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热泵机组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热泵系统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应用,尤其在工艺中既需要冷量又需要热量时,热泵系统可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并且,热泵系统是工业余热回收提供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0003]热泵系统中常见的水源热泵机组和地源热泵机组作为有效地节能手段,可以利用各类工业废水、地下水等作为热源供暖或向地下水、湖泊等排放热量制冷。由于这两类热泵机组的突出优点,人们对这两类热泵机组的性能也越来越关注,不论是为了选型还是为了优化机组性能,都需要通过对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目前的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往往是通过外设的冷源或热源测试机组根据热泵机组的实际情况和测试所需的工况进行调整,来对被测热泵机组进行测试。
[0004]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每次性能测试必须依据热泵机组和测试的具体情况对外设测试设备进行增减和功能调试,通用程度低、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测试期间还存在着向周围环境进行热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对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的冷量测试系统(Ⅰ)、热量测试系统(Ⅲ)以及排放测试系统内多余热量的废热排放系统(
Ⅵ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热量交换系统(Ⅱ),所述冷热量交换系统(Ⅱ)一端连通冷量测试系统(Ⅰ),另一端连通热量测试系统(Ⅲ),所述冷热量交换系统(Ⅱ)用于将冷量测试系统(Ⅰ)内的全部冷量与热量测试系统(Ⅲ)中的热量进行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量测试系统(Ⅰ)包括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循环管路,设置在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冷冻水流量计(12)和冷冻水泵(11),所述冷冻水泵(11)出水端与所述冷冻水流量计(12)的进水端相连通,温度传感器T3和水压传感器P3均设置在靠近热泵机组蒸发器EV的冷冻水出水管路上,温度传感器T4和水压传感器P4均设置在靠近热泵机组蒸发器EV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所述热量测试系统(Ⅲ)包括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循环管路,设置在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冷却水流量计(32)和冷却水泵(31),所述冷却水泵(31)出水端与所述冷却水流量计(32)的进水端相连通,温度传感器T1和水压传感器P1均设置在靠近热泵机组冷凝器CO的冷却水进水管路上,温度传感器T2和水压传感器P2均设置在靠近热泵机组冷凝器CO的冷却水出水管路上;所述热量测试系统(Ⅲ)通过热量调节系统(
Ⅴ
)与所述废热排放系统(
Ⅵ
)相连通,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用于收集所述热量测试系统(Ⅲ)中未能在所述冷热量交换系统(Ⅱ)与所述冷量测试系统(Ⅰ)内产生的全部冷量进行交换的那部分余热,并用余热的一部分维持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的温度,其余废热通过废热排放系统(
Ⅵ
)排放至环境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量交换系统(Ⅱ)包括第一换热器(22)、冷冻侧换热水泵(21)和兑水泵(23),所述冷冻侧换热水泵(21)的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冻侧换热水泵(21)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2)二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2)二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冷冻水泵(11)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兑水泵(23)的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兑水泵(23)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2)一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2)一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冷却水泵(31)的进水端相连通;或者,所述冷热量交换系统(Ⅱ)包括第二温度调节阀(24),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包括两个进水端和一个出水端,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的第一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的第二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的出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却水泵(31)进水端还连通在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的第二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蒸发器EV中的冷冻水出水管路之间;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将第一进水端与第二进水端的进水混合从所述第二温度调节阀(24)出水端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包括第一补水泵(51a)、第二换热器(52)、冷却侧换热水泵(53)、恒温水箱(54)、第一散热水泵(55a)、第三换热器(56)以及管路,所述第一补水泵
(51a)的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51a)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52)一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一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冷却水泵(31)进水端的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二次侧进水管路与所述冷却侧换热水泵(53)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二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却侧换热水泵(53)的进水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6和加热器(541),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二端出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散热水泵(55a)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散热水泵(55a)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6)一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56)一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二端进水管路相连通;或者,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包括第二补水泵(51b)、恒温水箱(54)、第一散热水泵(55a)、第三换热器(56)以及管路,所述第二补水泵(51b)进水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51b)出水端与所述冷却水泵(31)进水端的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一端进水管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6和加热器(541),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二端出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散热水泵(55a)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散热水泵(55a)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6)一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56)一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二端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废热排放系统(
Ⅵ
)包括冷却塔水泵(61)、冷却塔(62)和管路,所述冷却塔(62)的进水管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6)二次侧的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却塔(62)的出水管路与所述冷却塔水泵(61)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冷却塔水泵(61)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56)二次侧的进水管路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泵机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包括第二补水泵(51b)、恒温水箱(54)、第二散热水泵(55b)、温度传感器T5、第一温度调节阀(57)以及管路,所述废热排放系统(
Ⅵ
)包括冷却塔(62)和管路;所述第二补水泵(51b)进水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补水泵(51b)出水端与所述冷却水泵(31)进水端的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的第一端进水管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6和加热器(541);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包括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以及一个出水端,所述温水箱(54)的第二端出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第一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水泵(55b)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散热水泵(55b)出水端与冷却塔(62)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散热水泵(55b)出水端的冷却塔(62)进水管路上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T5,所述冷却塔(62)出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第二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温水箱(54)的第二端进水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第二进水端与所述冷却塔(62)出水管路之间;或者,所述热量调节系统(
Ⅴ
)包括第一补水泵(51a)、第二换热器(52)、冷却侧换热水泵(53)、恒温水箱(54)、第二散热水泵(55b)、温度传感器T5、第一温度调节阀(57)以及管路,所述废热排放系统(
Ⅵ
)包括冷却塔(62)和管路;所述第一补水泵(51a)的进水端与穿设于热泵机组冷凝器CO中的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一补水泵(51a)的出水端与所述
第二换热器(52)一次侧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一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冷却水泵(31)进水端的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二次侧进水管路与所述冷却侧换热水泵(53)的出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52)二次侧出水管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进水管路相连通,所述冷却侧换热水泵(53)的进水端与所述恒温水箱(54)第一端出水管路相连通,所述恒温水箱(54)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T6和加热器(541);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包括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以及一个出水端,所述温水箱(54)的第二端出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第一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温度调节阀(57)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散热水泵(55b)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海彬,周俊海,聂颖,程永强,张欢,钱雪峰,贾甲,李昀达,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