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顶升器及整车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008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5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磁顶升器及整车前部结构,应用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其包括外壳体、活塞、电磁致动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电磁致动组件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以及电枢,第一导轨与电源组件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导轨与电源组件的负极电连接,电枢设置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上;活塞下端抵接于电枢上端,上端朝向外壳体的开口;电源组件通电时,电源、第一导轨、电枢和第二导轨之间形成闭合电路,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电枢向上弹起,推顶活塞,将活塞上端从外壳体的开口顶出。电枢顶升过程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且主要消耗电能,不依赖于火药等一次性消耗品,极大的降低了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也可以重复使用,整体结构简单,有利于后期维护。维护。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磁顶升器及整车前部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电磁顶升器及整车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在碰撞事故中更好保护弱势群体,在汽车和道路上的弱势群体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的后端会抬起,增大发动机罩与发动机舱内部刚性结构的间隙,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动能,以此降低对弱势群体造成的伤害。
[0003]由于碰撞持续的时间极短,因此发动机罩需要以极快的速度抬起才能对弱势群体形成有效的保护,目前发动机罩的抬起主要依靠烟火式顶升器实现。但由于烟火式顶升器需要依靠点爆火药实现顶升,因此存在以下缺点:1、运输与储存过程中火药容易触发点爆,存在安全隐患;2、火药点爆过程不易控制,导致顶升力不稳定;3、现有的烟火式顶升器无法重复使用,一旦误触,会有较高的维修成本。
[0004]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电磁顶升器,能够降低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并且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顶升器及整车前部结构,能够降低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并且重复使用。
[0006]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顶升器,包括外壳体、活塞、电磁致动组件以及连接于外壳体的电源组件;
[0008]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以及电枢,所述第一导轨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并与所述电源组件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导轨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并与所述电源组件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枢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上;
[0009]所述活塞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活塞下端抵接于所述电枢上端,所述活塞上端朝向所述外壳体的开口;
[0010]所述电源组件通电时,所述电源、第一导轨、电枢和第二导轨之间形成闭合电路,在洛伦兹力作用下,所述电枢沿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向上弹起,推顶所述活塞,将所述活塞上端从所述外壳体的开口顶出。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电枢以及电源组件之间形成闭合电路,电源组件通电时,能够通过洛伦兹力,对电枢产生推动力,使得电枢向上弹起并推顶活塞,整个过程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且主要消耗电能,不依赖于火药等一次性消耗品,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重复使用,整体结构简单,有利于后期维护。
[0012]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为管状结构,所述电源组件至少部分嵌套在所述管状结构一端内部,具有朝向所述管状结构另一端的安装表面,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是弧型
立臂结构,分别对称固定于所述安装表面上,所述电枢轮廓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导轨的内表面相匹配。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导轨、第二导轨通过安装表面直接与电源组件之间固定连接,一方面,可以在外壳体的外部提前将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于电源组件上安装,方便操作,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在装入外壳体内之前先于电源组件上固定,有利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确保整体的安装精度,提高可靠性。
[0014]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安装段、导出段以及所述安装段与所述导出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安装段管径大于所述导出段管径;
[0015]所述安装表面位于所述安装段中,所述安装表面设有第一弧槽和第二弧槽,所述第一导轨一端嵌在所述第一弧槽中,另一端至少部分抵在所述过渡段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导轨一端嵌在所述第二弧槽中,另一端至少部分抵在过渡段内表面上。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依靠电源组件以及过渡段分别对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轴向两端进行限位,电源组件相对外壳体固定后,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轴向位置即被完全限制,无需再添加额外的步骤对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进行固定,因此极大的降低了整个电磁顶升器的装配难度。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轴向截面呈圆弧形;
