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电机控制方法及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2551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电机控制方法及升降装置,包括:继电器JD1、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输入端Vin1、输入端Vin2;PNP三极管Q1和NPN三极管Q2并列连接;继电器JD1包括: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继电器JD1包括: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连接端CN2处设置有瞬态抑制二极管D2。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控制板内部增加过流装置,靠电流的变化来控制上极限和下极限的位置,相比于信号控制,过流PCB板的结构要简单许多,也不需要控制程序;相比于开关,安装结构要简单很多,过流切停相对比两者,成本大幅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电机控制方法及升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电机控制方法及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电动升降桌都是靠信号或者开关去控制升降桌的上极限和下极限。靠信号去切停的话就必须在马达或者传动结构上去加电子元器件以及控制程序里面去加程序控制,成本偏高;靠开关的话必须在结构中增加上极限开关和下极限开关,极大的增加了安装成本。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公开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电机控制方法及升降装置,可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继电器JD1、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输入端Vin1、输入端Vin2;所述PNP三极管Q1和NPN三极管Q2并列连接;所述继电器JD1包括: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常闭触点连接有常闭支路,所述常闭支路连接在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上,所述常闭支路上依次连接有连接端CN2和并联电阻,所述连接端CN2和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3,所述连接端CN2连接外置电机;所述常开触点连接有常开支路,所述常开支路连接在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上,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常开触点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连接有无极性电解电容C2;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连接有无极性电解电容C1;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输入端Vin1连接;所述输入端Vin2连接在所述并联电阻与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所述输入端Vin1和第二触点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1。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CN2处设置有瞬态抑制二极管D2。
[0007]进一步地,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之间设置有贴片二极管D3,所述NPN三极管Q2与所述第一触点之间设置有贴片二极管D4。
[0008]进一步地,一种电机控制方法,采用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结构,步骤包括:开启所述输入端Vin1,所述外置电机转动,电流方向由所述输入端Vin1流向所述输入端Vin2,所述外置电机转动至堵转电流持续增大至导通所述NPN三极管Q2,所述继电器JD1导通所述常开
支路;开启所述输入端Vin2,所述外置电机转动相反,电流方向由所述输入端Vin2流向所述输入端Vin1,所述外置电机转动至堵转电流持续增大至导通所述PNP三极管Q1,所述继电器JD1导通所述常开支路。
[0009]进一步地,电流方向由所述输入端Vin1流向所述输入端Vin2的过程和所述电流方向由所述输入端Vin2流向所述输入端Vin1的过程中所述电流还流过瞬态抑制二极管D2。
[0010]进一步地,导通所述PNP三极管Q1的过程还导通贴片二极管D3,导通PNP三极管Q1的过程还导通贴片二极管D4。
[0011]进一步地,一种升降装置,包括:传动结构、电机、架体结构和手控器;所述架体结构包括:托板、连接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托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套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杆外,且内部安装有可沿自身轴转动的升降杆,外部设有螺纹,所述第二支撑杆内固定设有螺母,所述升降杆与螺母组成丝杆组件;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架体结构上,为所述传动结构提供动力;所述传动结构为所述升降杆传递提供轴向转动力;所述手控器控制所述电机工作。
[0012]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传动杆;所述传动杆连接所述电机转轴,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升降杆靠近所述传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杆靠近所述升降杆一端,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手控器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通过电路连接外置插头和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控制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状态。
[0014]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在控制板内部增加过流装置,靠电流的变化来控制上极限和下极限的位置,相比于信号控制,过流PCB板的结构要简单许多,也不需要控制程序;相比于开关,安装结构要简单很多,过流切停相对比两者,成本大幅度降低。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电机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电机控制方法示意图;图3为升降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手持器的整体示意图;图6为手持器的正视图;图7为手持器与升降装置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10、插头;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杆;20、升降装置;2、托板;3、升
降杆;4、连接板;5、电机;6、传动杆;7、传动结构;71、第一齿轮;72、第二齿轮;8、手控器;81、第一开关;82、第二开关;83、第一连接端;84、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9]如图1所示,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包括:继电器JD1、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输入端Vin1、输入端Vin2;PNP三极管Q1和NPN三极管Q2并列连接;继电器JD1包括: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常闭触点连接有常闭支路,常闭支路连接在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上,常闭支路上依次连接有连接端CN2和并联电阻,连接端CN2和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3,连接端CN2连接外置电机;常开触点连接有常开支路,常开支路连接在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上,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常开触点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2,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JD1、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输入端Vin1、输入端Vin2;所述PNP三极管Q1和NPN三极管Q2并列连接;所述继电器JD1包括:常闭触点、常开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常闭触点连接有常闭支路,所述常闭支路连接在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上,所述常闭支路上依次连接有连接端CN2和并联电阻,所述连接端CN2和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3,所述连接端CN2连接外置电机;所述常开触点连接有常开支路,所述常开支路连接在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上,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常开触点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2,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连接有无极性电解电容C2;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连接有无极性电解电容C1;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输入端Vin1连接;所述输入端Vin2连接在所述并联电阻与所述PNP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所述输入端Vin1和第二触点之间连接有贴片电阻R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控制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CN2处设置有瞬态抑制二极管D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机控制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触点之间设置有贴片二极管D3,所述NPN三极管Q2与所述第一触点之间设置有贴片二极管D4。4.一种电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结构,步骤包括:开启所述输入端Vin1,所述外置电机转动,电流方向由所述输入端Vin1流向所述输入端Vin2,所述外置电机转动至堵转电流持续增大至导通所述NP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春荣赵振普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久正人体工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