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730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充电配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可实现驻车即充的有序充电。包括悬移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输出余量上限设置充电负荷,在充电场景实施移动充电终端的跨位充电作业;分布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运行时段的相应输出余量,在场景充电车位设置广覆盖的固定充电终端,实施错峰有序充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自适应充电系统智能化管理,使充电系统与场景配电输出和充电需求匹配可控,满足在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在配电、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用户利用手机APP可实现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和结算等功能,使用户充电更便捷。使用户充电更便捷。使用户充电更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充电配置
,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现有的老旧居住区、办公区、商务区等区域,因受原来规划的局限性和配电容量的限制,安装充电桩困难重重,更使充电成为难题。
[0003]现有的固定式充电桩,无论是直流快充桩还是交流慢充桩,由于其功能的局限性,均无法满足在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在配电、安全等方面的条件。而要增设充电桩就必须增加配电容量,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阶段,专门投资增加配电容量,解决占比较小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已成为及乎无解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固定式充电桩,无论是直流快充桩还是交流慢充桩,由于其功能的局限性,均无法满足在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在配电、安全等方面条件的问题。
[0006]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包括
[0009]悬移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输出余量上限设置充电负荷,在充电场景实施移动充电终端的跨位充电作业;
[0010]分布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运行时段的相应输出余量,在场景充电车位设置广覆盖的固定充电终端,实施错峰有序充电;
[0011]自适应充电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悬移式充电控制系统和分布式充电控制系统;所述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电网运行时段和场景配电输出余量,结合充电需求,实施对悬移式充电系统和分布式充电系统匹配工作状态的精准控制;所述悬移式充电控制系统用于对悬移式充电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安全保护,所述分布式充电控制系统用于对分布式充电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安全保护;
[0012]充电网络系统平台,构建充电用户手机APP与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链接,实现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和结算功能。
[0013]使用时,首先,根据场景配电设施和电网“峰、谷、平”时段配电运行曲线,确定不同时段的配电输出余量,结合充电需求情况,确定移动充电终端和固定充电终端的构建方案;然后,按照场景配电正常运行输出余量和共享充电需求,确定移动充电终端的配置容量,满足混合停车位区域新能源汽车的跨位有序充电需求;最后,通过对自适应充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按照电网“峰、谷、平”运行时段,结合场景配电输出余量和充电需求,精准控制移动
充电终端和固定充电终端的自适应匹配工作状态,对应实施跨位有序充电和错峰有序充电,有效保障配电设施与充电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在此过程中,通过充电网络系统平台的设置,充电用户利用手机APP实现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和结算等功能。
[0014]进一步地,所述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控制模块、有序充电控制模块、功能充电控制模块和用于与充电网络系统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能够根据电网“峰、谷、平”运行时段来进行充配电的控制,同时对配电输出余量分配控制,并且还能够用于充电电源系统过载和短路保护。
[0015]进一步地,所述有序充电控制模块能够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控制电路实现对预约有序充电和错峰有序充电的智能控制;所述功能充电控制模块能够利用其自身的功能控制电路实施对悬移式充电系统和分布式充电系统的智能控制和安全保护。
[0016]进一步地,所述悬移式充电系统包括导向轨、在导向轨滑动的移动载体及设置于移动载体上的智能充电终端装置;还包括控制智能充电终端装置充电的电源输送系统及控制移动载体移动位置的悬移式充电控制系统。根据场景配电输出余量上限设置充电负荷,在充电场景实施跨位充电作业,并且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车位识别和预约充电,变车找桩为桩找车,实现驻车即充的跨位有序充电。
[0017]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充电终端装置包括移动控制模块、电源开关与安全保护模块、充电控制与通信模块、自动收放线装置及充电枪。通过移动控制模块的设置,能够控制移动载体的驱动电机,实现充电终端装置的水平移动与定位;通过电源开关与安全保护模块的设置,一般包括电源空气开关、充电过载及短路保护元器件等,用于电源控制和安全保护;通过充电控制与通信模块的设置,其包括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与结算功能模块,以及LORA通信模块和以太网端口等无线通信功能组件,用于充电终端的智能控制;通过自动收放线装置及充电枪的设置,至少包括绕线轮与通电滑环、收放线推进机构及充电枪及枪线,用于自动收放充电枪线。
[0018]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载体包括载体行驶机构、驱动载体行驶机构移动的驱动电机与传动机构、用于充电枪取放的充电枪取放支架以及作业定位机构。
[0019]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轨包括导向轨支架结构、设置于导向轨支架结构上的导向双轨、设置于导向双轨一侧的电源输送系统固定支架、充电装置维修拆卸口机构及防护外罩。
[0020]进一步地,所述分布式充电系统包括多个充电终端装置、控制多个充电终端装置充电的自适应分布式充电系统、为充电终端装置输送电源的电源线路及用于充电终端装置信息传输通信线路。根据场景配电“峰、谷、平”运行时段的相应输出余量,在场景充电车位设置广覆盖充电终端装置,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驻车即充的错峰有序充电。
[0021]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通过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自适应充电系统智能化管理,使充电系统与场景配电输出和充电需求匹配可控,满足在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在配电、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用户利用手机APP可实现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和结算等功能,使用户充电更便捷。
[0024]2、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本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按照电网“峰、谷、平”运行时段场
景配电的输出余量,智能控制悬移式充电系统和分布式充电系统的自适应匹配工作状态,精准实施跨位有序充电和错峰有序充电,有效保障配电与充电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
[0025]3、实现资源共享,大幅提升配电与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本技术采用智能化控制和多样化充电方式,利用现有配电设施的输出余量,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同时,利用针对性充电和共享充电结合机制,大幅提升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设施投入和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包括悬移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输出余量上限设置充电负荷,在充电场景实施移动充电终端的跨位充电作业;分布式充电系统,用于根据场景配电运行时段的相应输出余量,在场景充电车位设置广覆盖的固定充电终端,实施错峰有序充电;自适应充电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悬移式充电控制系统和分布式充电控制系统;所述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电网运行时段和场景配电输出余量,结合充电需求,实施对悬移式充电系统和分布式充电系统匹配工作状态的精准控制;所述悬移式充电控制系统用于对悬移式充电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安全保护,所述分布式充电控制系统用于对分布式充电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安全保护;充电网络系统平台,构建充电用户手机APP与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链接,实现充电认证、预约充电、充电模式设定、电费计量和结算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单元充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控制模块、有序充电控制模块、功能充电控制模块和用于与充电网络系统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充电控制模块能够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控制电路实现对预约有序充电和错峰有序充电的智能控制;所述功能充电控制模块能够利用其自身的功能控制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涛袁光明孙鉴李栋郭栋王培培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智捷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