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3137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4:00
一种隧道作业平台,包括工作平台、行走装置、抬升模块;所述工作平台包括主体、座椅;所述抬升模块包括连接臂、固定座;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连接架板、前挡板、后挡板、承重支腿、轨道轮、电机、驾驶座、控制装置、挂钩、长槽;所述承重支腿包括外壳、内杆、竖直支腿、支腿底座。支腿底座。支腿底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作业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运营铁路中隧道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作业平台。

技术介绍

[0002]运营铁路中隧道施工中,高空作业车通过转台的旋转、臂架的变幅和伸缩实现将人或物举升到空中预定位置进行高空作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空作业车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能满足运营隧道内使用要求的高空作业车设备很少。目前运营隧道内用于隧道维护和检测的高空作业平台多为脚手架搭建而成,而运营铁路隧道的“天窗”时间有限,搭建脚手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且脚手架运输不方便,因此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0003]目前国内外应用于运营隧道灾害识别与治理的专业设备较少,且功能较单一,尚未可见应用于运营隧道灾害识别与治理的多功能机械设备,多采用人工凿毛与人工钻孔等方式,施工效率低下,在施工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0004]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5]一、隧道内相对狭窄的作业空间导致普通的挖掘机等机械在隧道内行驶不方便,而使用现有的三轮平板车又存在载重与相应安全问题,因此需要使用一种折中尺寸的高空作业车。现有技术专利中的高空作业车,仅仅考虑功能、结构;而不考虑实际制造、加工、尺寸、安装等难易程度及成本,并没有过多考虑实际投产因素。高空作业车作为特种车辆,在实际投产中缺乏相应的配套工厂去生产,例如高空作业车的底盘或车架比普通客车要大,缺乏规模化的配套工厂生产。又例如高空作业车不适合长距离移动,其体积如果要运输的话又显得过大。
[0006]二、现有技术中的高空作业车中车架下方设置有多功能部件例如支撑腿、电机、减速器以及各种配套连接件等,现有技术的安装过程是将车架反面朝上、然后一一安装;然后再带着大量零部件翻面回正。更重要的是如果需要维修还得继续把车架翻面,带着大量零部件频繁翻面是较为复杂和困难的操作,且容易损伤各零部件。
[0007]三、现有技术中的隧道作业平台,由于隧道内狭窄,存在掉头困难的问题;且隧道作业平台不能与其它部件配合形成联动。
[0008]四、现有技术的隧道作业平台,将工作平台举升,操作员站在工作平台上进行施工操作,然而现有的工作平台仅仅只是平板上设置围栏结构,操作员无法得到休息。
[0009]五、现有技术的隧道作业平台休息用座椅,没有考虑到实际工况,实际工况中操作员虽然休息,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精神集中度,然而现有座椅无法既使得操作员休息,又使其保持一定专注度。
[0010]六、现有技术的隧道作业平台中的工作平台,虽然可以实现多自由度运动,但多自由度毕竟无法比拟人的灵活,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作业平台,包括工作平台、行走装置、抬升模块;所述工作平台包括主体、座椅;所述抬升模块包括连接臂、固定座;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连接架板、前挡板、后挡板、承重支腿、轨道轮、电机、驾驶座、控制装置、挂钩、长槽;所述承重支腿包括外壳、内杆、竖直支腿、支腿底座;
[0013]其中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所述连接架板连接在前车架与后车架的交界处下方,所述前车架前端下方设置有前挡板,所述后车架后端下方设置有后挡板,所述前挡板前方设置有一个挂钩,所述后挡板后方设置有另一个挂钩,所述前车架上方设置有所述驾驶座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后车架上表面开设有所述长槽,后车架下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动力使得驱动轴旋转,驱动轴上连接有轨道轮;所述固定座连接至前车架的上表面与后车架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上方设置有所述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方设置有所述工作平台;所述前车架下方设置有两个承重支腿,所述后车架下方设置有两个承重支腿;
