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6684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交叉轨道(1)的中间交叉区域(2)内设置有旋转的换向轨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轨道(1)朝向交叉区域(2)的一端下部凸起设置有限位块(1.4),且限位块(1.4)位于换向轨道(3)的旋转路径上,所述交叉轨道(1)朝向交叉区域(2)的端面设置有弧形对接槽(1.1),所述换向轨道(3)的两端端面均设置有与弧形对接槽(1.1)匹配的弧形对接凸起(3.1);所述弧形对接槽(1.1)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一(1.2),所述弧形对接凸起(3.1)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三(3.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具有换向平稳、可靠的优点。可靠的优点。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机械化方式实现自动换向的节点结构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轨道发生交叉时,一般采用如中国专利CN203767506U公开的“一种绝缘型垂直交叉轨道连接装置”,其在交叉轨道的交叉区域的中心设置一小段可双向同行的过渡换向导轨,从而使得行走于两个轨道方向上的小车互不干扰。但是,该方式存在一严重不足,即过渡换向导轨与交叉轨道之间存在空隙,因此小车驶过的时候车轮将与两段轨道发生碰撞,不但影响其使用寿命,且导致小车颠簸,而在铁水包输送、新能源电池组件配送过程中,需要小车保持绝对的平稳。
[0003]为此,有中国专利CN106540452A开发了“一种轨道换向装置”,其将换向导轨设置于旋转形式,并且换向导轨旋转后与交叉轨道对接形成一条完整的轨道,从而保证小车经过时不会发生碰撞,保证了小车运行的稳定性;但是其换向轨道的换向采用旋转动力机构驱动,因此需要配备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才能实现自动换向;但是如今随着车间内轨道系统的复杂化,轨道交叉点多少数十、甚至数百,将使得旋转动力机构的电气控制逻辑异常复杂、且需要各类传感器配合探测,不但极大的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出错率,不利于构建智能化车间。
[0004]为此,中国专利CN202830653U公开了“轨道交通交叉路段导轨随动换向装置
”ꢀ
,该装置采用机械控制方式实现自动换向,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该方式存在如下不足:

左右辅助导向块容易与换向轨道发生干涉,当换向轨道和交叉轨道没有完全对齐时,左右辅助导向块在运行过程中将与换向轨道的端面发生碰撞,碰撞后可能使得交叉轨道复位,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小车脱轨,因此其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的存在,轨道小车的轨道轮与轨道之间的接触一定不会是理想接触,必然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在位于轨道小车前端的轨道轮在经过交叉轨道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偏移,从而导致交叉轨道被推动发生偏移,使得位于轨道小车后端的后轨道轮经过时与交叉轨道发生碰到,此时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发生翻车现象,严重制约了其安全性能。

由于采用撞击方式对交叉轨道的转动提供动力,而撞击的力度与轨道小车的车速有关,属于不可能因素,因此当左右辅助导向块撞击力过大时,会使得交叉轨道偏转过渡,或者发生回弹导致反复震荡,从而影响其运行稳定性。
[0005]综上所述,本公司研发了一种基于机械方式的换向更为平稳、可靠的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换向平稳、可靠的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及装置。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交叉轨道的中间交叉区域内设置有旋转的换向轨道,所述交叉轨道朝向交叉区域的一端下部凸起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位于换向轨道的旋转路径上,所述交叉轨道朝向交叉区域的端面设置有弧形对接槽,所述换向轨道的两端端面均设置有与弧形对接槽匹配的弧形对接凸起;所述弧形对接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一,所述弧形对接凸起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三。
[0009]优选的,交叉轨道和换向轨道均安装于底座上。
[0010]优选的,交叉轨道远离交叉区域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二。
