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9883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属于煤矿井下双向驾驶技术领域。该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发动机上的液压泵,液压泵后部连接溢流阀、行程控制阀、车顶升降控制阀、防爆电磁阀、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先导卸荷阀,行程控制阀后接操纵平台移动油缸,车顶升降控制阀后接车顶升降油缸,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后接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本发明专利技术控制系统可应用于煤矿井下防爆车辆的独立驾驶单元上,该控制系统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实现了占用整车空间小、便于驾驶员进行操作的目的;该控制系统完全满足了车辆的双向驾驶操纵需求,并对其特殊功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实现了功能自动化及操控自适应调节的目的。现了功能自动化及操控自适应调节的目的。现了功能自动化及操控自适应调节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矿井下双向驾驶
,具体是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各现代化矿井对无轨辅助运输方式都很认可,但由于在某些矿井,由于受井下巷道空间狭小的限制,防爆车辆在狭小巷道空间内转向行驶较为困难,虽井下开掘有适应车辆掉头、避让的硐室,但也提高了煤矿生产成本,影响了运输效率。为适应这种特殊工况,各矿对无轨胶轮车的外形尺寸、驾驶操纵方式等都有严格要求,不仅车辆本身外形尺寸要满足设计要求,而且同时要具备双向驾驶功能,尽量避免在狭窄巷道内掉头,如果在这些防爆车辆上再设计双驾驶室,每个驾驶室内还得配套对应的操纵平台及座椅,这样就大大的地压缩了驾驶操纵空间,严重影响了司机操纵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包括液压泵、溢流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车顶升降控制阀、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先导卸荷阀和防爆电磁阀;液压泵安装在发动机上,液压泵后部连接溢流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车顶升降控制阀、防爆电磁阀、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先导卸荷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后接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用于控制驾驶室内操纵平台的前、后移动;车顶升降控制阀后接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用于控制车顶的上、下移动;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后接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用于控制信号灯的转动。
[0006]应用本专利技术控制系统的车辆具体为:为了保证车辆的小尺寸要求,首先,车辆上仅设置一个驾驶室,并且驾驶室内仅设置一套操纵平台,该操纵平台与车体之间采用滑动连接,即操纵平台可在驾驶室内进行前、后滑动,驾驶室内位于操纵平台的前后方可设置对应的驾驶座椅;这样,当车辆向前行驶时,可将操纵平台向前滑动,空出后方空间并作为临时驾驶室,司机坐于后方驾驶座椅并面超前,通过操纵平台操纵车辆向前行驶;同理,当车辆向后行驶时,可将操纵平台向后滑动,空出前方空间并作为临时驾驶室,司机坐于前方驾驶座椅并面超后,通过操纵平台操纵车辆向后行驶。其次,将车辆的车顶设计成可升降式的,能够进一步的满足车辆小尺寸的要求,进一步的优化车辆结构。再次,为了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将车顶上的信号灯设计为可转动,即当车辆向前行驶时,信号灯朝前设置,当车辆向
后行驶时,信号灯通过转动朝后设置。本专利技术控制系统中的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用于对操纵平台前、后移动的控制,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用于对车顶上、下移动的控制,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用于对信号灯转动的控制。
[0007]进一步的,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和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均采用双向活塞杆油缸。
[0008]进一步的,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和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结构相同,包括缸筒和活塞杆,活塞杆设置于缸筒内腔中,活塞杆的中部设置有沿缸筒内腔反复移动的活塞,活塞杆的左、右端分别伸出至缸筒的左、右筒口外;缸筒的左筒口安装有左端盖、右筒口安装有右端盖,左端盖至活塞之间的腔体形成左腔、右端盖至活塞之间的腔体形成右腔,活塞杆上位于左端盖与活塞之间的杆段上套装有左腔复位弹簧、位于右端盖与活塞之间的杆段上套装有右腔复位弹簧,缸筒的左侧筒壁上设置有与左腔相通的左腔接头座、右侧筒壁上设置有与右腔相通的右腔接头座。
[0009]进一步的,缸筒与两端盖的连接采用螺纹连接,两端盖上均安装有O形密封圈;活塞上安装有活塞耐磨支撑环和缸筒密封,活塞耐磨支撑环位于中间位置、缸筒密封位于活塞耐磨支撑环的两侧;活塞杆与两端盖之间均安装有防尘环、O形密封圈、活塞杆耐磨支撑环、格莱圈和导向环,并且防尘环、O形密封圈、活塞杆耐磨支撑环、格莱圈和导向环由外到内依次设置。
[0010]进一步的,齿轮泵的出口分别连接到溢流阀的进口、先导卸荷阀的P口、行程控制阀Ⅰ的P1口、行程控制阀Ⅱ的P2口、车顶升降控制阀的P3口、防爆电磁阀的P5口以及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的P4口;
[0011]行程控制阀Ⅰ的A1口与行程控制阀Ⅱ的A2口连接,并连接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的TY1口及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的TY2口;B1口与行程控制阀Ⅱ的B2口连接,并连接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的TY3口及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的TY4口;T1口与行程控制阀Ⅱ的T2口、车顶升降控制阀的T3口、防爆电磁阀的T5口及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的T4口连接,并接回油箱;
[0012]车顶升降控制阀的A3口与防爆电磁阀的A5口连接,并连接到车顶升降油缸Ⅰ和车顶升降油缸Ⅱ的活塞腔;B3口与防爆电磁阀的B5口连接,并连接到车顶升降油缸Ⅰ和车顶升降油缸Ⅱ的活塞杆腔;
[0013]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的A4口连接到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的M1口;B4口连接到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的M2口;
[0014]先导卸荷阀的A口接回油箱,B口堵死。
[0015]本专利技术控制系统是为适应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述工况而特别设计的一款具备自适应功能的双向驾驶单元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可应用于煤矿井下防爆车辆的独立驾驶单元上,该控制系统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实现了占用整车空间小、便于驾驶员进行操作的目的;该控制系统完全满足了车辆的双向驾驶操纵需求,并对其特殊功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实现了功能自动化及操控自适应调节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此处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控制系统中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控制系所控制的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

