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8963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包括热风循环加热系统、惰性气体与风道切换系统,真空箱、电源控制系统,于真空箱内设真空箱内腔,电容芯片夹具车,采用上述的方法与装置,大大简化了薄膜电容芯子的操作流程,及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了薄膜电容的生产效率与降低其劳动强度,在热聚合处理过程中,全程避免和氧气和水汽的接触,在热聚合结束时,芯子内部也时填充惰性气体如氮气,减少金属膜的氧化程度,提升产品电参数性能;通过惰性气体的循环进行加热,与真空状态下依靠加热管热辐射的方式相比,箱体内温差一致性大幅度提升,更好地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地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地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产品生产
,特别是涉及电容器芯子的热聚合或者叫热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即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工业领域及汽车领域的使用的薄膜电容等的产品质量要求更高、产品体积也较大,普通的热压工艺,而使用热压机,恒温、恒压方式,时间长,单次热压数量少,效率非常低,而且热压过程中芯子裸露在空气中,因其中含有氧气和水汽,也很难达到比较理想的聚合效果或叫热处理效果。
[0003]因而该领域的薄膜电容芯子会选用烘箱进行热处理或热聚合,目前的现有技术的热聚合或热处理主要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0004]1)采用普通烘箱进行加热,采用的是空气作为加热热循环介质,因空气和芯子内部中有水汽和氧气,在烘箱内加热热处理时,容易加剧产品金属膜材料不同程度的氧化,从而降低产品电性能;
[0005]2)采用真空烘箱加热,将薄膜电容芯子放入抽真空的加热箱体内,将空气和水汽尽可能抽出,但因箱体内无气体作为热循环介质,内部只能靠加热管辐射加热,温度均匀性很差通常温差在10

20℃,导致产品性能一致性很差,热处理时间长,且能耗高。
[0006]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 102169756A,公开的《一种对薄膜电容器芯子进行热处理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薄膜电容器芯子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真空度≤10Pa的条件下,按照温度曲线对薄膜电容器芯子进行升温加热至90摄氏度

