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998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包括阀体和主阀杆,所述阀体的内部设置有连通腔室;所述连通腔室的正上方设置有阀控孔;所述阀体的右侧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连通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底孔;所述出液直孔通过底孔与连通腔室连通;所述底孔的下方开设有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底孔与排液孔通断的通断控制组件。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阀体的排液孔内设置通断控制组件;通过对通断控制组件的控制,使底孔与排液孔连通或不连通,从而实现可以不用拆卸缓冲器,即可快速、有效、方便的清除缓冲器内的杂质或沉淀物;同时在阀体的进液口和外螺纹连接段上分别设置连接密封结构,提升安装时的密封性,有效解决渗油问题。有效解决渗油问题。有效解决渗油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

技术介绍

[0002]液压系统与压力表之间通过缓冲器连接,通过缓冲器的设置可以减低液压泵启动时,瞬间液压脉动对压力表的冲击,起到保护压力表的作用;
[0003]然而现有技术的缓冲器由于结构设置的局限,油中的杂质容易堆积在缓冲器的底部,影响流通量和压力监测的精确度;而且需要关闭液压系统或对应管道,并扭出阀杆才能将杂质清除,过程繁琐复杂;另外安装时难以保证连接口的密封性,容易出现渗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通过在阀体位于底孔的下方开设内部设置有环形限位筋的排液孔,并在排液孔内设置由活动杆、堵块、弹簧和连接板组成的通断控制组件;通过对通断控制组件的控制,使底孔与排液孔连通或不连通,从而实现可以不用拆卸缓冲器,即可快速、有效、方便的清除缓冲器内的杂质或沉淀物;同时在阀体的进液口和外螺纹连接段上分别设置连接密封结构,提升安装时的密封性,有效解决渗油问题。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包括阀体和主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内部设置有连通腔室;所述连通腔室的正上方设置有阀控孔;所述阀体的右侧设置有进液口;所述阀体的左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段;所述外螺纹连接段内设置有出液直孔;所述连通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底孔;
[0007]所述出液直孔通过底孔与连通腔室连通;所述进液口通过进液直孔与连通腔室连通;所述出液直孔向与底孔连通的方向倾斜设置;
[0008]所述底孔的下方开设有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底孔与排液孔通断的通断控制组件。
[0009]优选的,所述排液孔的孔径大小小于底孔的孔径大小;所述排液孔与底孔连接处设置有凸台;所述排液孔内设置有环形限位筋;
[0010]所述通断控制组件包括活动杆和堵块;所述活动杆包括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远离第二导向段的一端延伸至排液孔外侧,并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导向段远离第一导向段的一端穿过环形限位筋后与堵块连接;
[0011]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限位筋与第一导向段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堵块与凸台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环。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段与连接板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环。
[0013]优选的,所述进液口的口部内侧设置有内螺纹连接段;所述进液口的底部设置有突起于底部表面的限位凸环;所述限位凸环的外径大小小于进液口的内径大小;所述限位
凸环与进液口之间形成安装卡槽;所述安装卡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环。
[0014]优选的,所述外螺纹连接段的端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环。
[0015]优选的,所述主阀杆包括螺纹段和密封段;所述密封段上套设有两个或以上的密封圈;所述螺纹段与阀控孔螺纹连接;
[0016]所述螺纹段远离密封段的一端设置有握把;所述螺纹段位于阀体与握把之间设置有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与主阀杆螺纹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进液直孔的孔径大小为进液口的孔径大小的12~13倍,使所述进液直孔与进液口连接处形成缓冲面。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该技术通过在阀体位于底孔的下方开设内部设置有环形限位筋的排液孔,并在排液孔内设置由活动杆、堵块、弹簧和连接板组成的通断控制组件;通过对通断控制组件的控制,使底孔与排液孔连通或不连通,从而实现可以不用拆卸缓冲器,即可快速、有效、方便的清除缓冲器内的杂质或沉淀物;同时在阀体的进液口和外螺纹连接段上分别设置连接密封结构,提升安装时的密封性,有效解决渗油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3为图2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其中:阀体1、主阀杆2、通断控制组件3、限位卡环4、第二密封环5、第三密封环6、密封圈7、握把8、限位螺母9、连通腔室11、阀控孔12、进液口13、外螺纹连接段14、出液直孔15、底孔16、排液孔17、进液直孔18、螺纹段21、密封段22、活动杆31、堵块32、连接板33、弹簧34、第一密封环35、第一导向段311、第二导向段312、内螺纹连接段13a、限位凸环13b、安装卡槽13c、环形凹槽14a、凸台76a、环形限位筋17a。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前”、“后”、“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9]如图1

4所示,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包括阀体1和主阀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的内部设置有连通腔室11;所述连通腔室11的正上方设置有阀控孔12;所述阀体1的右侧设置有进液口13;所述阀体1的左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段14;所述外螺纹连接段14内设置有出液直孔15;所述连通腔室11的底部设置有底孔16;
[0030]所述出液直孔15通过底孔16与连通腔室11连通;所述进液口13通过进液直孔18与连通腔室11连通;所述出液直孔15向与底孔16连通的方向倾斜设置;
[0031]所述底孔16的下方开设有连通的排液孔17;所述排液孔17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底孔16与排液孔17通断的通断控制组件3。
[0032]在该实施例中,当需要清洗缓冲器内部的杂质或沉淀物时:
[0033]步骤一:首先扭动主阀杆2,使进液直孔18与底孔16不连通;然后控制通断控制组件3,使底孔16与排液孔17连通,此时位于出液直孔15和底孔16的液体向排液孔17流出,将部分沉淀物和杂质排出。
[0034]步骤二:然后反向扭动主阀杆2,使进液直孔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包括阀体和主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内部设置有连通腔室;所述连通腔室的正上方设置有阀控孔;所述阀体的右侧设置有进液口;所述阀体的左侧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段;所述外螺纹连接段内设置有出液直孔;所述连通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底孔;所述出液直孔通过底孔与连通腔室连通;所述进液口通过进液直孔与连通腔室连通;所述出液直孔向与底孔连通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底孔的下方开设有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底孔与排液孔通断的通断控制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的孔径大小小于底孔的孔径大小;所述排液孔与底孔连接处设置有凸台;所述排液孔内设置有环形限位筋;所述通断控制组件包括活动杆和堵块;所述活动杆包括第一导向段和第二导向段;所述第一导向段远离第二导向段的一端延伸至排液孔外侧,并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导向段远离第一导向段的一端穿过环形限位筋后与堵块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限位筋与第一导向段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堵块与凸台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密封环。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锵研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