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3848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模板包括:第一外模以及第一内模;所述第一外模,用于构成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封闭面;所述第一外模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在底板沿着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一侧板;在底板沿着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内模用于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首尾相连围成矩形腔体,用于构件的制备成型;成型方法包括:施工准备;支模;放置钢筋;布置导线,安装参比电极;海水海砂混凝土、聚合物导电砂浆施工同时进行;混凝土构件养护;硬化拆模;四边碳纤维网格布连接;混凝土硬化脱模后,补全混凝土缺失截面;成品养护,成品电源通电。电。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筋混凝土
,尤其是涉及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沿海地区优质淡水及建筑用河砂资源均较为稀缺,但海水及海砂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确保现代工程结构使用安全基础上,实现海水海砂在土木工程领域安全可靠的资源化应用,可以缓解淡水及河砂资源性限制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求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但因氯盐影响,内掺大量氯离子的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由于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给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带来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结构使用寿命。因此,为保证海水海砂混凝土耐久性,必须附加耐久性防护措施。
[0003]现有技术对现浇海水海砂混凝土结构,可附加力学增强结构或耐久性增强结构,多采用海水海砂混凝土基层与复合材料层,通过检索,现有技术采用兼具优良导电性和力学性能的纤维增强预制 管,配合填充的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共同组成基于纤维增强预制管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三重功能的新型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此设计中的碳纤维增强预制管为采用相应的模具预制出的含有碳纤维网格布增强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随后浇筑混凝土,随后养护完成混凝土构件的制备,最后成品通电,解决了内掺大量氯离子的海水海砂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服役过程中耐久性劣化的问题;采用现浇海水海砂混凝土基层附加预制复合材料层,两者粘接强度差,容易发生空鼓现象,且由于空鼓导致的受力不一致,力学增强效果与设想区别较大;两者粘接强度差导致复合层材料的密实性不好,导电性低下,致使制备出的混凝土结构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及其一体化成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包括:第一外模以及第一内模;所述第一外模,用于构成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封闭面;所述第一外模,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在底板沿着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一侧板;在底板沿着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内模用于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首尾相连围成矩形腔体,用于构件的制备成型。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模包括与浇注材料相接触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反的背面,所述第一外模的正面喷涂有脱模剂,用于构件的快速脱模。
[0007]进一步地,相邻第一侧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8]进一步地,相邻第二侧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9]优选地,相邻第一侧板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可拆卸连接。
[0010]优选地,相邻第二侧板之间通过榫卯结构可拆卸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通过固定件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之间通过固定件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防止浆体外溢。
[0014]进一步地,第一外模与第一内模的连接处设置有钢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钢板的厚度优选为1.00mm

1.25mm。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侧板上设置的与钢筋相适配的通孔,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通过该通孔延伸至外侧与外界电源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为木板材质。
[0018]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模板的拆卸,所述固定件采用由外向内打入;所述固定件的形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膨胀管连接以及现有其他连接方式。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外模和第二内模;所述第二外模,用于构成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柱构件的封闭面;所述第二外模,包括:截面呈弧形结构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一个或若干个所述第三侧板沿着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四侧板;所述第二内模用于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柱构件的施工;所述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首尾相连构成圆柱形腔体,用于混凝土柱构件的制备。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围成的圆柱形腔体包括未封闭的前端和后端,其中,圆柱形腔体的后端处安装有封闭板,前端则作为加料口。
[0021]进一步地,第二外模与第二内模的连接处设置有钢筒。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模包括与浇注材料相接触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反的背面,所述第二外模的正面喷涂有脱模剂,用于构件的快速脱模。
[0023]进一步地,所述封闭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防止浆体外溢。
[0024]进一步地,所述钢筒的厚度优选为1.25
±
0.25mm。
[0025]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钢板和/或钢筒上的提手,用于材料浇筑完成后钢板和/或钢筒的取出。
[00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封闭板均为PVC材质。
[0027]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一体化成型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施工准备:施工前熟悉设计图纸,编制详细的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和作业环境的因素配备适当数量的施工作业人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准备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与施工设备等资源,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加工材料及设备;步骤S20、支模;
步骤S30、放置钢筋:将钢筋放置模具内,并对钢筋进行绑扎处理,外露的钢筋绑扎线、辅助金属构件(吊钩、钢筋支架)进行绝缘操作;步骤S40、布置导线,安装参比电极;步骤S50、海水海砂混凝土、聚合物导电砂浆施工同时进行;步骤S60、ICCP

SS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养护;步骤S70、硬化拆模;步骤S80、四边碳纤维网格布连接;步骤S90、混凝土硬化脱模后,采用人工抹灰的方式,补全混凝土缺失截面:混凝土硬化脱模后,角部模板不完全拆除,清除边条后以角部模板重新固定,仍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将聚合物导电砂浆注入孔隙,将截面补全;步骤S100、成品养护,成品电源通电。
[002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0、支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

1、根据设计图纸,准备:两块或若干块第二侧板、两块或若干块第一侧板、底板、碳纤维网格布;步骤S20

2、准备多根上层木条与下层木条,碳纤维网格布固定于上层木条与下层木条之间,采用人工张拉碳纤维网格布保证其张紧,同时采用碳纤维网格布分别安装于底板、第一侧板上;步骤S20

3、将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拼接固定形成混凝土构件制备空间,连接处打入密封胶进行密封。
[0029]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0具体包括:步骤S50

1、钢板放置于第一外模与第一内模分割处通过内支撑件固定;步骤S50

2、浇水润湿第一内模和第一外模,第一内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模以及第一内模;所述第一外模,用于构成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封闭面;所述第一外模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在底板沿着长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一侧板;在底板沿着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内模用于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所述底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首尾相连围成矩形腔体,用于构件的制备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模包括与浇注材料相接触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反的背面,所述第一外模的正面喷涂有脱模剂,用于构件的快速脱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第一侧板之间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第二侧板之间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通过固定件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之间通过固定件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防止浆体外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侧板上设置的与钢筋相适配的通孔,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通过该通孔延伸至外侧与外界电源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别为木板材质。10.碳纤维复材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的一体化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

9任一所述的混凝土构件模板进行制备,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施工准备;步骤S20、支模;步骤S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红光王罡郝萧斌朱继华冯然高芳胜丁继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市安托山混凝土有限公司珠海市振业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