95摄氏度,然后保持温度进行5

7小时的恒温加热;所述温度曲线为为薄膜电容器芯子的初始温度且单位为摄氏度,Δ为修正值,

2《Δ《2,T为温度且单位为摄氏度,t为时间且单位为小时。薄膜电容芯子经本专利技术处理后,增强了金属膜抗腐蚀能力,并且能很好地排除芯子内部空气,明显提高使用该芯子的薄膜电容器的使用时间。
[0007]还有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10233049A公开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容芯子,其包括双面金属化薄膜,双面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薄膜,绝缘薄膜两侧表面分别设有第一金属化表面和第二金属化表面,所述双面金属化薄膜横向往复折叠,形成双面金属化薄膜折叠件,双面金属化薄膜折叠件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与第一金属化表面导电接触,第二端子与第二金属化表面导电接触。此款折叠式电容芯子是将双面金属化薄膜采用横向往复折叠的方式形成电容芯子,与传统卷绕而成的薄膜电容芯子相比,省去一层隔离纸,因此体积可以减少20%以上。
[0008]及申请公布号:CN110233049A,公开的《折叠式电容芯子及其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容芯子,其包括双面金属化薄膜,双面金属化薄膜包括绝缘薄膜,绝缘薄膜两侧表面分别设有第一金属化表面和第二金属化表面,所述双面金属化薄膜横向往复折叠,形成双面金属化薄膜折叠件,双面金属化薄膜折叠件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与第一金属化表面导电接触,第二端子与第二金属化表面导电接触。此款
折叠式电容芯子是将双面金属化薄膜采用横向往复折叠的方式形成电容芯子,与传统卷绕而成的薄膜电容芯子相比,省去一层隔离纸,因此体积可以减少20%以上。
[0009]从上述所公开的电容聚合或热处理的工艺方法及装置可以看出,其在聚合时不能做到减少金属膜的氧化程度,提升电容产品的电参数性能,同时装置的加热稳定性也不足,热处理时温度误差较大,不能全程避免电容芯子和氧气及水汽的接触,加热时加热装置的稳定性也不足等。即是说不能较好的保证电容产品的质量。
[0010]因此,如何来提供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包括真空箱装置,采用抽真空处理工艺方法装置与系统,对薄膜电容的电芯进行热处理与聚合时的温度均匀性好,热处理时间短,能耗低的薄膜电容的热聚合方法与装置,制备的薄膜电容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同时降低了电容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方法及装置,包括热风循环加热系统、惰性气体与风道切换系统,真空箱、电源控制系统,于真空箱内设真空箱内腔,电容芯片夹具车,采用上述的方法与装置,大大简化了薄膜电容芯子的操作流程,及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了薄膜电容的生产效率与降低其劳动强度,在热聚合处理过程中,全程避免和氧气和水汽的接触,在热聚合结束时,芯子内部也时填充惰性气体如氮气,减少金属膜的氧化程度,提升产品电参数性能;通过惰性气体的循环进行加热,与真空状态下依靠加热管热辐射的方式相比,箱体内温差一致性大幅度提升,更好地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包括真空箱、热风循环加热系统、惰性气体与风道切换系统,电源控制系统,于真空箱内设真空箱内腔,电容芯片夹具车,其所述热风循环加热系统包括设于真空箱外部并与真空箱相对应连接的气体加热装置和设于真空箱内腔的热风循环装置;
[0013]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加热箱外壳、加热箱内腔、加热管、吸风机、吸风机进气接口、加热箱出气接口、加热箱出气管及加热箱进气管;加热箱内腔设于加热箱外壳内,而加热管设于加热箱内腔内,连接于吸风机上的吸风机进气接口连接于加热箱进气管一端上,加热箱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真空箱内腔相连通;加热箱出气管一端连接于加热箱上的加热箱出气接口上,另一端通过相应连接管连通于真空箱内腔。
[0014]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所述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加热惰性气体进口、惰性气体进口、抽真空接口、惰性气体出口及加热惰性气体混合均匀器;所述加热惰性气体混合均匀器包括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和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和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分别相对应的设于真空箱内腔两侧,加热惰性气体进口、惰性气体进口、抽真空接口、惰性气体出口均设于真空箱的顶部并均与真空箱内腔相通;加热惰性气体进口与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相对应,惰性气体出口则与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相对应。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所述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包括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进气孔板、进气后侧板、进气竖向导风板、进气前侧板和进气导风部,
[0016]所述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设于真空箱内腔的一侧,由进气孔板、进气后侧板、进气竖向导风板、进气前侧板相包围连接构成,进气孔板和进气竖向导风板相对应设置,进气竖向导风板设于真空箱内腔一侧壁面与进气孔板之间,进气孔板和进气竖向导风板沿竖向
的两侧边分别与进气后侧板和进气前侧板相对应连接,进气导风部设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的顶部并与设于真空箱顶壁面上的加热惰性气体进口相对应相通;
[0017]所述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包括惰性气体出气风道、出气孔板、出气前侧板、出气后侧板、出气上导风板;惰性气体出气风道设于真空箱内腔内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相对另一侧,由出气孔板、出气前侧板、出气后侧板和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相对另一侧的真空箱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包括真空箱(1)、热风循环加热系统、惰性气体与风道切换系统,电源控制系统(7),于真空箱(1)内设真空箱内腔(108),电容芯片夹具车(12),其特征是所述热风循环加热系统包括设于真空箱(1)外部并与真空箱(1)相对应连接的气体加热装置和设于真空箱内腔108的热风循环装置;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2)、加热箱外壳(201)、加热箱内腔(202)、加热管(203)、吸风机(204)、吸风机进气接口(205)、加热箱出气接口(206)、加热箱出气管(4)及加热箱进气管(6);加热箱内腔(202)设于加热箱外壳(201)内,而加热管(203)设于加热箱内腔(202)内,连接于吸风机(204)上的吸风机进气接口(205)连接于加热箱进气管(6)一端上,加热箱进气管(6)的另一端与真空箱内腔(108)相连通;加热箱出气管(4)一端连接于加热箱(2)上的加热箱出气接口(206)上,另一端通过相应连接管连通于真空箱内腔(10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加热惰性气体进口(101)、惰性气体进口(102)、抽真空接口(105)、惰性气体出口(106)及加热惰性气体混合均匀器;所述加热惰性气体混合均匀器包括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和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和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分别相对应的设于真空箱内腔(108)两侧,加热惰性气体进口(101)、惰性气体进口(102)、抽真空接口(105)、惰性气体出口(106)均设于真空箱(1)的顶部并均与真空箱内腔(108)相通;加热惰性气体进口(101)与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相对应,惰性气体出口(106)则与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热惰性气体均匀单元包括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进气孔板(1001)、进气后侧板(1002)、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进气前侧板(1004)和进气导风部,所述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设于真空箱内腔(108)的一侧,由进气孔板(1001)、进气后侧板(1002)、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进气前侧板(1004)相包围连接构成,进气孔板(1001)和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相对应设置,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设于真空箱内腔(108)一侧壁面与进气孔板(1001)之间,进气孔板(1001)和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沿竖向的两侧边分别与进气后侧板(1002)和进气前侧板(1004)相对应连接,进气导风部设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的顶部并与设于真空箱(1)顶壁面上的加热惰性气体进口(101)相对应相通;所述热惰性气体出气单元包括惰性气体出气风道(11)、出气孔板(1101)、出气前侧板(1102)、出气后侧板(1103)、出气上导风板(1104);惰性气体出气风道(11)设于真空箱内腔(108)内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相对另一侧,由出气孔板(1101)、出气前侧板(1102)、出气后侧板(1103)和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相对另一侧的真空箱内腔的内侧壁面构成的通道;出气孔板(1101)沿竖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出气前侧板(1102)、出气后侧板(1103)相连接;出气上导风板(1104)设于惰性气体出气风道(11)的顶部并与设于真空箱(1)顶壁面上的惰性气体出口(106)相对应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惰性气体与风道切换系统包括结构相同的两置换气组合单元第一置换气组合单元(3)和第二置换气组合单元(5);两置换气组合单元相对应于加热箱(2)设置,一置换气组合单元通过相应机构与连接于加热箱(2)上的吸风机(204)的进气口端的吸风机进气接口(205)相对应连接通,而另一置换气组合单元则通过相应的连接管道与加热箱(2)的出气接口端的加热箱出气接口
(206)相对应连接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薄膜电容热聚合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进气导风部包括进气上导风板一(1005)、进气上导风板二(1006);进气上导风板一(1005)和进气上导风板二(1006)成规则或不规则的Y形状结构设于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的上部;进气上导风板二(1006)的一边连接于进气孔板(1001)的位于真空箱内腔(108)顶部一端,而进气上导风板一(1005)的一边则连接于远离进气孔板(1001)一侧的进气后侧板(1002)和进气前侧板(1004)的相应位置上,并与进气上导风板二(1006)构成气体导风入口;所述加热惰性气体进气风道(10)设计为喇叭口结构,并与进气上导风板一(1005)和进气上导风板二(1006)构成的气体导风入口相对应,其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沿纵向方向的垂直面成α角度,进气竖向导风板(1003)的两侧边分别相对应的连接于进气后侧板(1002)和进气前侧板(1004)相应位置上,控制α角在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春平黄渭国胡安蔡学云刘峰张殿祥
申请(专利权)人:六和电子江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