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体检测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包括主壳体;主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器组件;主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收纳槽,圆形收纳槽的内侧设置有波纹软管;波纹软管上开设有具有密封结构的充气腔,隔板的上端设置有气泵A和气泵B,其中,气泵A上连接有气管A和气管B,气管A的另一端与波纹软管的内侧空间连通,气管B的另一端设于隔板的下方,气泵B上连接有气管C和气管D,气管C的另一端与充气腔的内部连通,气管D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的外侧;主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主壳体上设置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隧道顶端的气体进行检测,适用性强。适用性强。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隧道的结构包括主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附属设备包括避车洞、消防设施、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施,长大隧道还有专门的通风和照明设备;目前,在隧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隧道内的气体进行收集检测,以判断隧道能否达到施工要求。
[0003]现有的气体检测仪器多大功能单一,难以对隧道内部顶端的气体进行检测,通常需要加装延长杆才能够对隧道内部顶端的气体进行检测,操作繁琐且不便携带,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包括主壳体;主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隔板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器组件;主壳体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收纳槽,圆形收纳槽的内侧设置有波纹软管;波纹软管上开设有具有密封结构的充气腔,隔板的上端设置有气泵A和气泵B,其中,气泵A上连接有气管A和气管B,气管A的另一端与波纹软管的内侧空间连通,气管B的另一端设于隔板的下方,气泵B上连接有气管C和气管D,气管C的另一端与充气腔的内部连通,气管D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的外侧;主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主壳体上设置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
[0006]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主壳体外部的保护壳体,保护壳体包括前侧壳体和后侧壳体,前侧壳体与后侧壳体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且前侧壳体上开设有矩形孔。
[0007]优选的,后侧壳体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0008]优选的,波纹软管的外端安装有过滤网A。
[0009]优选的,传感器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有害气体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0010]优选的,隔板的底端设置有通气管,通气管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的外部,传感器组件设于通气管的内部,气管B与通气管的内部连通;通气管的内部设置有单向排气阀。
[0011]优选的,通气管的外端部安装有过滤网B。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在需要对隧道顶端的气体进行检测时,可启动气泵B工作,气泵B工作使得充气腔内充满气体,进而可使波纹软管延长,从而可对隧道内部顶端的气体进行检测,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主壳体的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通气管的剖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中波纹软管的的剖视图。
[0017]图5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主壳体;101、圆形收纳槽;201、前侧壳体;2011、矩形孔;202、后侧壳体;2021、散热孔;3、波纹软管;301、充气腔;4、气泵A;41、气管A;42、气管B;5、气泵B;51、气管C;52、气管D;6、隔板;7、控制器;8、通气管;9、过滤网A;10、过滤网B;11、显示屏;12、控制按钮;131、氧气浓度传感器;132、温湿度传感器;133、颗粒物传感器;134、有害气体传感器;135、湿度传感器;14、单向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一
[0020]如图1
‑
5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包括主壳体1;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6;隔板6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131、温湿度传感器132、颗粒物传感器133、有害气体传感器134和湿度传感器135;主壳体1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收纳槽101,圆形收纳槽101的内侧设置有波纹软管3,波纹软管3的外端安装有过滤网A9,通过设置的过滤网A9可阻挡外界杂物进入到波纹软管3的内部;波纹软管3上开设有具有密封结构的充气腔301,隔板6的上端设置有气泵A4和气泵B5,其中,气泵A4上连接有气管A41和气管B42,气管A41的另一端与波纹软管3的内侧空间连通,气管B42的另一端设于隔板6的下方,气泵B5上连接有气管C51和气管D52,气管C51的另一端与充气腔301的内部连通,气管D52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1的外侧;隔板6的底端设置有通气管8,通气管8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1的外部,传感器组件设于通气管8的内部,气管B42与通气管8的内部连通;通气管8的内部设置有单向排气阀14,单向排气阀14仅允许通气管8内残留的气体排出;通气管8的外端部安装有过滤网B10,设置的过滤网B10可阻挡外界杂物进入到通气管8的内部,气泵A4工作将外界气体抽入到隔板6底端,通气管8的内腔空间相较于隔板6下方的空间更小,有利于气体的快速排出;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主壳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11和控制按钮12。
[0021]实施例二
[0022]如图1
‑
5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包括主壳体1;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6;隔板6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131、温湿度传感器132、颗粒物传感器133、有害气体传感器134和湿度传感器135;主壳体1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收纳槽101,圆形收纳槽101的内侧设置有波纹软管3,波纹软管3的外端安装有过滤网A9;波纹软管3上开设有具有密封结构的充气腔301,隔板6的上端设置有气泵A4和气泵B5,其中,气泵A4上连接有气管A41和气管B42,气管A41的另一端与波纹软管3的内侧空间连通,气管B42的另一端设于隔板6的下方,气泵B5上连接有气管C51和气管D52,气管C51的另一端与充气腔301的内部连通,气管D52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1的外侧;隔板6的底端设置有通气管8,通气管8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1的外部,传感器组件设于通气管8的内部,气
管B42与通气管8的内部连通;通气管8的内部设置有单向排气阀14;通气管8的外端部安装有过滤网B10;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主壳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11和控制按钮12。
[0023]还包括设置在主壳体1外部的保护壳体,保护壳体包括前侧壳体201和后侧壳体202,前侧壳体201与后侧壳体202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且前侧壳体201上开设有矩形孔2011,通过设置的保护壳体可对主壳体和其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保护,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后侧壳体202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2021,设置的散热孔2021有利于提升保护壳体的散热效果。
[002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如下:在对隧道内的气体进行检测时,启动气泵A4工作,气泵A4可将外界气体通过气管A41和气管B42吸入到通气管8内,通过设置的氧气浓度传感器131、温湿度传感器132、颗粒物传感器133、有害气体传感器134和湿度传感器135可对气体中的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1);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6);隔板(6)的下方设置有传感器组件;主壳体(1)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收纳槽(101),圆形收纳槽(101)的内侧设置有波纹软管(3);波纹软管(3)上开设有具有密封结构的充气腔(301),隔板(6)的上端设置有气泵A(4)和气泵B(5),其中,气泵A(4)上连接有气管A(41)和气管B(42),气管A(41)的另一端与波纹软管(3)的内侧空间连通,气管B(42)的另一端设于隔板(6)的下方,气泵B(5)上连接有气管C(51)和气管D(52),气管C(51)的另一端与充气腔(301)的内部连通,气管D(52)的另一端设于主壳体(1)的外侧;主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主壳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11)和控制按钮(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用气体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壳体(1)外部的保护壳体,保护壳体包括前侧壳体(201)和后侧壳体(202),前侧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京忠,翟先锋,熊涛,江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泰德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