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599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和车辆。该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包括:第一安装板、调节板、上管柱、调节机构和吸能机构,调节机构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调节部,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一调节部沿第一方向移动,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块和吸能带,吸能块固定连接调节板和第一调节部,吸能块内设有弯曲延伸的吸能槽,在调节板所受到的冲击力达到预设阈值时,吸能槽能够沿第一方向在吸能带上移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在发生碰撞时,上管柱、调节板和吸能槽能够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移动,吸能槽可使吸能带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吸能带还可防止上管柱和调节板向下掉落,以减轻驾驶员受伤程度,提升转向管柱的安全性能。提升转向管柱的安全性能。提升转向管柱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和其上的方向盘容易对伤害驾驶员。
[0003]在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在碰撞时可通过溃缩吸能结构来保护驾驶员,但现有的溃缩吸能结构较为复杂、装配和维修成本较高,并且在发生碰撞时,溃缩吸能结构可能导致转向管柱下落,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在发生碰撞时可减轻驾驶员受伤程度,提升转向管柱的安全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管柱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包括:第一安装板和调节板,所述调节板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上管柱,所述上管柱与所述调节板固定;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调节部,所述驱动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吸能机构,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块和吸能带,所述吸能块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板和所述第一调节部,所述吸能块内设有弯曲延伸的吸能槽,所述吸能带的一端穿过所述吸能槽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固定,所述吸能带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调节板所受到的冲击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吸能槽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吸能带上移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在发生碰撞时,上管柱、调节板和吸能槽能够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移动,吸能槽可使吸能带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吸能带还可防止上管柱和调节板向下掉落,以减轻驾驶员受伤程度,提升转向管柱的安全性能。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块包括本体部和连接臂,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调节板固定,所述吸能槽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所述连接臂还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本体部的连接处设有削弱结构,所述削弱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朝向所述调节板的一侧,在所述调节板所受到的冲击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连接臂在所述削弱结构处分离,且所述本体部沿所述吸能带移动。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削弱结构包括减薄槽,所述减薄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调节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削弱结构包括多个削弱孔,所述多个削弱孔的排布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调节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板设有安装凹槽,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安装凹槽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吸能槽设于所述第一分部,所述吸能槽具有设于所述第一分部的侧面的侧进出口,所述第二分部适于与所述第一分部固定连接以封堵所述侧进出口,其中,所述第一分部的侧面垂直于所述吸能槽。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第二分部中的一个设有定位销,另一个设有适于与所述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所述第一调节部为螺母,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盒和第一丝杠,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盒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所述驱动盒与所述驱动电机、所述第二丝杠和所述第一丝杠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盒和所述第一丝杠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驱动电机还驱动所述驱动盒在所述第二丝杠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带为钢带。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管柱。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在发生碰撞时,上管柱、调节板和吸能槽能够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移动,吸能槽可使吸能带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吸能带还可防止上管柱和调节板向下掉落,以减轻驾驶员受伤程度,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向管柱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在吸能机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机构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块的爆炸图;
[0023]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能带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第一安装板1、调节板2、上管柱3、调节机构4、驱动电机41、第一被动齿轮42、第二被动齿轮43、第一丝杠44、第一调节部45、第二丝杠46、吸能机构5、吸能块51、本体部511、吸能槽5111、第一分部5112、第二分部5113、侧进出口5114、定位销5115、定位孔5116、第一安装台5117、第三安装孔5118、第二安装台5119、第四安装孔5120、连接臂512、第一安装孔5121、削弱结构513、吸能带52、固定段521、安装段522、自由段523、第二安装板6、紧固件9、转向管柱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下面结合图1

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10。...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板和调节板,所述调节板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上管柱,所述上管柱与所述调节板固定;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调节部,所述驱动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吸能机构,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吸能块和吸能带,所述吸能块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板和所述第一调节部,所述吸能块内设有弯曲延伸的吸能槽,所述吸能带的一端穿过所述吸能槽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固定,所述吸能带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调节板所受到的冲击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吸能槽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吸能带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块包括本体部和连接臂,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调节板固定,所述吸能槽设于所述本体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所述连接臂还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本体部的连接处设有削弱结构,所述削弱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调节部的朝向所述调节板的一侧,在所述调节板所受到的冲击力达到预设阈值时,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连接臂在所述削弱结构处分离,且所述本体部沿所述吸能带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削弱结构包括减薄槽,所述减薄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调节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削弱结构包括多个削弱孔,所述多个削弱孔的排布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福海丁磊罗力心卞建峰马祖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