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77752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涉及多极充磁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台面上设置有上料单元、物料运输单元、多极充磁单元、下料单元和控制装置;所述上料单元包括振动盘、直线送料轨道和物料台,振动盘和物料台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直线送料轨道的一端与振动盘的出料端连接,直线送料轨道的另一端与物料台连接;所述物料运输单元包括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所述上料机械手用于将物料台上的物料转运至多极充磁单元上,所述下料机械手用于将多极充磁单元上完成充磁后的物料转运至下料单元上,所述振动盘、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与控制装置电气连接。本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充磁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充磁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充磁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多极充磁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多极充磁磁体中,其在磁体表面呈多组N、S极布置,且多极充磁磁体对N、S极的表磁对称性、无磁区尺寸等参数要求很高。现有多极充磁装置与充磁机的工作特性、充磁头(或充磁线夹具)的设计以及永磁体本身的性能指标有关。当对永磁体进行多极充磁时,现有技术采用脉冲磁场,即利用大电流进行瞬间放电,以产生脉冲强磁场,从而达到对永磁体充磁的目的,其中脉冲磁场的产生装置,通常是由电容器组、可控硅以及充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磁头(或充磁线圈)所组成。现有的多极充磁装置存在全自动程度低(一小时400片),充磁效率低的问题,而充磁后的成品由于极性分布的位置误差过大,其成品率低(合格率率只有60%)。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本装置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充磁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台面上设置有上料单元、物料运输单元、多极充磁单元、下料单元和控制装置;
[0005]所述上料单元包括振动盘、直线送料轨道和物料台,振动盘和物料台设置在工作台上,所述直线送料轨道的一端与振动盘的出料端连接,直线送料轨道的另一端与物料台连接;以及所述物料运输单元包括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所述上料机械手用于将物料台上的物料转运至多极充磁单元上,所述下料机械手用于将多极充磁单元上完成充磁后的物料转运至下料单元上,所述振动盘、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与控制装置电气连接。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引入上料单元、物料运输单元、多极充磁单元、下料单元和控制装置,解决了充磁效率低的问题。其中控制装置控制上料单元、物料运输单元、多极充磁单元和下料单元全自动化运行;上料单元中引入振动盘实现了自动化上料,当上料单元进一步增设CCD分辨机构、调频振子时,能够进一步保证上料单元的物料质量;物料运输单元中引入双工位机械手同步完成上料和下料过程,即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的设置,不仅能使物料准确到达既定的加工位置,而且还能够避免物料在充磁过程中被表面划伤,从而保证了产品外观的完整性,有效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当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进一步增设吸附结构时,本专利技术能够进一步实现物料加工的精准定位。本专利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能使产量达到6000片/小时,另一方面可以精准控制磁体N、S极的表磁参数和对称性,使产品N、S极误差合格率能够达到100%。此时,生产中不需要再安排人员进行全部产品的检验。本专利技术在多极充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专利技术从上料到充磁再到下料码放的全过程都实现
了自动化控制,实现了全自动充磁。
[0008]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0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上料单元设置在工作台台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物料运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高度补偿装置的俯视图;
[0014]图5为基于图4的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6为多极充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为充磁下部、推料装置和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8为压力装置和充磁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9为基于图8的C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10为上料单元设置在工作台台面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11为基于图10的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12为下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
