处理中是否有(Last,Run,Level)一致的参照事件。在步骤1804的判断中,在有参照事件的情况下,执行步骤1805,但在没有的情况下,执行步骤1806。这里,在执行步骤1805时输出与该参照事件对应的可变长代码,转移到下文所述的步骤1807。另一方面,在执行步骤1806时,即,即使参照可变长代码表,但在处理对象的事件中没有该(Last,Run,Level)的情况下,在步骤1806中进行固定长度编码。图23是表示固定长度编码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对运算分配的码如图23(a)所示,对电平分配的码如图23(b)所示,这些就是编码结果。在这样进行了固定长度编码处理后,为了与进行可变长度编码获得的码加以区别,为了表示编码结果是固定长度码,在获得编码结果之前为了传送而附加控制码。该控制码称为换码字符(ESC),在该例中,如图22所示,采用符号“0000011”。即,在进行了固定长度编码的情况下,ESC码的7位和如上分配的码能获得运算的编码数据。在执行了步骤1805或步骤1806中的任何一个步骤的情况下,在接着的步骤1807中,判断所处理的输入事件是否是最后的输入事件,是最后时,便在步骤1808中将编码处理结束。另一方面,若不是最后时,则在步骤1809中将j增加1后,返回步骤1802,进行与下一个输入事件同样的处理。这样一直连续处理到最后的非零系数为止。这样,在现有技术的图象编码处理中,对被量化后的变换系数生成事件,将该事件与可变长代码表中包含的参照事件进行比较,如果有一致的事件,就用从该表获得的可变长代码,如果没有一致的事件,则用附加了控制码(ESC码)的固定长度编码结果。一般来说,可变长代码表是用多个图象检查统计分布,对频繁发生的事件分配短码作成的,由此谋求总体压缩率的提高。如上所述,在不能用可变长代码表进行编码码的情况下,进行固定长度编码,使压缩率降低,所以最好能设定得尽可能地不进行固定长度编码。这时,在现有技术的图象编码中,如图18所示,在步骤1904的判断中,在没有合适的参照事件的情况下,立刻在步骤1806中进行固定长度编码,所以编码效率好的可变长度编码执行率直接由可变长代码表中合适的事件的存在率来决定。可是,在图象压缩编码中,系数的统计分布随量化的大小而变化,特别是在高压缩率的情况和低压缩率的情况下,已知系数的分布异常地不同。因此,在对成为对象的系数不用合适的可变长代码表的情况下,可变长代码表中合适的事件的存在率下降,固定长度编码执行率变高,使得编码效率下降。一般来说,如果量化幅度较大,就量化变换系数而言,压缩率变高,但由这样的量化变换系数获得的事件所具有的电平值有变小的趋向。在从图19至图22所示的可变长代码表中,所含有的电平值小的事件较多,而且将短码分配给电平值小的事件,适合于将压缩率较高的量化变换系数作为处理对象的情况。因此,在量化幅度较小、量化变换系数的压缩率较低的情况下,所获得的事件的电平值大的变多,所以在这样的可变长代码表中合适事件的不存在率变高,另外即使存在,也是分配了较长的码的情况增多编码结果的位数增大。即,将作成用于低压缩率的可变长代码表用于高压缩率编码,使得编码效率降低。这样,在对可变长度编码处理对象的系数不用适当设定的可变长度编码表时,不能进行可变长度编码的固定长度编码增加,而且进行可变长度编码时位量增大,所以码量增加,不能谋求提高压缩率,这一点是现有的图象编码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图象编码中使用同一可变长度编码表,在大范围内即对从高压缩率到低压缩率的编码对象都能有效地进行编码。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图像解码方法,抽取出包含在压缩编码数据中的可变长代码,利用参照可变长代码与参照事件相对应的可变长代码表,求出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根据该事件求出输出变换系数,其中在所述可变长代码不包含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长代码表获取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2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长代码表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利用预定函数对获取的该事件的Level值进行变换以求出变换事件;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1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可变长代码进行定长译码处理以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图像解码方法,抽取出包含在压缩编码数据中的可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解码方法,抽取出包含在压缩编码数据中的可变长代码,利用参照可变长代码与参照事件相对应的可变长代码表,求出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根据该事件求出输出变换系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变长代码不包含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 长代码表获取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2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可变长代码表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并利用预定函数对获取的该事件的Level值进行变换以求出变换事件,以 及在所述可变长代码包含所述控制代码、且所述控制代码为第1控制代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可变长代码进行定长解码处理以获得对应于所述可变长代码的事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仲丞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