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8326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100)具备: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上的一个前轮(1);配置于中心线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后轮(2);配置于前轮(1)的上方的转向部(14);载置乘员的脚的载置部(25);以前轮(1)能够旋转且能够由转向部(14)转向的方式支承前轮(1)的第一构件(10);配置于第一构件(10)的后方,以左右两个后轮(2)能够旋转内的方式支承左右两个后轮(2)的第二构件(20);以及以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第一构件(10)和第二构件(20)的连结部(7)。载置部(25)设置为被第二构件(20)支承。设置为被第二构件(20)支承。设置为被第二构件(20)支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前轮和后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具有单个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电动式三轮车辆(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中,在左右后轮的内侧设置有载置站立姿势的乘员的脚的左右一对踏板,并在前轮的上方设置用于使前轮转向的车把,由电动马达驱动后轮,车辆行驶。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特开平8

310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在左右后轮的内侧配置一对踏板,因此车辆的宽度增大,车辆的旋回性有改进的余地。
[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车辆,具备:一个前轮,其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上;两个后轮,其配置于中心线的左右两侧;转向部,其配置于前轮的上方;载置部,其载置乘员的脚;第一构件,其以前轮能够旋转且能够由转向部转向的方式支承前轮;第二构件,其配置于第一构件的后方,以左右两个后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左右两个后轮;以及连结部,其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载置部设置为由第二构件支承。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旋回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
[0013]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
[0014]图3是示出作为图1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管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0015]图4A是沿着图1的IV

IV线剖开的剖视图。
[0016]图4B是示出前车架从图4A的状态摆动时的动作的一例的图。
[0017]图5是内置了奈德哈特阻尼器的构成连结部的管的剖视图。
[0018]图6是示出连结部的轴线与踏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车辆的侧视图。
[0019]图7是示出载荷点的位置的车辆的俯视图。
[0020]图8是示出图1的变形例的车辆的侧视图。
[0021]图9是沿着图8的IX

IX线剖开的剖视图。
[0022]图10A是示出向图9的连结部作用了转矩的状态的图。
[0023]图10B是示出向图9的连结部作用了比图10A大的转矩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图1~图10B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为具有单个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三轮车辆,构成为用户能够以站立姿势乘车。
[0025]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00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图2是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一并示出用户PS的使用状态(双点划线)。以下,如图所示定义车辆100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按照该定义对各部分的构成进行说明。
[0026]如图1、图2所示,车辆100具有前轮1和后轮2、构成车辆100的框架的车架FL,相对于通过车辆10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CL1(图2)整体构成为左右对称。更详细而言,前轮1沿着中心线CL1配置,左右的后轮2隔着中心线CL1配置于左右对称位置。前轮1的直径比后轮2大。需要说明的是,前轮1的直径也可以与后轮2相同或后轮2的直径比前轮1大。车架FL具有前车架10和后车架20。
[0027]前车架10具有沿着中心线CL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大致矩形的主车架11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大致圆筒形状的竖管12。主车架11向前方以上行坡度(前高后低)倾斜,其前端部与竖管12的后表面接合。竖管12以上端部比下端部位于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剖面呈大致圆形状的车把轴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于竖管12的内部。在车把轴13的上端部固定车把1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在下端部固定前叉15。
[0028]前轮1的旋转轴1a由前叉15支承得能够旋转。前轮1根据以车把轴13为中心的车把14的转动操作而转向。车把1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其左右两端部设置由用户PS把持的把手14a。在前叉15以从前轮1的上方到后方覆盖前轮1的周围的方式安装大致圆弧状的前挡泥板16。
[0029]在前轮1的内侧收纳行驶马达4(轮毂电动机)、制动单元5,省略详细的图示。例如分别在左侧配置行驶马达4,在右侧配置制动单元5。车辆100构成为利用行驶马达4的驱动来行驶的电动车辆。制动单元5例如构成为构成鼓式制动器的鼓式制动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轮2也设置制动单元,省略图示。这些制动单元根据在车把14的把手14a的前方设置的制动杆14b的操作而工作,对前轮1和后轮2赋予制动力。需要说明的是,行驶马达4还可以设置后轮2内或前轮1和后轮2两者,而不是设置在前轮1。由此,能够提高牵引能力、爬坡能力。
[0030]在竖管12的后表面安装支架17,由支架17支承电池6。电池6是储存向作为电动机的行驶马达4供给的电力的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从电池6向行驶马达4供给的电力由未图示的电力控制单元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车把14设置显示电池剩余容量、设定车速等车辆信息的显示部,并以能够由用户PS操作的方式设置指示主电源的开关的启动开关、输入行驶指令的加速杆等,省略图示。需要说明的是,电池6还可以配置在竖管12的内部,也可以配置在主车架11内等其他结构构件的内部或周边。例如还可以配置于踏板25前方的倾斜部28。
[0031]后车架20具有沿着中心线CL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大致矩形框状的主车架
21、与主车架21交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大致矩形框状的前后一对横车架22、在主车架21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呈大致矩形框状的左右一对侧车架23。主车架21在比前侧的主车架11靠下方的位置,向前方以上行坡度(前高后低)与轴线CL2大致平行地倾斜地延伸。后侧的主车架21与水平线(路面3)的夹角比前侧的主车架11与水平线的夹角小。需要说明的是,主车架11等车架构件还可以是不是直线状。例如还可以将管弯曲来构成,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来构成。因此,主车架11、21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以上所述。
[0032]在主车架21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分别接合前后一对横车架22。前后横车架22以距离路面3的高度彼此相同的方式例如切开主车架21的底面的一部分地安装在主车架21。在前后横车架22的底面分别设置左右一对大致
“コ”
字状的缺口,左右侧车架23与该缺口嵌合,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左右侧车架23的后端部分别设置后轮支承部24,由后轮支承部24将后轮2的旋转轴2a支承得能够旋转。
[0033]在前后横车架22的上表面于主车架21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板材的踏板(脚蹬)25。左右踏板25构成供站立姿势的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一个前轮,其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上;两个后轮,其配置于所述中心线的左右两侧;转向部,其配置于所述前轮的上方;载置部,其载置乘员的脚;第一构件,其以所述前轮能够旋转且能够由所述转向部进行转向的方式支承所述前轮;第二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后方,且以左右两个所述后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后轮;以及连结部,其以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能够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所述载置部设置为被所述第二构件支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设置为,由于乘员的自重而作用于所述载置部的载荷点在俯视下位于将所述前轮的接地点和所述左右一对后轮各自的接地点连结起来的区域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为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心线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载置部,所述左右一对载置部上的所述载荷点设置为分别在俯视下位于所述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设置为所述轴线向后方以下行坡度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的直径比所述后轮的直径大。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设置为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虚拟平面上,所述载荷点位于比所述轴线靠下方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庸太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闪电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