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805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33
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属于离心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吸入性能好,能适应含有一定杂质及不同特性液体的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卧式的泵体,泵体一端为吸入口,泵体另一端设置有与泵体内泵轴相连的电动机,泵轴上设置有叶轮组件和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泵体的吸入口与一吸入装置相连,所述吸入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上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上方为上腔,隔板下方为下腔;筒体侧方设置有吸入管,吸入管从下腔伸入,吸入管的出口设置于隔板处,出口上部设置于隔板上方,出口下部设置于隔板下方。出口下部设置于隔板下方。出口下部设置于隔板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


[0001]本技术属于离心泵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火力发电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环保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对泵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此,市面上急需高效节能、高扬程、高吸入性能、检修方便、维护成本低、运行可靠性的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吸入性能好,能适应含有一定杂质及不同特性液体的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
[0004]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卧式的泵体,泵体一端为吸入口,泵体另一端设置有与泵体内泵轴相连的电动机,泵轴上设置有叶轮组件和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泵体的吸入口与一吸入装置相连,所述吸入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上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上方为上腔,隔板下方为下腔;筒体侧方设置有吸入管,吸入管从下腔伸入,吸入管的出口设置于隔板处,出口上部设置于隔板上方,出口下部设置于隔板下方;筒体另一侧设置有与泵体吸入口相连的出液口,出液口与下腔内的出液管相连,出液管上端进口设置于隔板处,进口上部设置于隔板上方,进口下部设置于隔板下方。
[0005]优选的,所述叶轮组件可为单级叶轮也可为多级叶轮;所述多级叶轮包括首级叶轮、次级叶轮和导叶体。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筒体顶部设置有补液口。
[000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口和进口顶部均设置具有孔组的弧形罩。
[0008]作为本技术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泵体的吸入口内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泵轴端部设置于支撑架的吸入端导轴承内;所述泵体吐出端设置有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泵轴的支撑轴承。
[0009]进一步的,壳体内设置有与泵体连接的密封组件,密封组件与泵轴配合。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和泵体之间设置有泵轴的吐出端导轴承。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吸入端导轴承和吐出端导轴承与泵轴之间设置有0.2~0.25mm的间隙。
[0012]作为本技术的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次级叶轮和泵体之间设置有泵壳体密封环,所述次级叶轮和导叶体之间设置有导叶密封环。
[0013]进一步的,所述导叶密封环和泵壳体密封环与叶轮之间均设置有0.35~0.55mm的间隙。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结构,可以扩大自吸
泵的使用范围,实现高扬程,并且可以提高泵的自吸性能;实现了自吸泵的高效率。
[0015]2、本技术的次级叶轮前后均设置密封环结构,通过调整密封环与次级叶轮之间的尺寸和间隙,能使泵产生的水力轴向力达到自身平衡,使泵结构简化,有利于延长泵轴承部分的寿命。
[0016]3、本技术的吸入装置结构,能提高泵的自吸高度,对泵现场可靠性更为有利,吸入装置还能减少系统能量损失,提高自吸泵的效率。
[0017]4、本技术在轴向吸入口的中心部位设置一个与泵轴配合的吸入端导轴承,在吐出泵体后部的内密封腔内部设置一个与泵轴配合的吐出端导轴承,起到了对转子支撑润滑的功能,提高泵转子的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