液压泵、2

溢流阀、3

行程控制阀Ⅰ、4

行程控制阀Ⅱ、5

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6

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7

车顶升降控制阀、8

车顶升降油缸Ⅰ、9

车顶升降油缸Ⅱ、10

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11

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12

先导卸荷阀、13

防爆电磁阀;
[0021]a

舱体、b

驾驶室、c

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泵、溢流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车顶升降控制阀、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先导卸荷阀和防爆电磁阀;液压泵安装在发动机上,液压泵后部连接溢流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车顶升降控制阀、防爆电磁阀、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先导卸荷阀;行程控制阀Ⅰ、行程控制阀Ⅱ后接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用于控制驾驶室内操纵平台的前、后移动;车顶升降控制阀后接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车顶升降油缸Ⅰ、车顶升降油缸Ⅱ用于控制车顶的上、下移动;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阀后接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驾驶操纵位信号灯控制摆动马达用于控制信号灯的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和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均采用双向活塞杆油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独立双向驾驶操纵单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Ⅰ和操纵平台移动油缸Ⅱ结构相同,包括缸筒和活塞杆,活塞杆设置于缸筒内腔中,活塞杆的中部设置有沿缸筒内腔反复移动的活塞,活塞杆的左、右端分别伸出至缸筒的左、右筒口外;缸筒的左筒口安装有左端盖、右筒口安装有右端盖,左端盖至活塞之间的腔体形成左腔、右端盖至活塞之间的腔体形成右腔,活塞杆上位于左端盖与活塞之间的杆段上套装有左腔复位弹簧、位于右端盖与活塞之间的杆段上套装有右腔复位弹簧,缸筒的左侧筒壁上设置有与左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瑞萍范江鹏陈利东程玉军郭培燕李智伟马艳卫姚志功王庆祥谢龙田舒闫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