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720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包括耳料盒单元、极耳顶升单元和极耳对位单元,耳料盒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活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上端面的极耳限位块,四个极耳限位块组成耳料盒,极耳交错叠放耳料盒内,第一安装板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极耳顶升板;极耳顶升单元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通过第一支柱固定在第二安装板上方的料盒承托板,料盒承托板的上端面活动设置有与所述极耳顶升板固定连接的极耳顶升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四个极耳限位块,能够在上料前主动调节耳料盒的尺寸,减小极耳与耳料盒之间的间隙,耳料盒中的极耳通过吸盘吸附抓取后,通过极耳对位单元精确对位,进一步消除了极耳与电芯焊接时的相对位置偏差。时的相对位置偏差。时的相对位置偏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极耳上料定位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根据软包锂电池进行铝塑膜热封工艺要求,对于焊有极耳的锂电池电芯,其极耳在上料前需在热封封头位置(同一位置的上下两面)贴有加热可熔化的极耳胶,从而在热压工序实现极耳与铝塑膜的热封。极耳由于其一侧上下表面贴有极耳胶,使得有极耳胶的一侧厚度大于另一侧,如图1。极耳在料盒中堆叠时,极耳胶一侧的厚度比另一侧大一倍之多,从而导致堆叠层数越多,倾斜越大的问题。如此,极耳容易在料盒中倾翻,且在吸附极耳上料时,容易出现吸盘无法吸附极耳的情况。
[0003]同时,料盒中的极耳通过吸盘吸附抓取后,由于极耳与料盒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如果直接放置到焊接台与电芯极片焊接时,其极耳与电芯的相对位置将会出现较大偏差,影响后续极耳贴绝缘胶及铝塑膜封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主要解决现有极耳上料装置缺乏极耳定位功能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包括:
[0007]耳料盒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端面的极耳限位块,四个所述极耳限位块组成耳料盒,极耳交错叠放所述耳料盒内,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极耳顶升板;
[0008]极耳顶升单元,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通过第一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方的料盒承托板,所述料盒承托板的上端面活动设置有与所述极耳顶升板固定连接的极耳顶升块;
[0009]极耳对位单元,包括第三安装板,以及通过第二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方的对位器安装板,所述对位器安装板两组对边的下端面分别与一组前后对位器和一组左右对位器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对位器安装板的上端面安装有对位台面,所述对位台面的中心位置用于置放从所述耳料盒单元吸附转移过来的极耳,所述对位台面的表面设置有十字型滑槽,所述前后对位器和所述左右对位器的自由端的高度大于所述对位台面的高度,且分别沿所述十字型滑槽的四条滑槽滑动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料盒单元还包括限位块调节板,所述限位块调节板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腰型槽,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限位块通过所述第一腰型槽固定在同一所述限位块调节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腰型槽垂直的第二腰型槽,所述限位块调节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腰型槽上。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设置有把手。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料盒承托板的下方设置有电机支撑板,所述电机支撑板的侧面水平设置有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的下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料盒承托板并通过轴承与所述极耳顶升块的其中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极耳顶升块的另一端与顶升导杆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顶升导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料盒承托板和所述电机安装板。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升导杆的末端设置有感应片,所述电机支撑板的侧面至少设置有一个与所述感应片匹配的顶升位置传感器。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安装板上设置有直线轴承,所述顶升导杆的外壁沿所述直线轴承滑动。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料盒承托板的两侧设置有镜像对称的极耳到位开关。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套,所述料盒承托板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套匹配的定位销。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极耳顶升块的上端部设置无料开关,所述极耳顶升板的中部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无料开关的避让孔。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后对位器和所述左右对位器均为夹手气缸。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四个极耳限位块,能够在上料前主动调节耳料盒的尺寸,减小极耳与耳料盒之间的间隙,并且通过将极耳交错叠放耳料盒内,使得相邻两层极耳的极耳胶相互错开,避免了极耳堆叠后因厚度不一致而发生倾斜,然后再通过极耳顶升单元直接将极耳顶升到预定位置,初步解决了极耳吸附位置偏差的问题。同时,耳料盒中的极耳通过吸盘吸附抓取后,极耳先放置到极耳对位单元,通过极耳对位单元前后、左右两个方向的精确对位,进一步消除了极耳与电芯焊接时的相对位置偏差。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极耳上下两面贴有极耳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耳料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极耳顶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耳料盒单元和极耳顶升单元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极耳对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0027]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如图2所示,包括直接置放在极耳顶升单元2上表面的耳料盒单元1,以及独立在耳料盒单元1和极耳顶升单元2上之外的极耳对位单元3。其中:
[0028]如图3所示,耳料盒单元1包括第一安装板101,以及活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01上端面的极耳限位块102,单个极耳限位块102可采用角钢,四个极耳限位块102组成耳料盒,极耳4交错叠放耳料盒内,第一安装板101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极耳顶升板103;需要说明的是:“极耳4交错叠放”:不特指“交错”,任何可实现极耳胶错开、避开的结构,如颠倒堆叠、相反堆叠等具有避免外极耳在料盒堆叠时发生倾斜的结构。
[0029]如图4所示,极耳顶升单元2包括第二安装板201,以及通过第一支柱202固定在第二安装板201上方的料盒承托板203,料盒承托板203的上端面活动设置有与极耳顶升板103固定连接的极耳顶升块204;组合后的耳料盒单元1和极耳顶升单元2如图5所示。
[0030]如图6所示,极耳对位单元3包括第三安装板301,以及通过第二支柱302固定在第三安装板301上方的对位器安装板303,对位器安装板303两组对边的下端面分别与一组前后对位器304和一组左右对位器305的固定端固定连接,对位器安装板303的上端面安装有对位台面306,对位台面306的中心位置用于置放从耳料盒单元1吸附转移过来的极耳4,对位台面306的表面设置有十字型滑槽307,前后对位器304和左右对位器305的自由端的高度大于对位台面306的高度,且分别沿十字型滑槽307的四条滑槽滑动连接。
[0031]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料盒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端面的极耳限位块,四个所述极耳限位块组成耳料盒,极耳交错叠放所述耳料盒内,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中部活动安装有极耳顶升板;极耳顶升单元,包括第二安装板,以及通过第一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方的料盒承托板,所述料盒承托板的上端面活动设置有与所述极耳顶升板固定连接的极耳顶升块;极耳对位单元,包括第三安装板,以及通过第二支柱固定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上方的对位器安装板,所述对位器安装板两组对边的下端面分别与一组前后对位器和一组左右对位器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对位器安装板的上端面安装有对位台面,所述对位台面的中心位置用于置放从所述耳料盒单元吸附转移过来的极耳,所述对位台面的表面设置有十字型滑槽,所述前后对位器和所述左右对位器的自由端的高度大于所述对位台面的高度,且分别沿所述十字型滑槽的四条滑槽滑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料盒单元还包括限位块调节板,所述限位块调节板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腰型槽,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限位块通过所述第一腰型槽固定在同一所述限位块调节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腰型槽垂直的第二腰型槽,所述限位块调节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腰型槽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自动上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学杰徐腾飞沈能标陆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