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和车载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072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和车载空调,旨在解决现有车载空调的风道难以对换热器和风机进行保护且组装步骤繁琐,并且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漏至驾驶室或车厢内的问题。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风道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连接到位的情况下能够共同形成容纳腔,容纳腔设置成能够容纳车载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风机,风道组件上设置有与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相连通的排水结构和排水口,排水结构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排水结构设置成能够将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口排至容纳腔外部,以便简化装配过程,在保护换热器和风机的同时防止冷凝水泄漏。的同时防止冷凝水泄漏。的同时防止冷凝水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和车载空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载空调
,具体提供一种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和车载空调。

技术介绍

[0002]车载空调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风机及必要的控制部件构成,用于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给乘员提供舒适环境的空调系统。
[0003]现有车载空调的风道一般只能够进行传递风的作用,难以对换热器和风机进行保护,随着车载空调使用时间的推移,零部件容易老化,在车辆急刹车或整车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换热器和风机进行保护,在惯性的作用下容易损坏换热器和风机,进而缩短车载空调的使用寿命,且风道的安装零件众多,组装步骤繁琐,不利于人工操作,并且现有车载空调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漏至驾驶室内或车厢内,给用户造成不佳的体验感。
[0004]综上所述,现有车载空调器的风道难以对换热器和风机进行保护且组装步骤繁琐同时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漏至驾驶室或车厢内。
[0005]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和车载空调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载空调器的风道难以对换热器和风机进行保护且组装步骤繁琐,并且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漏至驾驶室或车厢内的问题。
[0007]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连接到位的情况下能够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成能够容纳所述车载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风机;所述风道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相连通的排水结构和排水口,所述排水结构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排水结构设置成能够将所述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排至所述容纳腔外部。
[0008]在上述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多个支撑构件,所述凹槽和所述支撑构件共同组成所述排水结构,所述支撑构件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抵接相连。
[0009]在上述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构件,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共同设置成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到位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保持预设距离。
[0010]在上述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设置成能够将所述排水结构内溢出的水排至所述容纳腔外。
[0011]在上述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共同设置成能够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
[0012]在上述风道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壳体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限位构件。
[0013]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载空调,所述车载空调包括底盘、顶盖和风道组件;所述底盘和所述顶盖相连以共同形成所述车载空调的外壳,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车载空调的室内侧,所述风道组件为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
[0014]在上述车载空调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设置成能够将所述车载空调的室内侧和室外侧分隔开。
[0015]在上述车载空调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载空调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盘相连且设置成能够接收所述排水口排出的水。
[0016]在上述车载空调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载空调还包括相连的泵装置和排水管路,所述泵装置和所述接水盘相连,所述泵装置设置成能够将所述接水盘内的水通过所述排水管路排出至车外。
[001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连接到位的情况下能够共同形成容纳腔,且容纳腔设置成能够容纳车载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风机,以对室内换热器和风机起到保护的作用,在车辆急刹车或者整车受到冲击时,在惯性的作用下,防止室内换热器和风机受到损坏,进一步延长车载空调的使用寿命;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设置,省却复杂的风道的组装工序,便于装配;通过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相连通的排水结构和排水口,且排水结构位于风道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排水结构能够将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口排至容纳腔外部,防止冷凝水由进风口或出风口漏至驾驶室或车厢内。
[0018]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凹槽的设置以及凹槽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构件,在能够对室内换热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方便冷凝水的排出。
[001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的设置,能够使得室内换热器和进风口之间保持预设距离,进一步防止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进风口进入驾驶室或车厢内。
[0020]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的设置能够将容纳腔分隔呈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用于保护室内换热器,第二腔体用于保护风机,提升风道组件对室内换热器和风机的保护性能。
[0021]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在第二壳体的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三限位构件,能够进一步提升风道组件的安全性。
[0022]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分隔构件的设置能够将车载空调的室内侧和室外侧分隔开,能够提升车载空调的换热性能,同时防止室外侧的水流至室内侧。
[0023]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接水盘的设置,能够接收风道组件内排出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组件的结构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壳体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壳体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壳体的第三视角结构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壳体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壳体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空调的爆炸结构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安装到位后的内部结构图;
[0033]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空调的第一壳体安装到位后的内部结构第一视角图;
[0034]图10是图9中部分结构放大图;
[0035]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空调的第一壳体安装到位后的内部结构第二视角图;
[0036]图12是图11中部分结构放大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顶盖;
[0039]2、底盘;
[0040]3、第一壳体;310、进风口;311、出风口;312、凹槽;313、支撑构件;314、溢流孔;315、挡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空调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连接到位的情况下能够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成能够容纳所述车载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风机;所述风道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相连通的排水结构和排水口,所述排水结构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排水结构设置成能够将所述室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排水口排至所述容纳腔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多个支撑构件,所述凹槽和所述支撑构件共同组成所述排水结构,所述支撑构件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抵接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构件,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多个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共同设置成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到位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保持预设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设置成能够将所述排水结构内溢出的水排至所述容纳腔外。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宇樊明月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