[0011]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装置,包含有交叉轨道,交叉轨道的中间交叉区域内设置有旋转的换向轨道,轨道小车通过底部的轨道轮行走于交叉轨道或换向轨道上,轨道轮的前方和后方均设置有引导轮,引导轮与交叉轨道或换向轨道的侧面滚动接触,且两个引导轮分别位于轨道轮的两侧。
[0012]优选的,轨道轮通过其轮面上的环形槽骑行于交叉轨道或换向轨道上,所述交叉轨道朝向交叉区域的端面设置有弧形对接槽,所述换向轨道的两端端面均设置有与弧形对接槽匹配的弧形对接凸起;所述弧形对接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一,交叉轨道的另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二;所述弧形对接凸起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三。
[0013]优选的,所述交叉轨道朝向交叉区域的一端下部凸起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位于换向轨道的旋转路径上。
[0014]本技术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装置的使用过程为:
[0015]轨道轮先驶入交叉轨道,在此过程中轨道轮的环形槽嵌入交叉轨道的轨道面上,由于引导坡面二的存在,轨道轮的轮面上的环形槽的槽内壁在引导坡面二的引导下慢慢与交叉轨道的轨道面的两侧相接触;
[0016]接着,轨道轮前方一侧的引导轮与换向轨道相接触后,若引导轮的轮面与换向轨道的侧面相接触,引导轮直接推动换向轨道顺时针旋转换向直至交叉轨道和换向轨道位于一直线上,且换向轨道的弧形对接凸起旋转嵌入交叉轨道的弧形对接槽内实现轨道间的无缝对接;若引导轮的轮面与换向轨道的端面一侧接触,引导轮顺着换向轨道端面一侧的引导坡面一滚动至换向轨道的侧面后继续前行对换向轨道进行推动换向,直至换向轨道的弧形对接凸起旋转嵌入交叉轨道的弧形对接槽内实现轨道间的无缝对接;且换向轨道被推动旋转到位后位于前方的引导轮与对面的交叉轨道的限位块实现对换向轨道的限位,防止其晃动;
[0017]随后,轨道轮开始驶上换向轨道,当其当与换向轨道接触的时候,轨道轮的环形槽的内壁在引导坡面三的引导和过渡下骑行上换向轨道,并且由于此时引导轮仍然与换向轨道的侧面滚动接触,保证轨道轮能够精确顺滑的骑上换向轨道;
[0018]然后,当轨道轮全部驶上换向轨道后,前后方的引导轮位于轨道轮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交叉轨道的左右侧面滚动接触, 从而使得轨道轮保持绝对的稳定前后前行;
[0019]最后,当轨道轮驶下换向轨道后,位于后方另一侧的引导轮与原交叉轨道上的限位块继续对换向轨道进行限位,防止换向轨道发生偏移,使得后方驶入的轨道轮驶入能够更为舒畅。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技术在每个轨道轮的前后均设置有引导轮,通过引导轮与换向轨道端部两侧的引导坡面三的配合,保证了换向的顺畅性,不会造成卡滞和碰撞;同时每个轨道轮前后设置的引导轮分别位于轨道轮的两侧,且轨道轮中心轴所在垂直面与前后两个轨道轮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交叉轨道的长度,从而使得当轨道轮经过交叉轨道的过程中,轨道轮的轮槽内侧壁和引导轮分别在交叉轨道的两侧对交叉轨道进行限位,避免其发生偏移,保证了前后轨道轮经过时,交叉轨道的对其度(且每个轨道轮的前后均设置有引导轮,保证了每个轨道轮经过交叉轨道时具有可靠的稳定性,使得其运行极为平稳)。最后,通过限位块对旋转的交叉轨道进行限位,防止其转向过头,并且与在轨道轮两侧左右交错设置的引导轮相配合,保证其双向运行的稳定不卡滞(如果引导轮设置有同一侧,将导致对向轨道转向后,本向车道有一方向处于无法推动交叉轨道的情况下,而交错设置在限制交叉轨道偏转在90
°
范围的前提下,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交叉轨道(1)的中间交叉区域(2)内设置有旋转的换向轨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轨道(1)朝向交叉区域(2)的一端下部凸起设置有限位块(1.4),且限位块(1.4)位于换向轨道(3)的旋转路径上,所述交叉轨道(1)朝向交叉区域(2)的端面设置有弧形对接槽(1.1),所述换向轨道(3)的两端端面均设置有与弧形对接槽(1.1)匹配的弧形对接凸起(3.1);所述弧形对接槽(1.1)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一(1.2),所述弧形对接凸起(3.1)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三(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其特征在于:交叉轨道(1)和换向轨道(3)均安装于底座(30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节点,其特征在于:交叉轨道(1)远离交叉区域(2)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引导坡面二(1.3)。4.一种交叉轨道自动换向装置,包含有交叉轨道(1),交叉轨道(1)的中间交叉区域(2)内设置有旋转的换向轨道(3),轨道小车通过底部的轨道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其忠祝文君马银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鼎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