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辐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715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碳纤维辐条,包括碳纤维材质的辐条本体、牙帽和帽头,辐条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牙帽上形成有第一插接孔,帽头上形成有第二插接孔,牙帽通过第一插接孔与第一插接端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一端上,帽头通过第二插接孔与第二插接端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的另一端上,且第一插接孔与第一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与第二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有胶粘剂,且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胶粘剂粘接强度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相应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能够增加牙帽和帽头与辐条本体的粘接面积及产生防退止挡作用,进而提升连接处的粘接强度。接强度。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辐条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轮圈
,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辐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一种碳纤维辐条由长条状的碳纤维辐条本体和插接固定于碳纤维辐条本体两端的金属材质的牙帽和帽头组成,并且,在牙帽和帽头与碳纤维辐条本体的插接配合连接处涂覆有胶粘剂,通过胶粘剂对牙帽和帽头与碳纤维辐条本体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定,但该类胶合固定方式对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要求较高,使得普通的胶粘剂难以满足粘接要求,进而需要使用特定的高强度粘接剂,导致可替换使用的胶粘剂的种类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辐条,其主要解决的是现有使用胶粘剂将牙帽和帽头胶合固定到碳纤维辐条本体的碳纤维辐条结构其对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碳纤维辐条,包括碳纤维材质的辐条本体、牙帽和帽头,辐条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牙帽上形成有第一插接孔,帽头上形成有第二插接孔,牙帽通过第一插接孔与第一插接端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一端上,帽头通过第二插接孔与第二插接端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的另一端上,且第一插接孔与第一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与第二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有胶粘剂,且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胶粘剂粘接强度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
[0006]进一步,第一插接孔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一插接端的外径,第二插接孔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二插接端的外径,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呈光杆状结构,且第一凸筋凸出于第一插接孔的内壁,第二凸筋凸出于第二插接孔的内壁。
[0007]进一步,第一凸筋于第一插接孔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第二凸筋于第二插接孔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
[0008]进一步,第一插接孔的内孔径与第一插接端的外径相适配,第二插接孔的内孔径与第二插接端的外径相适配,以使第一插接端和第二插接端能够分别适配地插接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内,且第一插接孔的中心处设置有一朝开口端凸伸的第一插杆,第二插接孔的中心处设置有一朝开口端凸伸的第二插杆,第一插接端的中心处开设有与第一插杆对应设置的第一凹孔,第二插接端的中心处开设有与第二插杆对应设置的第二凹孔,当第一插接端在第一插接孔内插接到位后,第一插杆适配地嵌入到第一凹孔中,以使牙帽与第一插接端之间形成双重插接配合定位结构,而当第二插接端在第二插接孔内插接到位后,第二插杆适配嵌入到第二凹孔中,以使帽头与第二插接端之间形成双重插接配合定位结构,且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分别形成于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的周壁上。
[0009]进一步,第一凹孔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一插杆的杆径,第二凹孔的内孔径略大于第
二插杆的杆径。
[0010]进一步,第一凸筋于第一插杆的周壁上呈螺旋状设置,第二凸筋于第二插杆的周壁上呈螺旋状设置。
[0011]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所述的碳纤维辐条中,通过在牙帽的第一插接孔内设置第一凸筋,并且在帽头的第二插接孔内设置第二凸筋,当在第一插接孔与第一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与第二插接端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胶粘剂且待胶粘剂固化后,通过相应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能够增加牙帽和帽头与辐条本体的粘接面积,进而提升连接处的粘接强度,同时,通过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还能够对牙帽和帽头产生防退止挡作用,相比于现有光滑状的插孔内壁,可以大大提升牙帽和帽头与辐条本体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碳纤维辐条结构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碳纤维辐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碳纤维辐条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碳纤维辐条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0016]图4是图3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1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碳纤维辐条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碳纤维辐条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0019]图7是图6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20]标号说明:
[0021]1、辐条本体,2、牙帽,3、帽头,4、胶粘剂,11、第一插接端,12、第二插接端,21、第一插接孔,22、第一凸筋,23、第一插杆,31、第二插接孔,32、第二凸筋,33、第二插杆,111、第一凹孔,121、第二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一
[0025]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4,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碳纤维辐条,包括碳纤维材质的辐条本体1、牙帽2和帽头3,辐条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接端11和第二插接端12,牙帽2上形成有第一插接孔21,帽头3上形成有第二插接孔31,牙帽2通过第一插接孔21与第一插接端11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1一端上,帽头3通过第二插接孔31与第二插接端12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1的另一端上,且第一插接孔21与第一插接端11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31与第二插接端12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有胶粘剂4,且第一插接孔21和第二插接孔31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胶粘剂4粘接强度的第一凸筋22和第二凸筋3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牙帽2的第一插接孔21内设置第一凸筋22,并且在帽头3的第二插接孔31内设置第二凸筋32,当在第一插接孔21与第一插接端11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31与第二插接端12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胶粘剂4且待胶粘剂固化后,通过相应的第一凸筋22和第二凸筋32能够增加牙帽2和帽头3与辐条本体1的粘接面积,进而提升连接处的粘接强度,同时,通过第一凸筋22和第二凸筋32还能够对牙帽2和帽头3产生防退止挡作用,相比于现有光滑状的插孔内壁,可以大大提升牙帽2和帽头3与辐条本体1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碳纤维辐条结构的使用稳定性。
[0026]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4,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孔21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一插接端11的外径,第二插接孔31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二插接端12的外径,第一插接端11和第二插接端12呈光杆状结构,且第一凸筋22凸出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壁,第二凸筋32凸出于第二插接孔31的内壁。
[0027]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4,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第一凸筋22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第二凸筋32于第二插接孔31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凸筋2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辐条,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材质的辐条本体(1)、牙帽(2)和帽头(3),辐条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插接端(11)和第二插接端(12),牙帽(2)上形成有第一插接孔(21),帽头(3)上形成有第二插接孔(31),牙帽(2)通过第一插接孔(21)与第一插接端(11)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1)一端上,帽头(3)通过第二插接孔(31)与第二插接端(12)的插接配合连接在辐条本体(1)的另一端上,且第一插接孔(21)与第一插接端(11)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插接孔(31)与第二插接端(12)的接触面之间均填充有胶粘剂(4),且第一插接孔(21)和第二插接孔(31)内分别设置有用于提高胶粘剂(4)粘接强度的第一凸筋(22)和第二凸筋(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辐条,其特征在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一插接端(11)的外径,第二插接孔(31)的内孔径略大于第二插接端(12)的外径,第一插接端(11)和第二插接端(12)呈光杆状结构,且第一凸筋(22)凸出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壁,第二凸筋(32)凸出于第二插接孔(31)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辐条,其特征在于:第一凸筋(22)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第二凸筋(32)于第二插接孔(31)的内壁上呈螺旋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辐条,其特征在于:第一插接孔(21)的内孔径与第一插接端(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笔李芳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纬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