[0023]1、上料单元;11、振动盘;12、直线送料轨道;121、高度限位件;122、宽度限位件;123、调频振子;124、吹气部;13、物料台;14、CCD分辨机构;141、固定部;142、图像采集部;2、物料运输单元;21、上料机械手;22、下料机械手;23、固定架;24、第一单轴机器人;25、滑板;26、第一连接板;27、真空吸头;28、吸头安装板;291、直线轴承;292、第三复位弹簧;293、导向轴;3、多极充磁单元;30、压力装置;310、上多极磁头;311、上磁头安装台;320、下多极磁头;321、下磁头安装台;331、第二单轴机器人;332、第一夹持板;341、第二夹持板;342、精密滑台;3421、调节部;3422、移动部;351、第一气缸安装板;352、第一伸缩气缸;353、第一玻璃膜夹板;354、第二气缸安装板;355、第二伸缩气缸;356、第二玻璃膜夹板;357、玻璃膜;358、第一复位弹簧;359、第二复位弹簧;4、下料单元;41、第三单轴机器人;42、平面板;43、支撑板;44、竖向限位台;441、抵靠部;45、第二连接板;5、工作台;6、控制装置;100、物料限位腔;200、物料夹持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
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如图1所示,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包括工作台5,所述工作台5的台面上设置有上料单元1、物料运输单元2、多极充磁单元3、下料单元4和控制装置6;
[0027]如图2所示,所述上料单元1包括振动盘11、直线送料轨道12和物料台13,振动盘11和物料台13设置在工作台5上,所述直线送料轨道12的一端与振动盘11的出料端连接,直线送料轨道12的另一端与物料台13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5),所述工作台(5)的台面上设置有上料单元(1)、物料运输单元(2)、多极充磁单元(3)、下料单元(4)和控制装置(6);所述上料单元(1)包括振动盘(11)、直线送料轨道(12)和物料台(13),振动盘(11)和物料台(13)设置在工作台(5)上,所述直线送料轨道(12)的一端与振动盘(11)的出料端连接,直线送料轨道(12)的另一端与物料台(13)连接;以及所述物料运输单元(2)包括上料机械手(21)和下料机械手(22),所述上料机械手(21)用于将物料台(13)上的物料转运至多极充磁单元(3)上,所述下料机械手(22)用于将多极充磁单元(3)上完成充磁后的物料转运至下料单元(4)上,所述振动盘(11)、上料机械手(21)、下料机械手(22)与控制装置(6)电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充磁单元(3)包括压力装置(30)、充磁上部、充磁下部、推料装置和定位装置,所述压力装置(30)固定在工作台(5)上,所述充磁上部包括上多极磁头(310)和上磁头安装台(311),所述充磁下部包括下多极磁头(320)和下磁头安装台(321),上多极磁头(310)的顶部通过上磁头安装台(311)连接在压力装置(30)的动力输出端上,上多极磁头(310)的底部与下多极磁头(320)的顶部位置对应,下多极磁头(320)的底部通过下磁头安装台(321)连接在工作台(5)上;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第二单轴机器人(331)和第一夹持板(332),第二单轴机器人(33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工作台(5)上,第二单轴机器人(331)的输出端与第一夹持板(332)固定连接,第一夹持板(332)上设置有第一夹持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二夹持板(341),所述第二夹持板(34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下多极磁头(320)的顶部上,第二夹持板(341)上设置有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有物料夹持腔(200),所述压力装置(30)、第二单轴机器人(331)与控制装置(6)电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精密滑台(342),精密滑台(34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工作台(5)上,精密滑台(342)上设置有调节部(3421)和移动部(3422),所述第二夹持板(341)的一端与移动部(3422)固定连接,第二夹持板(341)的另一端与下多极磁头(320)的顶部滑动连接,当改变调节部(3421)的位置时所述移动部(3422)能够定向平移,所述定向平移为第二夹持部朝向或背离物料夹持腔(200)的平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多极充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充磁单元(3)包括第一防反吸装置和第二防反吸装置,所述上多极磁头(310)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防反吸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安装板(351)、第一伸缩气缸(352)和第一玻璃膜夹板(353),所述第二防反吸装置包括第二气缸安装板(354)、第二伸缩气缸(355)和第二玻璃膜夹板(356);所述第一气缸安装板(351)的一侧壁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气缸安装板(351)的另一侧壁用于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气缸(352),第一伸缩气缸(352)的输出端与第一玻璃膜夹板(35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安装板(354)的一侧壁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上,第二气缸安装板(354)的另一侧壁用于固定连接第二伸缩气缸(355),第二伸缩气缸(355)的输出端与第二玻璃膜
夹板(35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玻璃膜夹板(353)和第二玻璃膜夹板(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康游峰饶龙鑫蒋立群乔文静王菲赵代萍李俊杰郭飞马金月刘凤岩马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博雅全鑫磁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