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423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缓冲器本体,所述缓冲器本体内设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上方开设有注流口,所述内腔体为小口大肚结构,所述内腔体的内壁为弧形面。当铜液从注流口处高速注入内腔体后,由于弧形面结构的设计,铜液会在稳流器内腔体内不断的回旋流动,从而大量消耗掉铜液注流的动能,降低了注流速度,避免飞溅和湍流的产生,并且铜液在内腔体的内部回旋的过程中,内壁的弧形面与铜液的旋滚方向基本一致,能够减轻铜液对内腔体内壁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急剧湍流对内腔体内壁的冲刷作用,延长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延长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延长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属于冶金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中间包稳流器是位于转运包与结晶器之间用于铜液浇注的容器,起着减压、稳流、去渣、贮钢、分流及中间包冶金等重要作用。铜合金连铸具有拉速快、生产效率高的特点,为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稳定可靠,对中间包内铜液过流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铜液开始浇注时浇注速度快容易在中间包内产生严重的湍流和飞溅,铜液在中间包内产生湍流时容易将气体和熔渣卷入到熔体中,导致拉铸坯出现铸造缺陷。另外,急剧的湍流会持续冲刷中间包侧墙内衬,造成耐火材料脱落卷入铜液内,并降低了中间包内衬的使用寿命,影响了生产效率。
[0003]中间包稳流器是中间包内的关键部件,使用中间包稳流器可使铜液在注流冲击区向注流中心折回,在稳流器内部实现重复循环,从而大量消耗掉铜液注流的动能,降低了注流速度,避免飞溅和湍流的产生。
[0004]申请号为200920297165.4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稳流器内腔的底部与口部之间有收缩经,收缩经的最小横截面积小于内腔口部的横截面积,底部至收缩颈为收缩段,收缩经至口部为扩张段,优点是能够减小铜液流入稳流器底部的冲击力。缺点是:(1)收缩段和扩张段的内壁为均为倾斜面,铜液注入稳流器内腔的过程中,在注流冲击区向注流中心折回的过程中,铜液对稳流器内腔的内壁的冲击力大,降低了稳流器的使用寿命;(2)收缩颈至口部为扩张段,并且收缩段与扩张段之间的连接带有角度,铜液从口部注入稳流器内腔中时,由于收缩颈处迅速变窄,铜液容易产生涡流夹渣。
[0005]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来解诀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改善或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所述缓冲器本体内设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内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体上方开设有注流口,所述内腔体为小口大肚结构,所述内腔体的内壁为弧形面。
[0008]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器本体上还设有溢流坝、溢流槽和若干贯流口,所述溢流坝设置在所述注流口的上方,所述溢流槽设置在所述溢流坝的外侧,若干所述贯流口间隔开设在缓冲器本体的上部边缘上,所述溢流槽与贯流口相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注流口与所述溢流坝弧形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溢流槽底部与贯流口底部平齐连接。
[0011]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贯流口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65
°
~75
°

[0012]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器本体的外形为棱柱形或圆柱形。
[0013]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器本体的侧面均为倾斜面,所述侧面相对于垂直面的倾斜角为4
°
~8
°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腔体的中心线与缓冲器本体的中心线相重合。
[0015]进一步的,所述内腔体上部的注流口的内径与内腔体的最大内径的比值为0.6~0.7。
[0016]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器本体由铝镁碳质、铝锆碳质和/或铝镁铝尖晶石耐火材料制成。
[001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的缓冲器的内腔体为小口大肚结构,并且内腔体的内壁为弧形面结构的设计,由于弧形面结构的作用,铜液会在稳流器内腔体内回旋,从而消耗铜液注流的动能,被消耗动能后的铜液就难以从凹槽内部再次飞溅出去,避免飞溅和湍流的产生;并且铜液在内腔体的内部回旋的过程中,内壁的弧形面与铜液的旋滚方向基本一致,能够减轻铜液对内腔体内壁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急剧湍流对内腔体内壁的冲刷作用,延长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
[0019]2、本技术的缓冲器本体上还设有溢流坝、溢流槽和若干贯流口,所述溢流槽位于所述溢流坝的下游处,从内腔体中流出的铜液先向上漫过溢流坝后再经过溢流槽,最后从贯流口处流下,通过溢流坝、溢流槽和贯流口三者之间的承接配合作用,能够有效的减缓铜液的流速,避免铜液从稳流器的内腔体中流出时再次产生飞溅和湍流。
[0020]3、本技术的注流口与所述溢流坝连接处为弧形连接,注流口至内腔体不会变窄,不会对注入内腔体的铜液产生阻碍作用,提高了中间包稳流器使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缓冲器的俯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图2的A

A向的剖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内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内腔体的俯视图;
[0026]图6为本技术的图5的C

C向剖视图;
[0027]图7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缓冲器本体;2、内腔体;3、注流口;4、弧形面;5、溢流坝;6、溢流槽;7、贯流口;α、夹角;β、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实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0]具体实施例一:
[0031]如图1

6所示,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1,所述缓冲器本体1内设有内腔体2,所述内腔体2内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体2上方开设有注流口3,所述内腔体2为小口大肚结构,所述内腔体2的内壁为弧形面4。
[00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腔体2嵌装在所述缓冲器本体1内,所述内腔体2的内腔的形状也为小口大肚结构,当铜液从注流口3处高速注入内腔体2后,由于弧形面4结构的设计,铜液会在稳流器内腔体2内不断的回旋流动,从而大量消耗掉铜液注流的动能,降低了注流速度,避免飞溅和湍流的产生,并且铜液在内腔体2的内部回旋的过程中,内壁的弧形面4与铜液的旋滚方向基本一致,能够减轻铜液对内腔体2内壁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急剧湍流对内腔体2内壁的冲刷作用,延长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
[0033]更具体地,所述缓冲器本体1上还设有溢流坝5、溢流槽6和若干贯流口7,所述溢流坝5设置在所述注流口3的上方,所述溢流槽6设置在所述溢流坝5的外侧,若干所述贯流口7间隔开设在缓冲器本体1的上部边缘上,所述溢流槽6与贯流口7相通。所述溢流槽6底部与贯流口7底部平齐连接。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贯流口7中心线之间的夹角α为65
°
~75
°
,优选α=70
°
,70
°
夹角α的设计限制了铜液的流出方向,并且实现了铜液在贯流口7之间的均匀分配。所述溢流槽6位于所述溢流坝5的下游处,从内腔体2中流出的铜液先向上漫过溢流坝5后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本体(1)内设有内腔体(2),所述内腔体(2)内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体(2)上方开设有注流口(3),所述内腔体(2)为小口大肚结构,所述内腔体(2)的内壁为弧形面(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本体(1)上还设有溢流坝(5)、溢流槽(6)和若干贯流口(7),所述溢流坝(5)设置在所述注流口(3)的上方,所述溢流槽(6)设置在所述溢流坝(5)的外侧,若干所述贯流口(7)间隔开设在缓冲器本体(1)的上部边缘上,所述溢流槽(6)与贯流口(7)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流口(3)与所述溢流坝(5)弧形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6)底部与贯流口(7)底部平齐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用中间包稳流器中的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鲁宁汤德林宋涛王肇飞刘春雨崔华春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