[0018]所述电枢为空心凸块结构,所述电枢包括环形立臂和位于所述环形立臂一端的穹顶闭合结构,所述环形立臂外表面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导轨内表面贴合,所述穹顶闭合结构与所述活塞下端相抵接。
[0019]优选的,所述环形立臂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导出段的管径。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少电枢弹起过程中与导出段内壁发生的接触,减少电枢对活塞进行推顶时发生的外力损耗,提高活塞的顶出效率。
[0021]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内还设有绝缘垫,阻隔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导出段及所述过渡段的直接接触。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绝缘垫,对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进行阻隔,减少外部的电磁干扰,提高电磁顶升器整体的可靠性。
[0023]优选的,所述活塞包括同轴设置的活塞头和活塞杆,所述导出段内设有衬套;
[0024]所述活塞头的下端与所述电枢的上端相抵,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活塞头的上端,所述活塞杆与所述衬套的内孔同轴连接,所述衬套的内圈用于限制活塞杆沿径向上的跳动;
[0025]所述衬套的内圈直径小于活塞头的外径,用于限制活塞头从外壳体内部脱离。
[002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衬套,对活塞杆进行限位并限制活塞头脱离,一方面可以确保活塞杆能够沿既定路线顶出,不发生偏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衬套对活塞头的限位,降低活塞整体被顶出的可能性,有利于使用后的维护。
[0027]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上端设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用于封堵外壳体的开口;
[0028]当所述电枢受洛伦兹力作用向上滑移时,所述活塞上移将所述橡胶塞顶离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开口。
[0029]优选的,所述电源组件的外周和外壳体的内周之间设有密封圈。
[0030]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整车前部结构,包括发动机罩和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和发动机舱之间设有上述任一所述的电磁顶升器。
[003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同时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并且重复的使用。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33]1、在电源组件通电时,通过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以及电枢与电源组件之间形成闭合电路,产生洛伦兹力,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使得电枢向上弹起,对活塞进行推顶,使得整个过程能够稳定的输出顶升力;
[0034]2、由于活塞向上顶升时,依赖洛伦兹力,主要消耗电能,不依赖于火药等一次性消耗品,因此极大的降低了运输和储存时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能够实现重复使用;
[0035]3、通过外壳体、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电枢以及活塞形成的电磁顶升器,整体结构简单,有利于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顶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活塞(2)、电磁致动组件(3)以及连接于外壳体(1)的电源组件(4);所述电磁致动组件(3)包括第一导轨(301)、第二导轨(302)以及电枢(303),所述第一导轨(301)固定于所述外壳体(1)内并与所述电源组件(4)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导轨(302)固定于所述外壳体(1)内并与所述电源组件(4)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枢(30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301)和所述第二导轨(302)上;所述活塞(2)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活塞(2)下端抵接于所述电枢(303)上端,所述活塞(2)上端朝向所述外壳体(1)的开口;所述电源组件(4)通电时,所述电源组件(4)、第一导轨(301)、电枢(303)和第二导轨(302)之间形成闭合电路,在洛伦兹力作用下,所述电枢(303)沿所述第一导轨(301)和所述第二导轨(302)向上弹起,推顶所述活塞(2),将所述活塞(2)上端从所述外壳体(1)的开口顶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顶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为管状结构,所述电源组件(4)至少部分嵌套在所述管状结构一端内部,具有朝向所述管状结构另一端的安装表面(6),所述第一导轨(301)和所述第二导轨(302)是弧型立臂结构,分别对称固定于所述安装表面(6)上,所述电枢(303)轮廓与所述第一导轨(301)的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导轨(302)的内表面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顶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包括同轴设置的安装段(101)、导出段(103)以及所述安装段(101)与所述导出段(103)之间的过渡段(102),所述安装段(101)管径大于所述导出段(103)管径;所述安装表面(6)位于所述安装段(101)中,所述安装表面(6)设有第一弧槽(7)和第二弧槽(8),所述第一导轨(301)一端嵌在所述第一弧槽(7)中,另一端至少部分抵在所述过渡段(102)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导轨(302)一端嵌在所述第二弧槽(8)中,另一端至少部分抵在过渡段(102)内表面上。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付臻邬达文王亚骞董如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