[0018]5、本技术的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由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本技术只需要设置一处密封组件,减少了故障率,减少液体外漏点,可以实现检修维护便捷和更换易损件少,维护成本的特点。
[0019]6、本技术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可以输送含一定杂质的液体,且能够安全可靠运行,不容易堵塞和过快的磨损,造成泵效率和运行可靠性降低。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吸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1为吸入装置、2为泵体、3为联轴器、4为电动机、5为吸入管、6为弧形罩、7为上腔、8为出口、9为补液口、10为进口、11为隔板、12为出液管、13为下腔、14为筒体、15为吸入口、16为支撑架、17为首级叶轮、18为次级叶轮、19为导叶体、20为吐出端导轴承、21为外壳、22为密封组件、23为吸入端导轴承、24为泵壳体密封环、25为导叶密封环、26为泵轴、27为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包括卧式的泵体2,泵体2一端为吸入口15,泵体2另一端设置有与泵体2内泵轴26相连的电动机4,泵轴26上设置有叶轮组件和密封组件22,其特征在于:泵体2的吸入口15与一吸入装置1相连,所述吸入装置1包括筒体14,筒体14上部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上方为上腔7,隔板11下方为下腔13;筒体14侧方设置有吸入管5,吸入管5从下腔13伸入,吸入管5的出口8设置于隔板11处,出口8上部设置于隔板11上方,出口8下部设置于隔板11下方;筒体14另一侧设置有与泵体2吸入口15相连的出液口27,出液口27与下腔13内的出液管12相连,出液管12上端进口10设置于隔板11处,进口10上部设置于隔板11上方,进口10下部设置于隔板11下方。
[0025]优选的,所述叶轮组件可为单级叶轮也可为多级叶轮;所述多级叶轮包括首级叶轮17、次级叶轮18和导叶体19。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筒体14顶部设置有补液口9。
[0027]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口8和进口10顶部均设置具有孔组的弧形罩6。
[0028]作为本技术的第三种优选方案,所述泵体2的吸入口15内设置有支撑架16,所述泵轴26端部设置于支撑架16的吸入端导轴承23内;所述泵体2吐出端设置有外壳21,外壳21内设置有泵轴26的支撑轴承。
[0029]进一步的,壳体内设置有与泵体2连接的密封组件22,密封组件22与泵轴26配合。
[0030]更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22和泵体2之间设置有泵轴26的吐出端导轴承20。
[0031]更进一步的,所述吸入端导轴承23和吐出端导轴承20与泵轴26之间设置有0.2~0.25mm的间隙。
[0032]吐出端导轴承20和吸入端导轴承23与泵轴26之间通过液体水力支撑作用,有利于泵的转动部分稳定运行。
[0033]作为本技术的第四种优选方案,所述次级叶轮18和泵体2之间设置有泵壳体密封环24,所述次级叶轮18和导叶体19之间设置有导叶密封环25。
[0034]进一步的,所述导叶密封环25和泵壳体密封环24与叶轮之间均设置有0.35~0.55mm的间隙。
[0035]导叶密封环25和泵壳体密封环24具有减少泵腔内液体向吸入腔泄漏,并且在该间隙内的液体具有润滑和水力支撑作用。
[0036]所述泵轴26和电机的驱动轴通过联轴器3连接。
[0037]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技术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受限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包括卧式的泵体(2),泵体(2)一端为吸入口(15),泵体(2)另一端设置有与泵体(2)内泵轴(26)相连的电动机(4),泵轴(26)上设置有叶轮组件和密封组件(22),其特征在于:泵体(2)的吸入口(15)与一吸入装置(1)相连,所述吸入装置(1)包括筒体(14),筒体(14)上部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上方为上腔(7),隔板(11)下方为下腔(13);筒体(14)侧方设置有吸入管(5),吸入管(5)从下腔(13)伸入,吸入管(5)的出口(8)设置于隔板(11)处,出口(8)上部设置于隔板(11)上方,出口(8)下部设置于隔板(11)下方;筒体(14)另一侧设置有与泵体(2)吸入口(15)相连的出液口(27),出液口(27)与下腔(13)内的出液管(12)相连,出液管(12)上端进口(10)设置于隔板(11)处,进口(10)上部设置于隔板(11)上方,进口(10)下部设置于隔板(11)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为单级叶轮或多级叶轮;所述多级叶轮包括首级叶轮(17)、次级叶轮(18)和导叶体(1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卧式轴向吸入自吸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4)顶部设置有补液口(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卧式轴向吸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华郑扬乔红雨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市天川工业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