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483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给水换热器、上部副省煤器和下部副省煤器,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进口管道,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出口管道,冷水出口管道与下部副省煤器入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下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主管道、第三管道与上部副省煤器连接,上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与给水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接,给水换热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第六管道、热水出主管道与锅炉除氧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防止了进水侧及烟气出口侧的露点腐蚀现象;同时对提高熄焦率与降低排焦温度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后提高了水温及排烟温度的精准控制。改造后提高了水温及排烟温度的精准控制。改造后提高了水温及排烟温度的精准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各干熄焦工程公司设计的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中副省 煤器的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设计熄焦炉入口烟气温度范围为 125℃~130℃之间(为防止 露点腐蚀一般不会低于 125℃;无设计余量),设备运行一年热衰减后熄焦炉入口烟气提高至 130℃以上,严重影响排焦温度及后续皮带的损耗。
[0003]干熄焦副省煤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其管内水侧的对流换热系数远高于管外烟气侧的对流换热系数,因此管壁温度与管内水温更为接近。因此管内水温过低将会导致管壁温度过低,特别在副省煤器的水侧进口处极易形成露点腐蚀。
[0004]设计烟气温度调节为手动调节,由于手动调节,这样在产量波动明显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日常巡检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防止了进水侧及烟气出口侧的露点腐蚀现象;同时对提高熄焦率与降低排焦温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大提高了后续皮带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后提高了水温及排烟温度的精准控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操作过程中设备及人身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给水换热器、上部副省煤器和下部副省煤器,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进口管道,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出口管道,冷水进口管道与冷水进主管道连接,冷水进主管道与除氧供水泵,冷水出口管道与下部副省煤器入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冷水进口管道、冷水出口管道上均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与下部副省煤器的入口连接,下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主管道、第三管道与上部副省煤器连接,第二管道上设有手动阀,上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与给水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接,第四管道上设有手动阀,给水换热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第六管道、热水出主管道与锅炉除氧器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冷水进主管道与第一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0009]进一步,所述上部副省煤器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管道上连接有第一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上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三电动调节阀。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调节管道,第一调节管道上设有两个手动阀,第一调节管道上两手动阀之间设有第四电动调节阀,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二支路,第二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三管道上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五电动调节阀,第三管道上连接有第三支路,第三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三管道与第四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二调节管道,第二调节管道上的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六电动调节阀,第二调节管道与第四管道之间连接有第四支路,第四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五管道上两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第五管道与第四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五支路,第五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15]进一步,所述第五管道与第六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三调节管道,第三调节管道上的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第三调节管道上连接有第六支路,第六支路上设有手动阀。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防止干熄焦副省煤器下部水侧入口处、上部副省煤器烟气出口侧的低温腐蚀以及副省煤器下部水侧入口处水温、上部副省煤器烟气出口侧烟气温度的自动化调节控制。
[0017]通过对副省煤器的扩容与自动化控制改造后副省煤器水侧进口水温长期控制在(≈60℃),熄焦炉入口烟气温度长期控制在125℃,有效防止了进水侧及烟气出口侧的露点腐蚀现象;同时对提高熄焦率与降低排焦温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大提高了后续皮带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后提高了水温及排烟温度的精准控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操作过程中设备及人身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冷水进主管道,2、冷水进口管道,3、冷水出口管道,4、冷水支路,5、第一管道,6、第一支路,7、第二管道,8、第一调节管道 , 9、 第二支路 ,10、主管道,11、第三管道,12、第三支路,13、第二调节管道,14、第四支路,15、第四管道,16、第五管道 ,17、第五支路,18、第六支路,19、第三调节管道, 20、第六管道,21、热水出主管道,22、第一电动调节阀,23、第二电动调节阀,24,第三电动调节阀,25、第四电动调节阀,26、第五电动调节阀,27、第六电动调节阀,28、给水换热器,29、上部副省煤器,30、下部副省煤器,31、第二温度传感器,32、第一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如图1所示,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给水换热器28、上部副省煤器29和下部副省煤器30,给水换热器28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进口管道2,给水换热器28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出口管道3,冷水进口管道2与冷水进主管道1连接,冷水进主管道与除氧供水泵,冷水出口管道3与下部副省煤器30入口通过第一管道5连接,冷水进口管道2、冷水出口管道3上均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5与下部副省煤器30的入口连接,下部副省煤器30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7、主管道10、第三管道11与上部副省煤器29连接,第二管道7上设有手动阀,上部副省煤器29的出口通过第四管道15、第五管道16与给水换热器28的热水进口连接,第四管道15上设有手动阀,给水换热器28的热水出口通过第六管道20、热水
出主管道21与锅炉除氧器连接;所述冷水进主管道1与第一管道5之间连接有第一支路4,第一支路4上设有手动阀;所述第一管道5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2;所述上部副省煤器29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1;所述第一管道5上连接有第一支路6,第一支路6上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上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三电动调节阀24;所述第一管道5与第二管道7之间连接有第一调节管道8,第一调节管道8上设有两个手动阀,第一调节管道8上两手动阀之间设有第四电动调节阀25,第一管道5与第二管道7之间连接有第二支路9,第二支路9上设有手动阀;所述第三管道11上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五电动调节阀26,第三管道11上连接有第三支路12,第三支路12上设有手动阀;所述第三管道11与第四管道15之间连接有第二调节管道13,第二调节管道13上的两个手动阀之间设有第六电动调节阀27,第二调节管道13与第四管道15之间连接有第四支路14,第四支路上设有手动阀;所述第五管道16上两手动阀之间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22,第五管道与第四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五支路17,第五支路17上设有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给水换热器、上部副省煤器和下部副省煤器,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进口管道,给水换热器下端的冷水出口连接有冷水出口管道,冷水进口管道与冷水进主管道连接,冷水进主管道与除氧供水泵,冷水出口管道与下部副省煤器入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冷水进口管道、冷水出口管道上均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与下部副省煤器的入口连接,下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主管道、第三管道与上部副省煤器连接,第二管道上设有手动阀,上部副省煤器的出口通过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与给水换热器的热水进口连接,第四管道上设有手动阀,给水换热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第六管道、热水出主管道与锅炉除氧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进主管道与第一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手动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副省煤器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省煤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连接有第一支路,第一支路上设有手动阀,第一管道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朱振环李超王峰张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博宇重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