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8525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7
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培养装置(10)具有多个培养槽(12)和贮水槽(14),并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多个培养槽(12)分别具有收容部(18),该收容部具有透光性且用于收容培养液和微藻。多个培养槽(12)的收容部(18)的容积互不相同。贮水槽(14)具有贮水部(42),该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W)进行贮存。多个培养槽(12)被选择性地配设于贮水部(42)内。于贮水部(42)内。于贮水部(42)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523187号所示,已知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的多个培养槽和能够调整这些培养槽彼此间隔的间隔调整单元。通过具有这样的间隔调整单元,例如为了无论太阳在每个季节的高度而增大培养槽的受光面积来提高微藻的培养效率,能够根据太阳的高度等来调整培养槽彼此的间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然而,在这种培养装置中,其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例如根据每个季节进行变化等,而培养液的温度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如上所述,即使能够调整培养槽彼此的间隔,也难以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等,结果有可能无法良好地培养微藻。
[0004]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为一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具有多个培养槽和贮水槽,其中,所述多个培养槽分别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透光性,用于收容所述培养液和所述微藻,所述收容部的容积互不相同;所述贮水槽具有贮水部,所述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进行贮存,所述多个培养槽被选择性地配设于所述贮水部内。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为一种培养方法,其使用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所述培养装置具有培养槽和贮水槽,其中,所述培养槽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透光性且用于将所述培养液和所述微藻作为内容物进行收容;所述贮水槽具有贮水部,所述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进行贮存,在该贮水部内能够配设所述培养槽,该培养方法具有判定工序和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其中,在所述判定工序中,对所述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进行判定;在所述体积占有率调整工序中,根据所述判定工序的判定结果,设定相对于所述贮存水的贮存水体积与收容于所述贮水部内的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内容物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所述内容物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
[0007]在具有收容部的容积不同的多个培养槽的培养装置中,能够选择性地将多个培养槽配设于贮水部。由此,能够调整内容物体积相对于贮存水体积与配设于贮水部的收容部的内容物体积的总体积的比率、即体积占有率。
[0008]在体积占有率减小,贮存水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增大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有效地获得贮存水对培养槽的冷却作用。因此,例如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比适于培养槽的培养的规定的温度高作为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贮存水的冷却作用来抑制收容部内的温度上升。
[0009]另一方面,含有微藻的培养液带有颜色如绿色等,相比透明的贮存水更容易吸收
红外线而温度易于上升。因此,在增大体积占有率,使内容物体积相对于总体积的比率增大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有效地获得培养槽的保温作用。因此,例如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比适于培养槽的培养的规定的温度低作为培养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室外环境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收容部内的温度下降。
[0010]据此,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能够调整体积占有率,例如能够容易地将培养液维持在适于培养微藻的温度等,从而能够良好地培养微藻。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第1培养槽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

II向视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第2培养槽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图3的IV

IV向视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贮水槽的概略立体图。图6A是说明在贮水槽的贮水部中设置第1培养槽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7A是说明在贮水槽的贮水部中设置第2培养槽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针对相同或实现同样功能和效果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13]在图1~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中,向含有水的培养液中的微藻供给光和二氧化碳气体或含二氧化碳的气体等气体来进行培养,以使微藻(未图示)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进行增殖。能够通过培养装置10进行培养的微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使用所培养的微藻制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情况下,优选分类为绿藻纲(例如,衣藻、小球藻属)、绿枝藻纲、隐藻纲、蓝藻纲(例如,螺旋藻)的微藻类。在培养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可以含有培养微藻所需的营养成分等。气体优选含有从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0014]培养装置10被设置于例如能够照射太阳光的室外,作为能够照射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例如,400~700nm)的光的环境。另外,培养装置10具有图1~图4所示的多个培养槽12和图5所示的贮水槽1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培养槽12由图1及图2所示的第1培养槽12a和图3及图4所示的第2培养槽12b这2个构成,但培养槽12的个数并不限定于2个。此外,在以下中,在没有特别区分第1培养槽12a和第2培养槽12b的情况下等,将它们统称为“培养槽12”。
[0015]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培养槽12a具有主体部16,该主体部16例如由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此外,透光性是指能够透过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6以重叠2张由上述的材料构成的片材的方式形成为中空状(袋状),但没有特别限定于此。
[0016]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培养槽12a的主体部16具有收容部18、分隔部20、接合部22、
引导部24、循环部26、气体供给口28、培养液供给口30、气体排出口32、回收口34、相向部36和密封部38a、38b、38c。
[0017]通过中空状的主体部16的内部被分隔部20分隔,而相对于主体部16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收容部18。在各收容部18中收容作为内容物M的培养液和微藻。另外,通过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机构连接的气体供给口28向各收容部18供给气体。
[0018]多个收容部18被封闭部40一体地包围,该封闭部40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沿着该主体部16的外周缘部接合而形成。即,培养装置10为在被收容于密闭的收容部18的内部的培养液中培养微藻的所谓的封闭系统。
[0019]另外,如下面所述的那样,在将主体部16设置于图5的贮水槽14的贮水部42时,设定在收容部18的内部中,从上下方向的下侧(箭头X1侧)向上侧(箭头X2侧)供给气体。在主视观察时,主体部16和各收容部18分别形成以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作为长边,以水平方向作为短边的长方形。
[0020]接合部22通过利用熔接等将主体部16的内壁面彼此接合而形成于各收容部18的内部,并沿着气体的供给方向(上下方向、箭头X1、X2方向)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培养装置(10),该培养装置在培养液中培养微藻,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培养槽(12、12a、12b)和贮水槽(14),其中,所述多个培养槽分别具有收容部(18),所述收容部具有透光性且用于收容所述培养液和所述微藻,所述收容部的容积互不相同;所述贮水槽(14)具有贮水部(42),所述贮水部具有透光性且对贮存水(W)进行贮存,所述多个培养槽被选择性地配设于所述贮水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培养槽分别具有主体部(16),该主体部(16)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所述收容部形成于被以接合所述主体部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的封闭部(40)包围的内侧,并且被供给气体,所述主体部具有接合部(22)、引导部(24)、循环部(26)和气体供给口(28),其中,所述接合部以接合该主体部的内壁面彼此的方式形成且沿着所述气体的供给方向延伸;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循环部被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内部,并且隔着所述接合部邻接的同时分别沿着所述接合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气体供给口能够朝向所述引导部供给所述气体,在所述引导部中,从将所述主体部设置于设置部位时的下侧向上侧供给所述气体,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循环部分别通过设置于所述气体的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引导部入口(44)和设置于所述气体的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的引导部出口(46)相互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按所述多个培养槽来改变所述接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下翔平盐原望美町田贤司后藤稔土肥瑞穂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