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9646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包括佩戴于目标物体上的跟随标签、能够随跟随标签进行运动的机器人本体,其中: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底盘外壳,且所述底盘外壳内表面与承重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底盘外壳内表面设有控制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机器人本体提供电能,且所述控制模块对机器人本体进行速度控制并对主基站模块的数据进行采集;所述底盘外壳通过滑移机构与延长外壳活动连接,且所述延长外壳可通过滑移机构相对于底盘外壳进行水平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延长外壳可通过滑移机构相对于底盘外壳进行水平移动,机器人本体能够根据负载的大小进行长度扩展,在任务结束后能够进行收缩,易于搬运及收放。运及收放。运及收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


[0001]本技术属于移动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公路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性好、适应性强等优势,逐步成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0003]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全立交式的,意味着一旦在高速公路封闭区内发生交通事故等突发状况,高速公路清障救援主体责任方很难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处理遇到的问题。
[0004]根据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3522.4—2高速公路服务规范第4部分:清障救援服务标准要求,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务应配备夜间照明设备、适量标志、标牌、锥形桶等安全设施设备。
[0005]当前国标锥形桶高度90cm,自重5.5Kg,根据清障作业要求设置临时交通管制安全区150米起,需约30只锥形桶,共计负载165Kg。当前清障人员主要是通过人工搬,作业效率低下,并且对清障人员的体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对清障作业的时效产生较大影响。
[0006]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若将机器人应用于清障作业中,机器人搭载路锥跟随清障人员行走,可以提高放路锥的作业效率,并且可以减少人工搬运路锥时发生风险的概率。
[0007]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跟随机器人的可承载负载表面长度一般为800mm

850mm,宽度大约为600mm。
[0008]目前,路锥的底侧长度一般为450mm,因此,跟随机器人负载表面不足以平行放置两套锥形桶,过高叠放锥形桶会带来操作风险;而设计更大尺寸的跟随机器人,势必会增加跟随机器人自重,同时也会提高人工的搬运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包括佩戴于目标物体上的跟随标签、能够随跟随标签进行运动的机器人本体,其中:
[0011]所述机器人本体前方通过左支架及右支架与扶手机构固定连接,且所述扶手机构与机器人本体成垂直关系;
[0012]所述扶手机构横梁前面板上设有主基站模块,且所述主基站模块与跟随标签通信连接;
[0013]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底盘外壳,且所述底盘外壳内表面与承重框架固定连接;
[0014]所述底盘外壳内表面设有控制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机器人本体提供
电能,且所述控制模块对机器人本体进行速度控制并对主基站模块的数据进行采集;
[0015]所述底盘外壳通过滑移机构与延长外壳活动连接,且所述延长外壳可通过滑移机构相对于底盘外壳进行水平移动。
[0016]优选的,所述承重框架底部前侧设有前万向轮模块,且所述承重框架底部后侧设有驱动轮模块。
[0017]优选的,所述前万向轮模块包括与承重框架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的左前侧万向轮及右前侧万向轮;
[0018]所述驱动轮模块包括与承重框架后侧固定连接的左驱动轮支撑架及右驱动轮支撑架,所述左驱动轮支撑架上设有左侧驱动轮,且所述右驱动轮支撑架上设有右侧驱动轮。
[0019]优选的,所述延长外壳底部设有可随延长外壳同步进行移动的后万向轮模块。
[0020]优选的,所述后万向轮模块包括与延长外壳底部的延长支撑横梁固定连接的左后侧万向轮及右后侧万向轮。
[0021]优选的,所述承重框架呈H形结构设计。
[0022]优选的,所述滑移机构包括与承重框架固定连接的左延长套管及右延长套管,所述左延长套管及右延长套管内分别套接有左延长管及右延长管,所述左延长管及右延长管与延长外壳底部的延长支撑横梁固定连接。
[0023]优选的,所述左延长管可在左延长套管内进行滑移,且所述右延长管可在右延长套管内进行滑移。
[0024]优选的,所述左延长管及右延长管与延长支撑横梁组合呈工字形结构设计。
[0025]优选的,所述主基站模块对跟随标签的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并控制机器人本体随跟随标签移动。
[0026]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
[0027]1、通过跟随标签及主基站模块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机器人本体的自动跟随,使机器人本体能够随着跟随标签进行位置变化,不需要清障人员操作,有效地提高了清障人员的作业效率,降低了清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28]2、延长外壳可通过滑移机构相对于底盘外壳进行水平移动,机器人本体能够根据负载的大小进行长度扩展,在任务结束后能够进行收缩,易于搬运及收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的前视图;
[0031]图3为本技术的下视图;
[0032]图4为本技术的左视图;
[0033]图5为本技术伸长时的左视图;
[0034]图6为本技术伸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技术伸长时的下视图。
[0036]图中:
[0037]1、扶手机构;2、机器人本体;3、跟随标签;
[0038]101、机器人把手;102、急停按钮;103、主基站模块;104、左支架;105、右支架;
[0039]201、底盘外壳;202、承重框架;203、左前侧万向轮;204、右前侧万向轮;205、左侧驱动轮;206、右侧驱动轮;207、左驱动轮支撑架;208、右驱动轮支撑;209、左延长套管;210、右延长套管;211、延长支撑横梁;212、左后侧万向轮;213、右后侧万向轮;214、左延长管;215、右延长管;216、电源模块;217、控制模块;218、延长外壳;219、驱动轮支撑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

7,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中所示的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包括佩戴于目标物体上的跟随标签3、能够随跟随标签3进行运动的机器人本体2这两个部分。
[0042]在本技术中,跟随标签3可以佩戴在清障人员的身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人本体2与跟随标签3相对位置的测量精度,需要减少跟随标签3佩戴在清障人员身上的震动幅度,可以通过绑带或腰带将跟随标签3佩戴在清障人员的腰部位置,腰部位置在清障人员行走过程中震动幅度较小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机器人本体2与跟随标签3相对位置的测量精度。
[0043]其中:
[0044]参见图2所示,所述机器人本体2前方通过左支架104及右支架105与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包括佩戴于目标物体上的跟随标签(3)、能够随跟随标签(3)进行运动的机器人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2)前方通过左支架(104)及右支架(105)与扶手机构(1)固定连接,且所述扶手机构(1)与机器人本体(2)成垂直关系;所述扶手机构(1)横梁前面板上设有主基站模块(103),且所述主基站模块(103)与跟随标签(3)通信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2)包括底盘外壳(201),且所述底盘外壳(201)内表面与承重框架(202)固定连接;所述底盘外壳(201)内表面设有控制模块(217)及电源模块(216),所述电源模块(216)为机器人本体(2)提供电能,且所述控制模块(217)对机器人本体(2)进行速度控制并对主基站模块(103)的数据进行采集;所述底盘外壳(201)通过滑移机构与延长外壳(218)活动连接,且所述延长外壳(218)可通过滑移机构相对于底盘外壳(201)进行水平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框架(202)底部前侧设有前万向轮模块,且所述承重框架(202)底部后侧设有驱动轮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跟随路锥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万向轮模块包括与承重框架(202)底部前侧固定连接的左前侧万向轮(203)及右前侧万向轮(204);所述驱动轮模块包括与承重框架(202)后侧固定连接的左驱动轮支撑架(207)及右驱动轮支撑(208)架,所述左驱动轮支撑架(207)上设有左侧驱动轮(205),且所述右驱动轮支撑(208)架上设有右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劲斐徐振蔚沙杭柘邹金松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润扬大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