[0014]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所述座椅,所述座椅包括框架、上挡板、背板、侧板、座板,所述背板包括上背板、下背板,所述上背板与下背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背板向上向内延伸设置,所述上挡板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方,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内可穿设安全绳;
[0015]所述外壳内套设有所述内杆,所述内杆可在所述外壳中伸缩运动;所述内杆外端连接有所述竖直支腿,所述竖直支腿下方设置有所述支腿底座。
[0016]优选的,所述竖直支腿可伸缩。
[0017]优选的,所述驱动轴设置在后车架下方。
[0018]优选的,所述前车架下方设置有前轴,所述前轴上连接有轨道轮。
[0019]优选的,所述后车架上表面还设置有螺孔。
[0020]优选的,所述前挡板两端设置有切除部。
[0021]优选的,所述承重支腿可旋转运动。
[0022]优选的,所述承重支腿运动过程中可纳入所述切除部中。
[0023]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无线通信模块。
[0024]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轴。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一、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一点,采用了碎片化的设计思路,将车架分设为两半,前后车架分开后尺寸就相对较小,小尺寸更容易找到厂商进行制造,另外在前后车架合并后,在前后车架的上方设置固定座,固定座可拆卸连接、且同时起到固定前后车架的作用,前后车架的连接处下方设置有连接架板,在传统连接件之外、下方的连接架板与上方的固定座一起将前后车架固定住,从而提高了紧固性。
[0027]另外,固定座的可拆卸设置可以将上方的抬升平台与下方的车架分开运输,从而解决了运输过程中的体积过大问题。
[0028]二、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二点,在车架下方的前端、后端、中部分别设置了前挡板、后挡板、连接架板,这样在安装车轮之前车架保持固定状态、不会被车轮滚动影响,此时前支撑板、后支撑板、连接架板支撑在地面上,车架抬起一定高度、从而预留出底部空间便于安装部分零部件,不用安装后带着所有零部件翻面。更重要的是,维修时拆卸下车轮后前支撑板、后支撑板、连接架板支撑在地面上,可以更方便的进行维修内部部件,不用翻面。
[0029]三、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三点,采用了一系列多功能化的措施,首先,在后车架上表面开设了长槽,所述长槽对应可拆卸的固定板(图中未示出),固定板为平板结构,平板结构下方设置与平板垂直的竖板,竖板安装在长槽里实现固定、并通过一系列螺纹孔进一步固定,平板结构上方可以设置对应的多功能零部件。其次,车轮设置为轨道轮,车架下方设置有双向电机,双向电机可以驱动平台整体双向移动,避免了掉头困难。第三、在前挡板前方、后挡板后方均设置了挂钩,通过挂钩可以将车架与前后方的部件连接,例如可以连接驱动车辆辅助车架运动、例如可以连接装货小车带着小车移动运货、例如可以连接配重使得平台整体更稳固,例如可以通过平台自身的支腿实现自身稳定从而使得与平台连接的部件借力稳固。因此通过双挂钩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多功能性。
[0030]四、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四点,在工作平台上设置了座椅结构,使得操作员可以休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工作平台、所述行走装置、抬升模块;所述工作平台包括主体、座椅;所述抬升模块包括连接臂、固定座;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连接架板、前挡板、后挡板、承重支腿、轨道轮、电机、驾驶座、控制装置、挂钩、长槽;所述承重支腿包括外壳、内杆、竖直支腿、支腿底座;其中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后车架连接,所述连接架板连接在前车架与后车架的交界处下方,所述前车架前端下方设置有前挡板,所述后车架后端下方设置有后挡板,所述前挡板前方设置有一个挂钩,所述后挡板后方设置有另一个挂钩,所述前车架上方设置有所述驾驶座以及控制装置,所述后车架上表面开设有所述长槽,后车架下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动力使得驱动轴旋转,驱动轴上连接有轨道轮;所述固定座连接至前车架的上表面与后车架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上方设置有所述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方设置有所述工作平台;所述前车架下方设置有两个承重支腿,所述后车架下方设置有两个承重支腿;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所述座椅,所述座椅包括框架、上挡板、背板、侧板、座板,所述背板包括上背板、下背板,所述上背板与下背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背板向上向内延伸设置,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学军刘云龙杨锡斌汤宇凌涛钟东魏波刘翔刘化平苏志来尹来容钟康吕彦伟鲁新王满谷王宏文段鹏昌杨小飞林巍杰段磊余银红黄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